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塞高发病率的病理学基础和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00例经CT诊断的脑梗塞病人进行分析。腔隙性脑梗塞320例,共检出477个病灶,其中基度节内囊区腔隙性脑梗塞271例,丘脑15例,胼胝体3例(0.9%),脑干3例,脑叶28例,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点形、小楔形、条形低密度影,边缘大部分较清楚,无占位效应。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理学基础是脑内深穿动脉,属终末动脉,血管纤细,无侧支循环,该区的低血压、低血流灌注是  相似文献   

2.
杨军克 《右江医学》1998,26(3):170-171
报道CT扫描证实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82例,病史中高血压占64.3%,动脉硬化占14.6%;梗塞部位内囊占42.7%,豆状核占39.0%,尾状核占18.3%。同时讨论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及CT扫描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提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为“包括不同原因导致的深穿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病变”较为适合,分析了基底节区不同部位的腔隙性梗塞引起的主要症状及部分临床体征,而CT扫描却无阳性发现的常见原因和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58例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塞的临床及其影像学进行了研究,其中男39例,女19例,均无明显神经症状,而由CT或MR检查发现,其影像学表现分为两类,另一类是腔隙性无症状性脑梗塞,占93.1%,另一类是非腔隙性无症状性脑梗塞,占6.9%,前者梗塞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后者多在脑叶,认为C航MR是确认本病的唯一方法,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塞的普查及预防症状性卒中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用CT和MRI检查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22例,结果:CT检查的阳性率为227%,MRI检查的阳性率为100%,笔者对用CT与MRI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45例内囊腔隙梗塞中,有明确诱因者17例,表现为纯云霞生偏瘫者6例,纯感觉性卒中3例,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6例,感觉运动性卒中2例,轻偏瘫-痴呆7例,纯精神障碍16例,其他5例,CT检查发现腔隙灶共118个,双内囊前肢16例,左内囊前肢21例,右内囊前肢1例,其他5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收集74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资料。对其各种可能的易惠因素、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加以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42~80岁,男女比例为3.96:1,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最多,为58例(78%),其他为双侧脑室旁、内囊、丘脑。单个梗死灶46例(62%),≥2个梗死灶28例(37%)。并发症中,高血压病者66例(89.19%),糖尿病27例(36.5%),心脏病24例(32.40/0),高脂血症11例(15.3%)。结论: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其次为双侧脑室旁和内囊,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相似文献   

7.
急性卒中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检出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MRI特征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包括836例因急性脑卒中在我院就诊并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对无症状脑梗死的MRI特征、危险因素、以及在各组脑卒中者中的分布情况加以分析。结果 836例中,31.8%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组的49.4%、腔隙性梗死组的33.8%、TIA组的15.0%、脑出血组的20.6%。ACI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分布于内囊、基底节、丘脑及半卵圆中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年龄及低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I主要以腔隙性为主、并与缺血性卒中呈正相关,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加深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脑梗塞发病率高的认识和CT诊断。方法;对400例经CT诊断脑梗塞病例进行分析,发现腔隙性脑梗塞320例,在其中共检出477个病灶。结果;基底节内囊区检出271例,丘脑15例,胼胝体3例,脑干3例,脑叶28例。结论;基底节内囊区控制脑梗塞CT表现单发或多发园点形,小楔形,条状低密度影,边缘大部分不清楚,无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动脉深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质部位的小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脑桥、内囊和脑回的白质.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2010年以来我院采用血栓通联合川芎嗪治疗腔隙性脑梗死5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MRI影像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病因素。临床分型以感觉运动型最多(占57%),MRI检查共发现168个病灶,基底节区最多(占56%),最小病灶为2×2mm。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易多发,MRI是目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最佳方法。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是防止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应用蚓激酶胶囊治疗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塞(颈内动脉系统梗塞)50例,有效率88%,显效率68%,疗效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对照组,且起效时间快,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蚓激酶胶囊溯离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塞(颈内动脉系统梗塞)50例,有效率88%,显效率68%,疗效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对照组,且起效时间快,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扩容治疗对改善腔隙性脑梗塞病情恶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隙性脑梗塞是明显局限于单一血管供应区的小灶性缺血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它被认为是供应内囊、丘脑、放射冠的深穿支血管动脉病变所致,是发生病情恶化的主要卒中亚型。在现有条件下,腔隙性脑梗塞发生运动功能恶化仍然常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从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探讨扩容治疗对改善腔隙性脑梗塞病情恶化的治疗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MRI和CT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的应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的MRI、CT表现对照,探讨MRI检查对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和优点。方法对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5例患者MRI扫描发现病灶120个,CT扫描发现病灶84个,扫描包括基底节、内囊、丘脑和脑干等大脑深部的位置。结论MRI检查对早期、微小病变及脑干、后颅窝、颅顶部的病变显示较CT检查更清楚,更优越,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黎  唐运涛 《四川医学》1999,20(5):523-524
促进颅内病理性腔隙的闭合,负压引流已广泛的用于颅内孤立囊腔术后引流。我院从1995年2月至今将此方法用于102例不同类型的颅内引流,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我院从1995年2月至1999年2月采用适度负压引流用于巨大硬膜外血肿25例,巨大颅骨缺损修补8例,颅骨凹陷骨折整复术后5例;硬脑膜下积液1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脑脓肿2例,脑溢血血肿腔引流5例。分别占同期硬膜外引流的29%,硬膜下引流的56%,颅内孤立囊腔引流的3889%。12 方法121 硬膜外负压引流是将压力…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梗死(lacunae)是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或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是深穿支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和液化而形成的腔隙。临床极为常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20%。每种腔隙性梗死综合征通常提示为某一特定部位的病变,然而,临床观察发现同一腔隙综合征也可由不同部位的病变所致。同一部位病灶也可导致不同种类的腔隙综合征。腔隙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远不止Fisher列举的21种腔隙综合征,如手-口综合征、面舌综合征、构音障碍一面轻瘫综合征、单独吞咽闲难、单独偏身共济失调及四肢共济失调等多被归人某些综合征的变异型。另外,同时或相继以两组综合征起病的腔隙性梗死极少见,内囊后肢腔隙性梗死更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塞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桐  陈琳 《四川医学》1997,18(3):169-170
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塞26例临床分析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610016)吴桐陈琳闫亚非张勤我院1992年1月至1995年5月共收治腔隙性脑梗塞者70例,其中并发糖尿病者26例,占这一时期腔隙性脑梗塞的37.1%。现将其临床表现、CT、血脂、血流变学改变分...  相似文献   

18.
李全斌  王芳 《医学综述》1995,1(10):474-475
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ion)又称腔隙性梗塞或穿通支梗死,是指脑深部100~400um小穿通动脉梗死后,由大吞噬细胞将梗死的脑组织移去而遗留下的腔隙,又称筛孔。腔隙层面直径在5mm~15mm,约占缺血性卒中的40%~48%。单发占60%,多发占40%,好发部位在脑深部,特别是基底节、丘脑、苍白球、尾状核、内囊,放射冠和小脑白质等处,形态多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条索形[1]。现将我科从1991年9月~1994年12月诊治的基底节腔隙性梗塞8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2例中,男74例,女8例,55~65岁35例,66~75岁41例,76~78岁6例,平均年龄6…  相似文献   

19.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是指脑部深穿支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缺血性软化,形成豌豆或粟粒大小的腔隙,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塞的直接原因。病灶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和脑干。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诊断带来困难;目前,MRI和CT是显示腔隙性脑梗塞有效的检查方法,尤其是MRI检查。笔者通过对5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MRI和CT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20.
腔隙性脑梗塞是由深部小血管闭塞引起的脑部缺血性损害。腔隙主要位于基底节、丘脑、内囊及桥脑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是腔隙梗塞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腔隙梗塞与痴呆(血管性痴呆)有着密切的关系,腔隙梗塞的演变终将导致智能的衰退,并成为血管性痴呆的最常见病因。本文就腔隙性脑梗塞与痴呆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