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牙周健康人群中上颌腭侧牙槽嵴骨突的分布、位置及表面黏膜厚度.方法:采用CBCT观察245名受试者上颌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骨突的分布,并测量骨突顶点距对应磨牙CEJ的距离和表面最薄处黏膜厚度.结果:245名受试者中在上颌第一、第二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骨突的发现率分别为2.45%、31.22%和2...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mm,侧切牙(0.78±0.32)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mm,侧切牙(1.12±0.48)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mm,侧切牙(2.69±0.99)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腭骨厚度CBCT与头颅定位测量值之间的关系。方法: 拍摄31位错牙合畸形初诊患者的CBCT和头颅定位侧位片,腭骨厚度测量方法: 前后向从双侧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接触点(P1P2)到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接触点(M1M2),CBCT测量值取偏心距1.5~10 mm。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P1P2和P2测量平面上,CBCT在1.5 mm和5 mm偏心距时的腭骨厚度测量值小于头颅定位测量值(P<0.05);偏心距为10 mm时所有测量平面的CBCT测量值与头颅定位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个偏心距上CBCT测量值及头颅定位测量值均从P1P2点向M1M2点递减。结论: 10 mm偏心距时CBCT测量值与头颅定位测量值最为接近。P1P2测量平面上偏心距为5 mm和7.5 mm区域相对安全,可以考虑植入微种植体支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三维(3D)重建在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牵引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2例上颌尖牙(共26颗)腭侧埋伏阻生的青少年患者行CBCT检查。CBCT三维重建观察尖牙形态、腭侧埋伏状况,测量分析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及相邻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CBCT能够真实再现颌骨内埋伏的上颌尖牙。埋伏尖牙均近中倾斜,与平面平均成角61.1°±18.1°,近中异位分别为Ⅰ类埋伏尖牙8颗、Ⅱ类5颗、Ⅲ类3颗、Ⅳ类10颗。3颗相邻侧切牙及2颗中切牙因严重牙根吸收而拔除;26颗上颌腭侧埋伏尖牙均成功牵引至平面排入牙弓并建立正常咬合。结论:CBCT能立体再现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特征及与邻近牙的关系等,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开窗牵引具有指导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牙合)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牙合)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 mm,侧切牙(0.78±0.32) 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 mm,侧切牙(1.12±0.48) 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 mm,侧切牙(2.69±0.99) 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测量不同腭穹窿形态的正畸患者在腭正中旁区域腭部支持组织厚度,分析腭正中旁区种植支抗钉植入的安全区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招募青少年正畸患者72例(男36例,女36例),根据腭穹窿高宽比分为高穹窿组和低穹窿组,使用CBCT图像分析法测量受试者上颌腭正中旁区各位点的支持组织厚度。结果 第三腭皱襞处的黏膜厚度均高于其他位点,腭部黏膜由内向外呈逐渐增厚的趋势,高穹窿组腭部黏膜普遍厚于低穹窿组;腭部骨和总支持组织厚度从前后方向上均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特点,在第三腭皱襞后2 mm处腭部骨组织厚度最大,在第三腭皱襞前4 mm及其前方部位,从内向外骨组织厚度逐渐增高,其后的部位反之,低穹窿组骨支持组织厚度普遍高于高穹窿组;腭部总支持组织在第三腭皱襞处及其后方2 mm内腭部总组织厚度最大,从内向外总支持组织厚度逐渐增加,低穹窿组骨支持组织厚度稍高于高穹窿组。结论 在低穹窿组患者腭部植入微种植支抗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距腭中缝旁5~9 mm、第三腭皱襞及其后方2 mm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研究头颅侧位片与CBCT测量腭部骨质厚度的差别。材料与方法:收集30名患者的CBCT数据及头颅侧位片影像,应用CBCT及头颅侧位片,测量矢状向上从第一二前磨牙之间到第一第二磨牙之间不同间隔区域处的腭部骨质厚度,应用CBCT在冠状向上测量距腭中缝1.5 mm到距腭中缝10 mm之间不同间隔区域处的腭部骨质厚度,重复测量以探究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应用CBCT测量距腭中缝5 mm处的腭部骨质最薄;在矢状向上所有区域的测量值中,测量距腭中缝5 mm处的腭部骨质厚度,应用CBCT及头颅侧位片两者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在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P2M1)到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M1M2)的不同间隔区域处的测量值中,测量距腭中缝1.5 mm的腭部骨质厚度,应用CBCT所得的测量值大于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值。结论:在所有测量的区域中,距腭中缝5 mm处的骨质最适宜用于描述腭骨轮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青少年腭部骨质厚度分布,为腭部植入微种植体提供参考。方法:用 NNT Viewer 软件将20例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头颅锥形束 CT 扫描数据的腭部情况进行分析,以切牙孔为原点,间隔2 mm,矢状方向分为1~10共10个点,横向分为 A ~F 共6个点,测量统计60个点位的骨厚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2、B3、C2、C3、D3、E3、E4、F4、F5各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 F3点与 B2、B3、C2、C3、D3、E3、E4、F4、F5各点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3与 D4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适于微种植体植入的部位在腭中缝左右2~4 mm、离切牙孔4~6 mm 区域,而距腭中缝8~10 mm、离切牙孔6~8 mm 区域较为安全,同时可获得厚度为6 mm 左右的骨组织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CT,CBCT)测量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以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支抗钉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近远中向宽度,以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为临床选择微种植支抗钉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成人患者,以其颌骨进行扫描重建的CBCT资料为研究对象,在上颌腭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选取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2、14、16、18 mm的软组织标志点作为测量位置,分别测量与牙长轴成30°、45°、60°、90°时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之间的近远中向宽度及微种植支抗钉植入路径的黏膜厚度和骨组织厚度。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角度越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的近远中向宽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90°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角度越大,黏膜厚度越小,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30°、45°方向相比,以60°方向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植入微种植支抗钉位置越高,近远中向宽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14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近远中向宽度更大,接触相邻牙根的概率更小;植入位置越高,黏膜厚度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18 mm位置相比,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植入时黏膜厚度更小,微种植支抗钉进入骨组织内的长度更大,更稳定。结论在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距上颌第一磨牙腭尖16 mm以60°方向植入微种植支抗钉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颊、腭侧骨皮质的厚度,进而讨论颊、腭侧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方法:研究1: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n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20例18~40岁的成人颅颌面部进行扫描并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颊、腭侧骨皮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2:选择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病例91例,共植入167枚微种植体,(其中植入颊侧64例117枚,植入腭侧27例50枚),比较不同部位微种植体植入后的稳定性。结果:研究1:20例成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腭侧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骨皮质厚度明显高于颊侧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骨皮质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颊侧117枚微种植体,脱落8枚,成功率93.16%;腭侧50枚微种植体,脱落2枚,成功率98.96%。结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的腭侧骨皮质较颊侧厚;腭侧微种植体稳定性高于颊侧。骨皮质厚度与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利用CBCT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骨性Ⅱ类患者腭部区域骨厚度差异,为临床上骨性Ⅱ类患者支抗钉植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骨性Ⅱ类成人患者CBCT资料共74例(年龄20~40岁),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男11例,女11例)、均角组(男15例,女15例)、低角组(男11例,女11例).应用Dolphin Ima...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对上颌前牙矢状面牙根在牙槽骨中的解剖位置进行分类,并测量其唇侧骨板厚度,为上颌前牙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影像学研究数据。方法 回顾性筛选出200名患者的CBCT影像,其中男性80名,女性120名。CBCT矢状面影像中,上前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分为4类,并且测量其唇侧牙槽嵴顶下1.5 mm处唇侧骨板的厚度。结果 中切牙4种分类的发生率分别为I类80.5%、Ⅱ类7.5%、Ⅲ类1%以及Ⅳ类11%,侧切牙的发生率分别为I类72%、Ⅱ类11.5%、Ⅲ类1%以及Ⅳ类15.5%,尖牙的发生率分别为I类82%、Ⅱ类9.5%、Ⅲ类0%以及Ⅳ类8.5%。中切牙唇侧骨板平均厚度男性为(1.10±0.26)mm、女性为(0.98±0.19)mm,侧切牙唇侧骨板平均厚度男性为(0.87±0.20)mm、女性为(0.83±0.20)mm,尖牙唇侧骨板平均厚度男性为(1.18±0.35)mm、女性为(1.04±0.25)mm。除侧切牙外,中切牙和尖牙唇侧骨板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前牙矢状面牙根位置的影像学分类研究对该区域患牙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手术有导向性意义,并且上前牙牙槽嵴顶下1.5 mm处唇侧骨板菲薄,即刻种植修复前应结合以上两点进行详细评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