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0年6月9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特征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单独右冠状动脉病变8例(9%),单独左前降支病变3例(3%),单独左回旋支病变1例(1%),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病变13例(14%),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病变5例(5%),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病变55例(60%),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病变6例(7%),左主干+三支病变1例(1%)。结论引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病变血管以右冠状动脉为主,目前以多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2例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后同时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2例起搏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其中临床诊断冠心病 2 3例 (5 4 .7% ) ,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达到冠心病阳性诊断标准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5例 (11.9% ) ,其中单支病变 3例 (左前降支 2例 ,右冠状动脉 1例 ) ,双支病变 2例 (左前降支加左回旋支 1例 ,左前降支加右冠状动脉 1例 )。全部病例均可见窦房结动脉清晰显影 ,未见狭窄病变。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有狭窄部位均在窦房结动脉发出以后 ,未累及窦房结动脉。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诊断 ,但冠心病并非本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十三例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儿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13例患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儿童(男性7例,年龄3~10岁),均于2005至2008年期间接受介入治疗。术前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瘘起自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分别为8例、4例及1例;引流入右房、右室及左室分别为9例、3例及1例,且均为单一瘘口。13例患儿均接受介入治疗。结果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4例患儿选择Cook弹簧钢圈,9例选择PDA封堵器。术后重复造影显示,12例(92.3%)患儿达到完全封堵的效果,1例(7.7%)患儿可见少量残余分流。13例患儿介入治疗操作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短期随访显示原有心内分流均消失,无残余瘘及瘘口再通等情况出现。结论应用Cook弹簧钢圈及PDA封堵器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方法,其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AMI)与梗塞相关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并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15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梗塞相关血管进行分析。结果: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在26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者中有5例(占19.2%);65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者中有7例(10.8%);109例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者有3例(2.8%),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者的晕厥为首发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者(P0.05)。结论: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AMI患者,晕厥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的AMI患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造影证实的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但是左室功能大致正常的3例病人,均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经心外膜和室间隔形成的广泛侧支循环,向左前降支和回旋支所在区域供血。右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后,左前降支和回旋支显影。冠状动脉的解剖变异和侧支循环形成,是左主干闭塞却能维持左室功能的合理基础。这类病例须否手术治疗,有待探讨。例一:男性,60岁,劳力型心绞痛2个月,运动试验阳性。2年后左室造影正常,射血分数60%,左室舒张末压升高(造影前后分别为15和25mmHg)。造影示左主干闭塞而右冠状动脉占优势。右冠状动脉近端轻微狭窄,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狭窄较重。右冠状  相似文献   

6.
一、对象与方法   1999年 4月至 2 0 0 2年 2月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2 6例 ,男性 17例 ,女 9例 ,年龄 6 0~ 78岁 ,平均 (6 5 2± 2 9)岁。 12例为稳定性心绞痛 ,14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共 2 8处靶血管病变 ,前降支 16处 ,回旋支 5处 ,右冠脉 6处 ,左主干 1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栓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严重弥漫性 3支病变、慢性阻塞性病变除外。  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直径减少≥ 70 %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狭窄 :成功扩张的血管随访造影时原处重新狭窄增加≥ 5 0 %。钙化病变的诊断 :冠状动脉钙化可在透视时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入选症状发作24 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且IRA完全闭塞的急性NSTEMI患者42例,IRA位于前降支10例,左回旋支1 8例,右冠状动脉12例和中间支2例。分析IRA位于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的临床特点。结果与IRA位于非左回旋支系统比较,IRA位于左回旋支侧支循环良好比例少,冠状动脉造影前症状持续发作始终无明显减轻比例更高(P<0.05);IRA位于左回旋支主支血管的近段或中段侧支循环不良比例多(P<0.05)。与IRA位于非右冠状动脉系统比较,IRA位于右冠状动脉的非胸痛症状比例增多(P<0.05)。与IRA位于非前降支系统比较,IRA位于前降支患者T波倒置>0.2 mV比例增多(P<0.01)。结论位于不同部位的IRA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存在不同的临床特点;易被常规导联心电图漏诊的左回旋支闭塞,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死的正确诊断率显著高于心电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8,P0.05),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χ2=15.23,P0.01;χ2=5.42,P0.05)。不同病变部位正确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3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其中左前降支病变正确检出率最高为96.43%,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正确检出率最低为40.0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4,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可提高单一诊断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变部位及并发症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多层面螺旋CT(MSCT)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电门控MSCT增强扫描 ,在工作站对图像资料进行了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三维重建 ,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对 12 0支冠状动脉血管 (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进行了MSCT三维重建 ,图像质量良好者为 84支 (70 % ) ,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脏搏动造成的伪影 ;9例冠状动脉支架和 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清晰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 ,对于显示近中端高度 (>75 % )或完全梗阻性病有一定的准确性 (敏感性 80 % ,特异性 79.8% )。而不能显示轻度狭窄病变、远端或细小分支病变。结论 MS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在冠心病诊断和对病变血管的评价 ,以及血运重建术后复查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及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1 215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结果在21 215例患者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为81例,发生率为0.4%。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70例,占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总数86.4%,其中62例(76.5%)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4例(4.9%)右冠状动脉开口于无冠状窦,1例(1.2%)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前降支,1例(1.2%)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2例(2.5%)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冠状窦上方。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1例,占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总数13.6%,其中3例(3.7%)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窦;3例(3.7%)为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状动脉;1例(1.2%)为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状窦下方;1例(1.2%)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开口于左冠状窦;2例(2.5%)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开口于主动脉;1例(1.2%)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开口于左冠状窦、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状窦。结论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较常见,其中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最为常见。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其走行也可发生变化。对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且走行在主-肺动脉之间的冠状动脉异常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51岁,因心慌、胸闷1年,加重1个月入院,无心前区疼痛。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无阳性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和化验血糖、血脂均正常。常规右股动脉穿刺以F6judkins4.0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各体位均显示左回旋支缺如,左前降支未见异常,右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远段血管发达,除发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外,还发出多个大分支供应左室游离壁原左回旋支供血区,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管壁均光滑,主动脉根部造影亦未见左回旋支影像。讨论冠状动脉畸形是指冠状动脉起源、分布和结构异常,其发生率为0.6%~1.6%,即起源和分布异常但不影响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 5 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和冠心病患者运动前、中、后 QTc离散度 (QTc dispersion,QTcd)的变化规律 ,以探讨其在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对象和方法 对象  1997年 7月~ 1999年 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共 5 0例 ,均无束支阻滞、心脏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室肥厚、QT延长综合征。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 :所有入选者在行平板运动试验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将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至少 1支血管内径狭窄≥ 5 0 % ,定为有临床意义的病变。…  相似文献   

13.
立体心电向量图对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定位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心电图(ECG)和立体心电向量图(3D-VCG),评价3D-VCG在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定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114例临床确诊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将冠状动脉单支完全闭塞或狭窄≥75%者,分成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共3个IRA组,分别分析其ECG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2004-03-2009-0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9例,其中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多体位投照观察病变特点,明确梗死相关动脉.并根据主要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的支数,分为左主干病变,单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结果:1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单支病变1例,2支病变3例,3支病变8例,左主干加3支病变2例.梗死相关动脉12例为左冠状动脉,闭塞部位1例在左主干;9例在左前降支近段,其中4例提供侧支至右冠状动脉远段,2例提供侧支至左回旋支远段;1例在左前降支中段,右冠状动脉变异,开口于闭塞远段;1例在左回旋支近段,提供侧支至右冠状动脉.2例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闭塞部位1例在近段,为优势型;1例在中段,远段提供侧支至左前降支之第一间隔支.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多为多支多处重度狭窄,梗死相关动脉供血范围较广,分别或同时累及第一间隔支动脉、房室结动脉,间接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产BuMA支架在年龄>75岁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10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行PCI术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支架选择分为BuMA组50例,EXCEL组50例,出院后3、6、9、12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随访期间心绞痛复查、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出血事件,并于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2组病变血管在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及随访期间,BuMA组有4例心绞痛复发,ECXEL组有3例心绞痛复发,PCI术后12个月95例(5例患者未复查,但未发生心绞痛)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原支架内未见狭窄,BuMA组3例、ECXEL组2例出现支架内轻度增生。2组均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迟发性支架内血栓形成。2组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BuMA支架应用于年龄>75岁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体表12导联常规心电图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血运重建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有CTO病变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54例,对其开通前及开通后12h心电图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CI术后,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各有61.1%、76.9%和72.9%在开通后发生相应改变。结论体表心电图可预测CTO病变行血运重建后心肌缺血病变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将体表心电图(ECG)预测的梗死相关动脉(IRA)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判断错误的原因和可能机制.方法 搜集2004年10月至2009年7月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选发病时间≤12 h并且术前有≥2份18导联ECG,排除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起搏器置入术后或ECG显示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都在2 h内施行了急诊冠状动脉造影.采用最常用的ECG标准判断IRA,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选STEMI患者1024例,其中854例能够通过ECG判断IRA,96例判断错误,74例无法判断.判断错误和无法判断的170例患者中有76例(44.7%)IRA为左回旋支,66例(38.8%)为右冠状动脉,20例(11.8%)为左前降支,7例(4.1%)为中间支,1例(0.6%)为左主干;27例(15.9%)合并双支病变,47例(27.6%)合并三支病变;8例(4.7%)合并早期复极综合征;6例(3.5%)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小分支闭塞.结论 侧支循环影响ECG对IRA的判断.ECG无法判断IRA时最常见于左回旋支病变.解剖变异、早期复极综合征或小分支闭塞也会影响IRA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AF)的一般临床特征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PAF的患者,分别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解剖特点(如起源、起源数量以及动脉瘤样变化)等资料。结果: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54例(58.1%)、女39例(41.9%),年龄(58.7±13.1)岁,89例患者存在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4例患者心前区听诊可闻及杂音,1例可见口唇发绀。冠状动脉造影示CPAF起源于单支冠状动脉者71例(76.3%),起源于2支以上冠状动脉者22例(23.7%)。起源于单支冠状动脉患者中瘘管类型按起源血管的发生比例分别为:左前降支-肺动脉型38例(40.8%)、回旋支-肺动脉型15例(16.1%)、右冠状动脉-肺动脉型8例(8.8%)、第1对角支-肺动脉型5例(5.3%)、左主干-肺动脉型5例(5.3%)。23例(24.7%)有动脉瘤样改变,24例(25.81%)同时被诊断为冠心病。结论:CPAF患者症状多不特异,可伴有各种症状。CPAF可为单一血管起源,也可多支起源;最常见瘘管类型为前降支-肺动脉型,其次为回旋支-肺动脉型。部分CPAF可有动脉瘤样改变。  相似文献   

19.
张铀铀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3,8(5):380-380,F003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必要性。方法 对患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 3 9例病人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观察疗效并进行分析。结果  3 9例病人中 ,心绞痛 2 4例 ,急性心肌梗死 15例 ,干预血管为前降支 2 3例 (其中 4例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 ) ,回旋支 9例 (合并右冠状动脉 5例 ) ,单纯右冠状动脉病变 7例 ,共植入支架 5 9个 ,术后残余狭窄由 80~ 10 0 %降至 0~ 5 % ,成功率为 10 0 %。随访 3~ 12个月 ,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是有效的 ,基层医院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可以尽早实现靶血管血运重建 ,减轻远期左心室重构 ,改善左心功能 ,降低冠心病人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重建图像行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对照。结果58例患者共757(87.0%)节段的冠状动脉(血管直径≥1.5 mm)成像,638节段(84.3%)可用于多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狭窄101节段,多层螺旋CT发现狭窄104节段,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6.8%。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一种无创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