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Graves病甲亢白细胞减少与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汉族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D甲亢)白细胞减少与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法检测60例GD甲亢白细胞减少患者、60例GD甲亢白细胞正常患者、100例正常对照者的HLA-DQA1基因型,计算和比较3组的HLA-DQA1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GD甲亢患者DQA1^*0301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OR=1.528),而DQAI^*0201频率和DQAI^*0401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0R=0.474;P〈0.05,OR=0.333)。(2)GD甲亢白细胞减少组DAQI^*0301高于对照组(P〈0.05,0R=1.737)。而DQAI^*0201和DQAI^*0401低于对照组(P〈0.05,OR=0.310;P〈0.05,OR=0.132)。GD甲亢白细胞正常组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DQAI^*0301等位基因可能是天津地区汉族人GD甲亢的易感基因,但并非GD甲亢白细胞减少的易感基因;HLA-DQAI^*0201和HLA-DQAI^*0401可能是天津地区汉族人GD甲亢的保护基因,但并非GD甲亢白细胞减少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内蒙地区蒙古族儿童过敏性紫癜(AP)及其累及肾脏、胃肠道和关节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关联性。方法引入PCR-SSP技术,在内荥地区同是蒙古族但无血缘关系或蒙古族与其他民旅间无通婚史及其他风湿性疾病史和家族史的蒙古族人群中,收集AP病例57例,其中累及肾脏20例、胃肠道29例和关节26例,分别与102名健康儿童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型别分析。组间比较在单因素X^2检验的基础上,作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HLA-DRB1*110x等位基因在AP及其累及关节、*070x等位基因在累及胃肠道分别与对照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均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B均为正值,OR分别是2.251、2.215和2.552,均〉1,与B值相符,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表明排除其他进入模型的等位基因作用外,DRB1*110等位基因在AP及其累及关节、*070x等位基因累及胃肠道的致病优势分别是对照组的2.251、2.215和2.552倍,促进发病。EF均〉0;而DRB1*040x和*120x等位基因在AP病例组分别与对照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均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B均为负值,OR分别是0.422和0.424,均〈1,与B值相符,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表明排除其他进入模型等位基因作用外,DRB1*040x和*120x等位基因在AP病例组致病优势分别是对照组的0.422和0.424倍,阻止发病。PF均〉0。结论HLA-DRB1*110x等位基因可能为内蒙地区蒙古族儿童AP及其累及关节、*070x等位基因为累及胃肠道发病单体型申的遗传易感基因,而DRB1*040x和*120x等位基因为AP的遗传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3.
HLA-DQA1基因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内蒙古地区汉族小儿支气管哮喘(BA)及其间歇发作和重度发作与HLA-DQA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以寻找相关基因,探寻其部分发病机制及防治前景。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引入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法技术,选择小儿BA 66例为病例组(间歇发作42例,重度发作24例)和96名健康小儿,作HLA-DQA1等位基因的型别比较分析。基因频率比较在单因素四格表χ2或Fisher检验的基础上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小儿BA、间歇发作和重度发作的HLA-DQA1*0401基因频率分别为9.1%、9.5%和8.3%.与对照组的1%比较,χ2分别为12.260、9.849、—,P值分别为0.000、0.002和0.016。回归后,Wald分别为6.836、5.469和6.237,P值分别为0.009、0.019和0.013,均P<0.05。B分别为2.048、1.923和2.205.均B>0,OR分别为7.754、6.844和9.072,均OR>1,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1.670~36.005、1.365~34.310和1.607~51.212,其内均不包含1。EF分别为0.746、0.683和0.593,均EF>0;而病例组小儿BA及其间歇发作的HLA-DQA1*0103基因频率分别为7.6%和4.8%,与对照组的17.7%比较,χ2分别为6.843和8.250.P值分别为0.009和0.004。回归后.Wald分别为5.841和6.898,P值分别为0.016和0.009,均P<0.05。B分别为-0.967和-1.469.均B<0,OR分别为0.380和0.230,均OR<1,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0.174~0.833和0.077~0.689,均内均不包含1。PF分别为0.271和0.260,均PF>0。结论HLA-DQA1*0401等位基因可能是内蒙古地区汉族小儿BA及其间歇发作和重度发作发病单体型中的一个遗传易感基因,而HLA-DQA1*0103可能为小儿BA及其间歇发作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4.
HLA-DRB1基因与内蒙古地区汉族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在内蒙古地区汉族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分布,找出与支气管哮喘关联的易感和/或保护基因,探讨哮喘可能的部分发病机制及防治前景。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引入PCR-SSO技术,经Logistic回归分析,对66例内蒙古地区汉族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和96名正常汉族小儿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型别分析。结果病例组HLA-DRB1*1001的基因频率为7.6%,比对照组的0.5%增高,差异有显著性(Wald=5.553,P<0.05)。B为2.591,正值,OR=13.342>1,促进发病,表明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基因混杂作用外,病例组暴露在HLA-DRB1*1001等位基因的优势是对照组的13.342倍,其95%可信区间为1.547~115.099,其内不包含1,与P值意义相符,均有统计学意义。EF=0.82>0;病例组HLA-DRB1*040x基因频率为3%,比对照组11.9%降低。Wald=7.549,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B为-2.133,负值,OR=0.118<1,阻止发病,表明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基因混杂作用外,病例组暴露在HLA-DRB1*040x等位基因的优势是对照组的0.118倍,其95%可信区间为0.026~0.542,其内不包含1,与P值意义相符,均有统计学意义。PF=0.39<1。其余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间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LA-DRB1*1001等位基因可能是内蒙古地区汉族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单倍体型中的一个遗传易感基因。而HLA-DRB1*040x等位基因可能为其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遗传因素在变应性鼻炎(AR)发病中的作用,采用PCR/SSP技术对35例东北汉旗人AR患进行了HLA-DRB 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并与94例健康人作对比。结果发现,AR组HLA-DRBi*0101-2基因频率为12.86%,表型频率为25.21%,RR=17.25(校正P值<4×10^-4);HLA-DRB1*0302基因频率为11.43%,表型频率为5.71%,RR=12.00(校正P值<0.05);其它等位基因频率在AR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性。结论:HLA-DRB1*0101-2和*0302等位基因与AR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内蒙地区蒙古族儿童过敏性紫癜(AP)与HLA-A基因的关联性。可望找出相关基因,以探寻其部分发病机理及防治前景。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引入PCR—SSO技术,在祖籍三代居住内蒙地区,无血缘关系,无与异族通婚史及其他免疫性疾病史和家族史的蒙古族人群中,选择儿童AP病例组56例和健康儿童对照组66名,作HEA-A等位基因的型别分析。基因频率比较在单因素四格表X。或Fisher检验的基础上,作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病例组HLA-A$11基因频率为16.1%,与对照组的9.1%比较,Wald为3.954,P为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为0.844〉0,OR为2.325〉1,促进发病,其95%可信区间为1.012—5.340,其内不包含1,与P意义相符,有统计学意义。EF为0.342〉0。结论HLA-A*11等位基因可能是内蒙地区蒙古族儿童AP发病单体型中的一个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之间的关联。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PCR-SSP)方法,对32例ALL、33例CML患者和104例健康志愿者的HLA-DRB1基因进行分型并分析HLA-DRB1基因的分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LL患者的HLA-DRB1*06的基因频率明显增高,为15.63%,RR=3.84,χ^2=8.01,P〈0.001;CML患者的HLA-DRB1*09的基因频率明显增高,为24.24%,RR=3.14,χ^2=7.82,P〈0.01,结论HLA-DRB1*06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联,HLA-DRB1*09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HLA-DRB1基因与湘西土家族人群肺结核的易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湘西土家族人群肺结核的遗传关联性。方法:用病例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69例湘西土家族人群肺结核患者和100例湘西土家族人群健康对照者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TB病例组的DRB109基因频率增高(63.7%比14%Pc〈0.0001RR=10.81),而DRB111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6%比29%Pc〈0.05)。结论:HLA-DRBI09可能是湘西土家族人群肺结核的易感基因,HLA—DRB111可能为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TAT6基因+2964G/A多态性与哮喘的相关性及对血浆IgE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哮喘组与对照组+2964位点多态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IgE水平。结果 +2964位点等位基因G、A频率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7.26,P〈0.01),等位基因G与哮喘关联,OR(G/A)=2.62,95%Cl=1.66~4.13,P〈0.01。两组基因型(GG、GA、AA)频率的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Х^2=19.52,P〈0.01),其优势比:OR(GG/AA)=3.30、95%Cl=1.26~8.66,P〈0.05;OR(GG/GA)=3.79,95%Cl=2.03~7.09,P〈0.01;OR(GA/AA)=0.869,95%Cl=0.303~2.496、P〉0.05;同组内,T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浆IgE水平高于非携带者;同一基因型,哮喘组IgE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 STAT6基因+2964位点多态性是影响哮喘的重要候选基因,G等位基因与哮喘关联,并影响血浆IgE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HLA-DRBl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乙型肝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河南汉族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原发性肝癌、健康组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PCR-SSP)对研究对象的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LA-DRB1*0701、1001、1201、1501在河南汉族慢性乙型肝炎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HLA-DRB1*1301(2)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HLA-DRB1*0701、1001、1201、1501在河南汉族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1*1501在原发性肝癌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R=13.72。结论等位基因HLA-DRB1*0701、1001、1201、1501是河南汉族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易感基因,HLA-DRB1*1501是原发性肝癌的易感基因,HLA-DRB1*1301(2)是河南汉族乙型肝炎的保护性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某地区汉族人群慢性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寻找慢性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提供线索。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74例某地汉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RB1 1301/1302等位基因检测,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组与健康组相比较,HLA-DRB1*1301/130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75、3.38,8.06、4.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B1*1301/1302等位基因与某地区汉族人群感染丙肝病毒后形成慢性丙型肝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Micro—PCR—SSP),探讨我国广东籍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与HLA-DQB1基因的相关性。对38例SEE患者和11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样进行分析,实验表明,SEE患者DQB1*06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RR=2.19,P=0.0055),可能是易感基因,而DQB1*0301与DQB1*0401基因频率则显著降低(DQB1*0301,RR=0.1253,P=0.0001;DQB1*0401,RR=0,P=0.0409),可能为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3.
HLA—DR/DQ,HLA—A/B与肺结核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蔡善君  蒋模  宿罡  谢兵  罗军敏 《贵州医药》2010,34(2):108-110
目的研究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DR/DQ、A/B(histocompatibility leukocyte antigen,HLA—DR/DQ,A/B)与肺结核之间的联系,探讨遵义市部分汉族人肺结核发病与HLA—DR/DQ,HLA—A/B基因相关性。方法选取36名已确诊肺结核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与研究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的1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提取DNA。使用新型PCR—SSP方法对DNA进行HLA—DQ/DR,HLA—A/B等位基因位点的检测,结果进行SPSS10.0软件统计学处理,比较正常对照组和肺结核患者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计算两组优势比(oddsratio,OR)。结果(1)共检测到HLA—DR位点上的13种等位基因,HLA—DQ位点上的7种等位基因,HLA—A位点上的10种等位基因,HLA—B位点上的20种等位基因。(2)HLA—DRB1*16在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6.9%和1.5%(OR=5.215,P=0.049);HLA—A*2在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40.2%和9%(OR=18.87,P=0.000);HLA—A*24在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8.3%和19.5%(OR=5.690,P=0.015)。结论HLA—DR*16、HLA—A*2基因表达与肺结核呈正相关,提示HLA-DR*16、HLA-A*2可能是肺结核的易感基因,HLA-A*24基因在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结核患者组,其可能是肺结核患者发病的拮抗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汉族人Graves病(GD)低钾血症与HLA-DQA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测定G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HLA-DQA1等位基因型,计算并比较GD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GD中周期性麻痹患者、非周期性麻痹低血钾患者和正常血钾患者的基因型频率.结果:GD患者HLA-DQA1*0301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R=1.577,P<0.05);而HLA-DQA1*0201和HLA-DQA1*0401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RR=0.395,P<0.05;RR=0.113,P<0.01).GD中周期性麻痹患者、非周期性麻痹低血钾患者与正常血钾患者相比,HLA-DQA1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DQA1*0301可能是天津地区汉族人群GD甲亢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201和HLA-DQA1*0401可能是天津地区汉族人GD甲亢的保护基因;但未发现GD低钾血症与HLA-DQA1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的多态性及CD14/-159C/T基因的多态性分析,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测定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型和CD14/-159C/T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并采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ACE等位基因I、D频率在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z=17.37,P〈0.01)。等位基因D与变应性鼻炎高度相关(OR=3.46,95%CI=1.92—6.23,P〈0.01)。(2)CD14/-159C/T等位基因C、T频率在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z=14.53,P〈0.01),等位基因C与变应性鼻炎高度相关(OR=3.1,95%CI=1.75—5.47,P〈0.01)。2组基因型(CC型、CT型、TT型)频率的分布比较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x^2=11.77,P〈0.01)。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CD14基因的多态性是影响变应性鼻炎的重要候选基因,其中ACE的D等位基因与CD14—159C/T的C等位基因与变应性鼻炎相关。  相似文献   

16.
氯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氯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19篇文献中两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结果:①同质性检验:有效性,χ^2=10.186,自由度18;安全性,χ^2=12.207,自由度18,两者P均〉0.05。②合并效应量的估计:有效性,OR合并=1.180,0R合并95%可信区间为0.921~1.511。0R合并的检验:χ^2=1.706,P〉0.05;安全性,OR合并=0.250,0R合并95%的可信区间为0.186~0.337,OR合并的检验:χ^2=83.85,P〈0.01。结论:氯沙坦、依那普利降血压疗效相似,氯沙坦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7.
蒋真  李向培  钱龙  厉小梅  汪国生 《安徽医药》2010,14(11):1299-1302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在皖籍江淮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分布及意义。方法采用SSP(序列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技术扩增106例RA患者和340例正常对照HLA-DRB1等位基因,先对HLA-DRB1位点进行低分辨率分型,再进一步对低分亚型HLA-DRB1*04,DRB1*10,DRB1*01和DRB1*14做高分辨率分型。计算并比较两组等位基因携带率。结果低分结果共13个亚型,其中HLA-DRB1*04,DRB1*09和DRB1*10在RA组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0.039,0.000)HLA-DRB1*11,DRB1*15和DRB1*07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0.036,0.001)。HLA-DRB1*01,DRB1*14在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0.432和P=0.359)。高分结果HLA-DRB1*0405和DRB1*1001在RA组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和P=0.000)。结论 HLA-DRB1位点在皖籍江淮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分布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共同表位等位基因(SE等位基因)HLA-DRB1*0405、DRB1*1001及非SE等位基因HLA-DRB1*09可能是皖籍江淮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易感基因,HLA-DRB1*11,DRB1*15和DRB1*07可能是保护性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97G/A及-572C/C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了157例ACS患者和168例对照者的白细胞介素-6基因-597G/A及-572C/G基因型。结果ACS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中-597位点均仅发现C,G基因型;-572位点均存在CC、CG、C,G三种基因型,三种基因型频率依次分别为51.59%、42.68%、5.73%;63.10%、35.71%、1.19%:-572C/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均〈0.02),以CC基因型为参照,暴露于C6+GC.基因型的OR值是1.60(95%可信区间CI:1.03~2.50,P〈0.02),校正了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该OR值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195%可信区间(CI):1.01~2.91,P〈0.051。-572C/G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关(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可能不存在IL-6基因-597G/A多态性,存在-572C/G多态性,后者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ACS发病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后继发癫痫(EP)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将1988~1998年住院的220例FC患儿,采用队列研究策略进行5~16年随访观察,收集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总次数、发作体温、首次发作24h内次数、初发年龄、惊厥家族史、发作形式、发作类型、首次发作48h内脑电图、性别、原发病等随访资料。应用生存分析+COX回归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220例FC继发EP16例,占7.27%。FC发作持续时间的Wald卡方值=4.328,P=0.037,B=-2.32,RR=0.793〈1,95%可信区间为0.638~0.987,其内不包含1,表明持续时间越短.发作EP的可能性越小,大约每缩短1min,发生EP的风险下降为以前的0.793倍;发作总次数的wald卡方值=10.646,P=0.001,B=0.500,RR:1.648〉1,95%可信区间为1.221~2.225,其内不包含1。表明发作次数越多,继发EP的可能性越大,大约每上升1次,继发EP的风险是以前的1.648倍;发作形式、惊厥家族史及临床类型的Wald卡方值分别是8.073、11.783和4.548,P分别是0.004、0.001和0.033,B分别是4.519、5.543和5.004,RR分别是91.710、255.547和148.980,均〉1,95%可信区间分别是4.062~2070.714、10.786~6054.410和1.499~14805.741,其内均不包含1。表明局灶性发作、有惊厥家族史和复杂型FC继发EP的风险分别是全身性发作、无惊厥家族史和简单型FC的91.710、255.547和148.980倍。结论 FC的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总次数增多、局灶性发作、有惊厥家族史及复杂型FC是继发E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儿童正常人群HLA-DRB1等位基因的分布概况。方法 采用分析性研究策略,引入PCR-SSP技术,对祖籍三代居住内蒙古地区,无血缘关系和与异族通婚史的蒙、汉族正常健康儿童102名和108名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的型别分析和比较。结果 (1)蒙、汉族HLA-DRBl各等位基因均被检出;(2)蒙古族HLA-DRB1基因频率较高的依次是*040x(14.9%)、*120x(13.7%)和*150x(10.3%),而较低的等位基因依次是:*1001(2%)、*160x(2%)和*010x(3.5%);汉族HLA.DRBl基因频率较高的等位基因依次是:*090l(15%)、*150x(13.4%)和*040x(11.8%),而较低的等位基因依次是:*1001(3.8%)、*070x(4.2%)和*160x(4.2%);(3)蒙古族HLA-DRB1*070x和*120x基因频率分别为9.2%和13.7%,高于汉族相应的4.2%和5.7%(χ^2分别是4.061和7.318,P分别是0.044和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汉族DRB1*0901基因频率为15%,高于蒙古族4.5%(χ^2=12.462,P=0.00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4)蒙、汉族间遗传距离(D)为0.253。结论 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儿童健康人群中HLA-DRB1等位基因分布不同,但差异不大,符合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