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规范化的健康管理模式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于112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治疗或规范化健康管理,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通用量表(FACT)数据结果来评价。结果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后,研究组相比较于对照组的SDS/SAS评分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慢性非传染性患者,在规范化的健康管理干预下,多个指标水平在健康档案中均显示有稍许下降。结论健康管理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有利于缓解焦虑抑郁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对疾病的控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正确防治技术以及防止策略进行讨论。方法随机选取本社区居民780名,并对其自身健康情况以及所患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慢病的致病因素进行控制,与此同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的慢性非传染疾病类型进行以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工作也相应被展开,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由研究人员对于社区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防治效果进行探讨。结果通过以健康教育以及疾病预防为主要内容的防治工作开展以后,就整体的慢病发病情况来看,和没采取防治策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另外,就资源利用情况来看,防治措施开展后,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明显上升,患有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居民的生存率以及病情好转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除此之外,在慢病防治措施推行以来,居民所面对的医疗负担有所降低,其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的实施对于降低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疾病的病发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的社区医疗部门必须根据本社区的情况积极推行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指南》)制定的背景与过程:(1)是慢性病防治的需要。2011年9月,联合国举行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提出加强非传染性疾病(通常指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慢性病)的防控任务和要求。2012年5月,卫生部等15个部委联合制定的《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人疾病类型与慢性病的防治。方法选取我社区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老年疾病患者3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既往健康情况等进行调查总结。结果 328例慢性疾病患者中,男142例(43.29%),女186例(56.71%);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主要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主,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结论对于社区内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需要投入更多关注,尤其对循环系统疾病,要加强早期的预防,控制多种风险因素,以减少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据WHO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约5600万人死亡,其中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8%~([2])。同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0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3])。大量研究证明,烟草使用、有害饮酒、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中心型肥胖患者心血管代谢聚集与危险因素对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我国于2012年在全国开展慢性病监测调查活动,通过体格测量、针对性调查以及相关临床检查收集引起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饮酒、吸烟、饮食、运动等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本试验选取以上活动项目中的老年人(年龄>60岁)为研究对象,共18 970人,中心型肥胖的标准为:女性腰围>80 cm,男性腰围>85 cm,分析不同人群、不同地区老年中心型肥胖患者的分布状况和不同肥胖程度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聚集状况。结果经过相关统计分析,中心型肥胖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为49.8%,女性和男性发生率分别为56.9%和43.1%,肥胖发生率在男性中受教育程度影响较大,男性学历越高,越容易发胖,但女性肥胖发生率和教育程度无明显关系;在地域分布方面,肥胖发生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腰围数值越大,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越高,说明中心型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老年人中心型肥胖的发生率可达到50%,并且肥胖程度和心血管疾病的聚集程度呈正相关,根据此项研究结果可制订相应措施进行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肺心病患者共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伴发组(n=64)和非伴发组(n=70)。比较两组患者易患因素、X线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特点。结果与非伴发组相比,伴发组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发生率显著升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吸烟发生比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X线检查显示,伴发组左心室肥大和左右心室肥大的发生率分别为23.4%和14.06%,高于非伴发组10.0%和4.28%的发生率(P均0.05)。治疗后,与非伴发组相比,伴发组好转比例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及死亡人数增加,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病情复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易患因素、左心室肥大及左右心室肥大发生率明显升高,且治疗转归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应综合考虑进行相关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针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国亚临床靶器官受损与肥胖的关系进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并伴肥胖患者122例,为观察组,单纯高血压患者110例,为对照组,以评估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肥胖、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比例为23.77%与74.59%,大于对照组的13.64%与71.8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MI是影响尿微量白蛋白(β=0.159,P0.0001)和颈动脉粥样硬化(β=0.129,P0.01)的主要因素。结论伴肥胖的高血压患者亚临床靶器官受损的发生率更高,临床上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行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 68例高血压患者在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之前舒张压为(110.6±12.5)mm Hg,收缩压为(171.8±10.7)mm Hg,治疗1个月后舒张压为(92.7±8.5)mm Hg,收缩压为(131.2±11.6)mm Hg,其中51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血压控制有效率为75.00%。患者血压控制有效率为75.00%(51/6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24%(26/68),其中12例(17.65%)患者产生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7例(10.29%)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另外7例(10.29%)患者发生消化道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对高血压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能够取得相应的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β-受体阻滞剂也会诱发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医疗人员在用药时应当全面了解禁忌症与适应证,从而促进临床更加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围术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肿瘤科进行诊治的老年NSCLC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组后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6例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68例,感染率为34.69%,其中性别、病程、病理类型、解剖学占位对医院感染无影响。感染部位和肿瘤分期对医院感染有影响,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42.65%),其次为口腔(32.35%),其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Ⅲb—Ⅳ期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85.29%)显著高于Ⅰ—Ⅲa期患者(14.71%)(P<0.05);吸烟史、饮酒史、术前肺功能、合并高血压与医院感染无相关性,合并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67.65%)显著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32.35%)(P<0.05),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69.12%)显著高于不存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患者(30.88%)(P<0.05),存在侵入性操作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63.24%)显著高于不存在侵入性操作患者(36.76%)(P<0.05);手术方式和术中出血量对医院感染发生率无影响,手术时间≥3小时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66.18%)显著高于手术时间<3小时患者(33.82%)(P<0.05);术后引流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对医院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影响,抗肿瘤治疗和住院天数可对医院感染发生率产生影响,其中采取抗肿瘤治疗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64.71%)显著高于未采取抗肿瘤治疗患者(35.29%)(P<0.05);住院天数越长,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感染部位、肿瘤分期、合并糖尿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有侵入性操作史、手术时间、抗肿瘤治疗及住院天数均可影响老年NSCLC患者围术期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正>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目前,高血压分为两大类:1继发性高血压,即有原因的高血压,根除病因可明显缓解甚至治愈高血压;2原发性高血压,即原因不明的高血压,也称为高血压病。我们通常所指的高血压,一般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一旦确诊,大多数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用药[1]。高血压的治疗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为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本院2012年体检的1108例中老年人,并将其分为非肥胖(BMI<28kg/m2)无脂肪肝组(795例)、非肥胖伴脂肪肝组(136例)、肥胖(BMI≥28 kg/m2)无脂肪肝组(82例)和肥胖伴脂肪肝组(95例),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研究,肥胖组脂肪肝发病率为40.7%(72/177),明显高于非肥胖组的14.2%(132/9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男性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和女性收缩压(SBP)、TG和血糖等方面比较,肥胖组均高于非肥胖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脂肪肝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即与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等比较,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医院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过程中,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应有针对性地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预防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及治疗管理状况,探讨糖尿病患病相关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三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四川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监测数据,分析四川省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知晓及治疗情况;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的行为习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四川省≥45岁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15.4%、40.9%和40.4%。高年龄组、高教育程度、非农民职业人群及患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均高于其他人群。知晓自己患糖尿病的患者依然存在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超重或肥胖、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血脂异常等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四川省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知晓率和治疗率低,应加强全人群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重视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治疗和控制,规范糖尿病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瑞格列奈治疗肥胖与非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以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32例),非肥胖组(2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瑞格列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PBG、FBG及Hb A1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非肥胖组仅FBG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格列奈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效果优于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6年8月社区19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各99例。试验组采用综合社区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社区干预。归纳总结社区高血压病危险因素,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198例患者中,吸烟史102例(51.5%)、饮酒史107例(54.0%)、高血脂96例(48.5%)、高盐饮食87例(43.9%)、缺乏锻炼96例(48.5%)。实验组血压控制合格率为86.4%,高于对照组(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烟酒史、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是社区高血压危险因素,给予患者综合社区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血压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前言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预防的切入点和关键措施。为适应新医改的需求,为高血压基层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主导下,2009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有关临床、预防、社区防治专家编制了2009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难治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本院难治性高血压患者56例(观察组)和非难治性高血压患者68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及室间隔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室间隔厚度、肾小球滤过率均为影响难治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难治性高血压普遍存在血脂升高、肾功能和心脏功能异常表现,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首次对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这些疾病的风险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报告:2008年全球共有5700万人死亡,其中3600万人或63%死于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的综合负担在低收入国家、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体质指数(BMI)与血糖、血脂及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2462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其BMI,并探析血糖、血脂及血压与肥胖、超重的关系。结果男性BMI较女性偏高,且随年龄增加,男/女性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逐渐增加。除>70岁年龄段肥胖人群高血压发生率低于超重人群外,其他各年龄段肥胖人群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超重人群,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70岁人群高血糖和高血脂发生率最高,分别为82.73%和88.18%。不论根据性别或年龄段进行BMI分层,超重及肥胖人群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人群,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肥胖人群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超重人群,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体重管理,降低BMI,可有效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的发生率,预防超重、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