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青山  胡春艾  孙卫红 《江苏医药》2000,26(11):859-860
目的 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发病24小时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21例、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31例分别做CT平扫和CTA,观察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颅内血管状况。结果 脑梗死组CT阳性率为42.9%,CTA阳性率为71.4%;CTA显示了梗死区的血管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组CTA阳性率为96%,同时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与载瘤血管、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在脑梗死的超早期诊断及确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方面CTA不失为一种安全、快捷、可靠的微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与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肾动脉狭窄检查的价值。方法对进行肾动脉狭窄检查的50例患者同时行DCE—MRA与SCTA检查,其中证实有狭窄的25例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然后以DSA为标准,评价这两种检查方法。结果50例患者的100根肾动脉,DCE—MRA与SCTA诊断的K系数为0.831,诊断一致性好。CE—MRA诊断的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91.8%,阴性预测值为98.0%;SCTA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5.7%,阳性预测值为93.4%,阴性预测值为96.7%。DCE—MRA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上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要略低于SCTA。结论DCE—MRA与CTA都能较准确地诊断肾动脉狭窄,但DCE—MRA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和MR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38例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检查,其中22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不同影像方法 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 以DSA为标准,对于动脉完全闭塞,CTA、MR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7.3%,99.1%;100.0%,100.0%.对于管腔达中度狭窄以上的动脉,CTA、MR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9.3%,97.6%;97.9%,96.4%.在管腔达中度狭窄以上的动脉MRA显示狭窄程度比CTA严重(χ2=5.80,P<0.05).结论 CTA和3D CE-MRA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以确定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特点。方法113例患者与2型DM中发现有对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斑块。对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程度、分布和类型的斑块以及不同性别之间进行比较。结果286例冠状血管和473段中发现均有斑块。多支血管病变较单支病变多见( P <0.01),且左前降支(LAD)动脉(35.8%),其近段(19.1%)最常受累( P均<0.01)。钙化斑块(48.8%)最多见,其次则为混合型斑块(38.1%)最常见的类型( P <0.01)。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斑块类型和管腔变窄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 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缺血性脑血管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89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120例设为对照组。全部给予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资料。结果观察组单纯内-中膜增厚29例,内-中膜增厚伴粥样硬化52例,管腔轻度狭窄2例,管腔中、重度狭窄3例,异常率96.63%;对照组单纯内-中膜增厚5例,内-中膜增厚伴粥样硬化3例,管腔轻度狭窄0例,管腔中、重度狭窄0例,异常率6.67%。两组在异常率上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24.13,P〈0.05)。观察组病变位置在颈动脉分又处49例,颈内动脉起始段19例,颈外动脉起始段10例,颈总动脉8例;对照组病变位置在颈动脉分叉处4例,颈内动脉起始段2例,颈外动脉起始段1例,颈总动脉1例。两组间在病变位置上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上具有比较确切的临床诊断价值,病变高发部位是颈动脉分叉部。  相似文献   

7.
方良  张超  孙中武 《安徽医药》2015,19(12):2317-2320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CWS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急性CW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MRI结果将CWSI分成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和皮质下型;采用脑CT血管成像( CT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DSA)或脑MRI血管成像(MRA)等技术评价颅内外血管狭窄及其程度。结果65例CWSI中5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7.69%;轻度狭窄7例,中度16例,重度34例;38例(58.46%) CWS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 MCA)狭窄或闭塞,31例(47.69%)存在颈内动脉( ICA)狭窄或闭塞,大脑前动脉( ACA)和大脑后动脉( PCA)狭窄分别为19例(29.23%)和22例(33.85%)。皮质下型CWSI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率显著高于皮质型(P<0.05),以及皮质后型(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ACA、M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前循环多支血管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且皮质前型ICA+MCA、ICA+A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及皮质下型(均P<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发病可能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关系密切;皮质前型和皮质下型CWSI与前循环血管狭窄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螺旋CT(SCT)及CT血管造影(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烟雾病患者均行SCT及CTA检查。结果SCT发现脑梗塞42例,脑室轻度扩大12例,局脑萎缩10例,基底节区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CTA均见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其中双侧狭窄闭塞30例,单侧狭窄闭塞16例;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76支,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62支,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28支;46例均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结论SCT平扫结合CTA可良好显示烟雾病造成的脑实质病变及血管异常,是诊断烟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CTA造影诊断脑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脑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P〈0.05),对脑动脉钙化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脑动脉系统,是诊断脑动脉狭窄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 DE-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9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DE-CTA、MRA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对患者进行确诊,分析DE-CTA及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结果198例观察患者中,共有172例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而DE-CT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30%及76.92%;MR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9.19%及61.54%;CT检查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MRA检查。同时经ROC分析显示,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以DE-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均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血管造影(Dyllamic angiograplhy,DA)模式下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护理措施及技巧.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CE+125kv、1000mA大型血管机,造影患者取仰卧位,用20-18G套管针穿刺足背静脉并固定,术侧下肢踝关节上、膝关节上及大腿根部分别用止血带束扎.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造影,护理措施到位,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评估,术前及术中对患者应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保障造影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和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例同时行螺旋CT增强扫描和肺动脉造影、临床诊断PE的患者的影像学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逐支判断肺动脉的栓子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9支肺动脉主干栓塞及51支肺段动脉栓塞,其中CT增强诊断肺动脉主干栓塞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诊断肺段动脉栓塞敏感性66.7%、特异性91.9%;而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主干栓塞的敏感性88.9%、特异性100%,诊断肺段动脉栓塞的敏感性60.8%、特异性83.8%.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对PE诊断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成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于3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与CAG的结果进行对比,了解DSCTCA对于冠状动脉斑块的种类、大小、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以及解剖学分布的诊断价值。结果 50例患者中,D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 mm节段有580个,571个节段可进行评估,共检测出129个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23%,其中69%为大斑块,28%为小斑块,70%为钙化斑块,CTO病变共检出4个,心肌桥(MB)5个,与CAG相比,DSCTCA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97.3%、92.2%、99.1%。结论 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CTO病变、MB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可作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朱稚丹  王良玉 《中国医药》2010,5(9):793-794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开展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81例(男119例,女62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采用6F JL3.5冠脉造影导管行左内乳动脉造影.结果 有170例完成左内乳动脉造影,总成功率94.0%,且左内乳动脉造影均获显影满意结果.左内乳动脉造影失败主要原因为主动脉弓迂曲(7例,男6例,女1例;占4%);桡动脉痉挛(4例,男1例,女3例;占2%).术后左臂部肿胀淤血4例(2.2%);左前臂穿刺点近端至肘关节处肿胀淤血7例(3.9%);穿刺点周围皮肤红疱疹5例(2.8%).无右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穿刺口皮肤破溃感染及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左内乳动脉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7月452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资料进行分析,成功率为93.36%(422/452),男性成功率95.68%(310/324)。女性成功率87.50%(112/128)。30例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失败病人改行经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总的冠脉造影成功率为10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未出现血管迷走反应及死亡病例。结果: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与股动脉入路相比有近似的成功率,但它可显著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结论:桡动脉穿刺技术和有效处理桡动脉痉挛是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的关键。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冠脉造影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C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心肌桥(M 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诊冠状动脉疾病的406例均进行CCTA和CAG检查者,两组采用双盲法CCTA和CAG分别独立阅片,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与2名有经验的心内科介入医生采用单盲法阅片,经讨论后共同给出诊断。相互参照另一种检查结果后再次阅片,2次检出率,应用χ2统计分析方法,判断2种方法发现M B有无差异。结果:双盲法CCTA发现M B 19例26段,CAG发现5例5段(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互对照后再次评价,CCTA发现M B数量同前,CAG新发现3例,将新检出的3例患者行腺苷负荷核素心肌显像,相应节段心肌出现心肌低灌注,位置与CCTA一致,共检出8例,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对M B和壁冠状动脉显示清晰,较CAG有更高的检出率,容易发现M B,有着特殊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63例疑似冠心病分别接受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照,评估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准确度.结果 冠状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两者的符合率达96.0%.结论 CTA安全、简便和无创伤,对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国人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 15例心肌梗死、39例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6例风湿性心脏病共 6 0例 ,其中男 41例、女 19例 ,平均年龄 ( 5 6± 13)岁 ,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途径行 Judkins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16 0例全部造影成功。采用 6 F导管者 31例 ,5 F者 2 9例。左侧桡动脉入路 46例 ,右侧 12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由股动脉入路 1例。 1例左侧入路完成右冠状动脉造影后桡动脉严重痉挛改由股动脉入路完成。 2 0例同时完成了左胸廓内动脉造影。 2并发症 9例。 1例手术过程出现肘部血肿 ,2例术后桡动脉搏动消失 ( 3.4% ) ,6例术后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 10 .2 % )。桡动脉并发症女性 5例 ,高于男性 3例 ( P<0 .0 5 )。 6 F导管组 6例 ,高于 5 F导管组 2例 ,但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血管超声显示为桡动脉内血栓形成、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减弱等。结论 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痛苦小 ,易止血 ,同时易于行胸廓内动脉造影等优点 ,特别适应于股动脉狭窄及不能持续平卧的患者 ,是股动脉的很好替代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的临床特点和责任血管病变分类。方法通过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的分析,对68例TI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责任血管病变进行探讨。结果 68例患者中的65例有明确的血管性责任病变。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代偿性缺血在TIA患者的DSA结果中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