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大粘接固定桥修复中粘接面积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牙本质粘接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本质粘接修复的效果影响到修复成功率及修复质量。本文就牙本质的粘接材料、窝洞预备方法、洞型、He力等因素对牙本质粘接修复效果的影响作一综述,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此基础上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三种不同的牙釉质处理方法重复粘接托槽时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60颗因正畸治疗需要而拔除的前磨牙,均分为三组:37%磷酸处理多次组(组1)、37%磷酸处理一次组(组2)和自酸蚀粘接剂处理组(组3),每组的托槽重复粘接3次,评价每次粘接后的抗剪切粘接强度和牙面剩余粘接树脂面积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粘接时的抗剪切粘接强度和牙面剩余粘接树脂面积比均相似,但在第三次重复粘接时,组2的抗剪切粘接强度和剩余粘接树脂面积比显著低于组1和组3。同时,组2第三次重复粘接时的粘接强度和剩余粘接树脂面积比明显低于第一次和第二次粘接。结论:自酸蚀粘接系统在重复粘接托槽时的效果与全酸蚀粘接系统相似,但使用全酸蚀粘接系统时可在第二次粘接时不必酸蚀牙面,在第三次及随后的粘接中则需重新酸蚀牙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一种新的界面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与界面形态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人无龋磨牙,暴露咬合面牙本质,分别使用3 种粘接剂(Single Bond,SB;Clearfil SE Bond,SE;Clearfil S3 Bond,S3)制备粘接样本.粘接样本切割成粘接界面约为0.9 mm×0.9 mm的柱形小条,用微拉伸测力仪测试粘接强度(n=15).另外将粘接样本依次用6 mol/L盐酸、5%次氯酸钠和0.08 mg/ml透明质酸酶溶液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粘接界面形态.结果: 3 种粘接剂的牙本质粘接强度分别为:SB (35.50±6.40) MPa,SE (45.06±5.29) MPa,S3 (30.46±3.82) MPa,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粘接界面的树脂突长约9~12 μm,部分样本出现混合层易与粘接剂层分离.SE形成的树脂突长约9~14 μm,无混合层与粘接剂层分离现象.使用S3后,树脂突稀疏,长约4~7 μm,混合层与粘接剂层结合紧密.结论:牙本质粘接剂的粘接界面形态与粘接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牙本质粘接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本质粘接修复的效果影响到修复成功率及修复质量。本文就牙本质的粘接材料、窝洞预备方法、洞型、(牙合)力等因素对牙木质粘接修复效果的影响作一综述,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此基础上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6.
托槽即刻粘接强度与24小时粘接强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托槽粘接后的即刻粘接强度和 2 4小时后的粘接强度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双尖牙为实验样本 ,将实验分为四组 ,每组 10颗牙齿。对每一牙面粘接方丝弓托槽。以材料力学实验机分别对四组进行即刻抗剪切强度、即刻抗张强度、2 4小时后抗剪切强度以及 2 4小时后抗张强度的测定 ,并对每一牙面上的粘接剂残留量进行统计。结果 无论是抗剪切强度还是抗张强度 ,即刻粘接组与 2 4小时后粘接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牙面托槽粘接后的即刻粘接强度远远要小于2 4小时后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7.
影响牙本质粘接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牙本质结构的特殊性,在牙本质上进行粘接的机理和过程较为复杂,任何影响粘接过程的因素都会影响牙本质粘接的最终效果.本文回顾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分析介绍不同的牙本质粘接系统在成分、操作方法和粘接强度上的差异,以及牙本质表面性质、操作准确性和污染等因素对粘接强度的影响,以求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粘接桥因其微创的优点重新受到推崇,而修复体材料、粘接面的处理技术和粘接剂系统等的发展也给予其新的应用发展机会。本文对粘接桥的固位研究和发展进行综述,以期更新口腔修复医生对粘接桥的认识,使这种微创而有效的修复方法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铸造带环式粘接桥,是一种适合1~2个后牙缺失的修复体,由固位体和桥体两部分组成。固位体有(牙合)支托和围绕牙冠4个轴面的带环而形成。桥体根据不同设备条件制作;可以采用金属面塑胶人工牙,也可用烤瓷牙或烤塑牙。 详细介绍制作方法,是精密牙科铸造技术和烤瓷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借助于高粘度的粘接材料固定在口腔内。 其优点:舒适、美观、耐用、切割牙体组织少,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牙体保守治疗的兴起,粘接桥修复因牙体预备少、椅旁操作时间短、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广受医患的欢迎.近来的研究表明:2单位单端粘接桥可减小基牙间的应力,降低固位体的脱落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临床成功率,因而发展前景更加广泛.病例的选择、基牙固位型与固位体的设计、金属表面处理方法与粘接剂等都是影响单端粘接桥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检...  相似文献   

11.
12.
牙本质底涂剂是粘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牙本质粘接过程中,利用底涂剂可以提高修复体的边缘密合性以及粘接剂对牙本质的粘接强度。该文基于牙本质底涂剂的发展现状综合评述底涂剂的抗菌作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以及对修复体粘接耐久性的应用,并对底涂剂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粘接固位和改良粘接固位在后牙种植义齿单冠修复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牙种植修复体固位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已实施牙种植待单冠修复的后牙缺失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改良组行改良粘接固位,对照组行粘接固位。修复1年后,通过检测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等临床指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2种固位方式在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患者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LI、mS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粘接固位的种植义齿短期修复效果优于传统粘接固位。  相似文献   

14.
牙本质的处理方法一直是牙本质粘接中的主要课题。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磷酸/次氯酸钠(phosphoric acid/sodium hypochloride,PA/SH)联合处理在牙本质表面形成一种新的粘接基质。本文就PA/SH联合处理的理论基础,对牙本质表面形态的改变、粘接力的影响及粘接界面的微渗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自粘接型树脂水门汀为近年来新出的一种树脂型水门汀。其有别于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自粘接型树脂水门汀因其卓越的粘接性能,更低的术后敏感及更简便的操作,为现在口腔临床医生所喜爱。本文现将对自粘接型树脂水门汀的粘接机制,粘接性能和机械性能一一作阐述。  相似文献   

16.
粘结材料与牙本质粘结时,牙本质表面的污染层会妨碍粘结,因此在进行牙本质粘结之前,用预处理剂处理牙面以清除污染层,对牙本质粘结强度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尽管单纯柠檬酸、磷酸和硝酸等均能较好地清除牙本质污染层,牙本质的粘结强度仍然很低。本研究通过牙本质粘结强度测试、牙本质表面和粘结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对酸-盐体系预处理液(Acid-salt pretreatingsolution system,APSS)促进牙本质粘接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Carolina粘接桥修复单颗切牙缺失的临床效果,为单颗切牙缺失提供一种新的临床修复方法。方法:根据适应症严格选择33例上颌或下颌单颗切牙缺失病例,行Carolina粘接桥修复,在修复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进行复诊,观察修复美观效果、桥体的粘接情况、桥体牙周状况等指标。结果:33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美观效果,患者较满意;其中3例粘接树脂1年后出现少量着色,立即给予抛光处理;2例在使用桥体啃咬食物时出现桥体松动,予以重新粘接。所有病例牙周状况良好。结论:Carolina粘接桥修复单颗切牙缺失可取得良好的美观效果,且不需进行基牙预备,无创伤,是修复单颗切牙缺失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适的渗透陶瓷表面处理方式。方法:以不同的表面处理为影响因素,将陶瓷片分为4组,采用水平推式剪切强度试验法,所得试验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考察不同表面处理方式与常规Bis-GMA类树脂粘接剂间的结合强度。结果:HF加硅烷、喷砂加硅烷组粘接抗剪强度24 h略增加,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模拟口腔环境下30 d后,抗剪强度下降十分明显,而热学硅涂层加硅烷组24 h后增加明显,与其它组对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后抗剪强度略有下降。结论:热学硅涂层加硅烷是渗透陶瓷粘接面的较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牙齿粘接强度是表征粘接剂粘接效果的重要指标,体外测定牙齿粘接强度是常用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体外测定牙齿拉伸粘接强度及剪切粘接强度技术要求、测定方法及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托槽再粘接过程中酸蚀对再粘接效果的影响,比较传统两步法和自酸蚀一步法对再粘接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40颗由于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上颌第二前磨牙,随机分成4组。分别运用传统两步法(组1和组2)和自酸蚀一步法(组3和组4)进行首次托槽粘接。然后再去托槽,进行牙面处理,各组分别用相同的粘接剂重新粘接,其中组2和组4粘接前无酸蚀。再粘接后24h,对40颗牙进行剪切粘接强度(SBS)以及粘接剂剩余指数(ARI)的检测,并在扫描电镜下对牙釉质面进行观察。结果按组1-组4的顺序,其平均SBS值分别为14.18、6.57、11.90和5.91 MPa。其中组1与组2、组3与组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1与组3、组2与组4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RI指数在组1与组2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照片显示:组1与组2的釉质面上有大面积以及较深的沟裂;组3与组4釉质上有相对较浅的小凹。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①再粘接过程中未经酸蚀也可获得临床所需的粘接强度,且牙釉质面比再次酸蚀者破坏范围相对较小;②传统两步法与自酸蚀一步法所获的托槽再粘接强度以及粘接剂剩余指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