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许瑞芹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330-133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治对强迫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6周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治。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CL-90评分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格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治可降低强迫症患者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2.
黄岩岩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576-257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肝硬化常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观察8周,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心理护理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目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心理护理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肝硬化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不良情绪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伴心理应激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人院时的临床特点,探讨心理干预在女性AMI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3例女性AMI患者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比较有无焦虑、抑郁情绪及患者人院时的临床特征。将伴有心理应激的68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后进行SAS、SDS评定。对2组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无心理应激的女性AMI患者相比较,伴心理应激者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诊延迟时间较长[(7.9±5.8)h比(5.1±3.6)h,P〈0.01],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较多[分别为58.8%(40/68)比37.1%(13/35),41.2%(28/68)比20.O%(7/35),均P〈0.05]。4周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SAS总分、SDS总分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39.7±6.1)分比(53.8±6.7)分,(37.5±5.6)分比(54.6±7.1)分,均P〈0.01];干预组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6%(7/34)比44.1%(15/34),23.5%(8/34)比47.1%(16/34),5.9%(2/34)比23.5%(8/34),均P〈0.05]。结论与无心理应激的女性AMI患者比较,有心理应激者危险因素较多。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女性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方法133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于孕24周来该院建立围产期保健卡时,以就诊建卡先后顺序按单双号分为心理干预组(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非干预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自评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PS)等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后于孕28周时以相同问卷再调查一次,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SCL-90〉2.7分、SAS〉53分、SDS〉55分,表明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两组孕28周时SCL-90、SAS、SDS、SSRS评分[非干预组:分别为(2.58±0.27)分、(52.64±0.35)分、(51.03±0.42)分、(6.88±0.28)分,干预组:分别为(2.01±0.34)分、(48.86±0.42)分、(47.12±0.45)分、(5.12±0.51)分]均较前有所下降,但干预组孕28周时SCL-90、SAS、SDS、SS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取“一对一”的多次心理干预形式,对改善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抑郁症状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朱登萍  隋艳  顾靖  王晓慧 《医药世界》2010,12(3):287-288
目的:探讨结构性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首次化疗的心理影响。方法:将45例首次采用化学治疗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20例,干预组25例。采用Zung焦虑量表(SAS)、Zung抑郁量表(SDS)、自尊量表(SES)等3个心理行为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在入院诊断明确后和化疗后进行心理状况测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行为训练、个体支持、小组支持和暗示治疗等结构性心理干预。结果:干预后干预组SAS、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SE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构性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首次化疗的白血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精神卫生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春平  安翠霞  杜义敏 《河北医药》2009,31(9):1043-1044
目的了解痴呆照料者的心理负担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收集58名痴呆患者照料者,由经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评定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58名照料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6个月,对照组处于自然状态,观察干预前后的SAS、SDS。结果痴呆照料者的心理负担重,SAS平均分(36±7)分,SDS平均分(37±8)分。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SAS减轻至(33±4)分(P〈0.05),SDS减轻至(36±4)分(P〈0.05)。对照组照料者的SDS、SAS得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照料者的心理负担重,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心理干预可以减轻照料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50例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心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临床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前,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7.3±1.5)分与(56.9±1.6)分和(55.3±2.3)分与(56.1±3.5)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2、0.955,均P>0.05);干预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AS和SDA的评分差值分别为(16.4±0.9)分与(10.1±1.3)分和(14.3±2.1)分与(9.7±1.5)分(t=19.922、8.912,均P<0.05)。结论临床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干预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分成心理危机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43例),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SF-36量表(即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 item shore form health survey,SF-36)进行评价,再作对照分析。结果:干预组心理危机干预后,SDS、SAS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均P〈0.01),SF-36的8个领域评分显著增高(P〈0.01);对照组SDS、S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SF-36评分除生理职能和躯体疼痛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危机干预可显著改善晚期乳腺癌患者心理状况,从而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对69名在我院精神卫生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的海洛因依赖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者MMT治疗前SDS、SAS和SCL-90各因子分、阳性项目均分及总分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常模(P〈0.01),MMT治疗后与治疗前上述各项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SDS、SAS、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阳性项目均分仍非常显著地高于常模(P〈0.01)。结论:海洛因依赖者MMT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较正常人群明显严重,在MMT过程中,应加强社会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急诊三无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急诊三无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急诊科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急诊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急诊三无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对急诊三无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7.5±5.2)分、(49.7±5.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2±6.3)分、(53.4±5。8)分(t=5.163、2.492,P〈0.01、〈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指标、心理指标、精神指标等评分为(69.9±8.9)分、(70.2±8.3)分、(71.4±8.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5±6.9)分、(59.3±7.9)分、(58.6±7.4)分(t=3.113、5.210、6.221,均P〈0.01)。结论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急诊三无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功能性便秘(PC)患者心理状态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罗马III诊断标准的61例P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1)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n=30)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疗程为4周;于入组时、4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并比较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周末试验组SAS和SDS评分比入组时均显著降低(t=4.166,P<0.01;t=2.947,P<0.01);护理干预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SAS:t=3.540,P<0.01;SDS:t=2.6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便秘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3.34%,对照组74.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晚期肿瘤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79例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心理干预者40例为观察组,未接受心理干预者39例为对照组.于入院时和心理干预2周后,对两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包括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两组生存质量评估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 心理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SF-36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接受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心理因素并探讨心理干预对其的影响,为循证医学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并对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前及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随访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通过Holter、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电话监测证实在不同起搏方式下存在起搏器综合征的某些精神症状,分析上述评分与患起搏器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共收回有效调查答卷82份,起搏器综合征患者术前及术后SCL-90、SDS、S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起搏器综合征的某些精神症状与SCL-90、SDS、SAS评分高度相关(r=0.95,P<0.01)。结论接受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提示心理因素与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联合生物反馈在功能性便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按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在我院门诊或病房选择便秘患者60例,对每名患者进行5~10次的心理干预加生物反馈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评估。结果 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经心理干预加生物反馈治疗后,10.0%(6/60)治愈;40%(24/60)显效;31.6%(19/60)有效;18.3%(11/60)无效,有效率81.6%。生物反馈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前,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1±9)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9±8),与中国常模相比较,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治疗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32±7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33±7)显著改善(P<0.01)。结论心理干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表明心理干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便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部切除术患者心理状态和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本院收治的由肺切除手术指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患者进行沟通做详细准确的心理分析并进行加强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别对患者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后3个月进行自评量表(SAS)以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手术后和3个月后实验组的SAS评分分别为(40.53±4.31)分,(32.31±4.17)分,对照组分别为(51.19±4.81)分,(44.45±5.68)分,两组患者其SAS评分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其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对肺切除术患者的进行心理分析并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患者抑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功能性排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综合干预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和SDS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SAS和SD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完全依从的比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般依从的比率和不能依从的比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及信心,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方法 对60例宫颈癌放化疗患者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行设计的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同期在潮汕4个地区抽取6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进行调查对比;并结合影响因素对病例组实施护理干预7d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结果 宫颈癌放化疗患者SDS、SAS得分分别为(56.1±7.7)、(45.2±7.5),显著高于健康女性调查得分(P<0.001);进行护理干预7d后,宫颈癌放化疗患者SDS、SAS得分与干预前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因素以担心住院费用、不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对疾病感到恐惧、家庭社会影响、治疗副作用、担心预后最为突出.结论 宫颈癌放化疗患者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极差,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护理人员根据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支持,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疾病康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石清  张军  田季雨 《中国医药》2011,6(6):646-647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联用心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 将90例冠心病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心理干预措施.对2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心功能及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AS评分为(22.6±7.5)分、SDS评分为(27.4±8.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3±9.4)分、(46.2±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9.6±3.5)%、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为(27.4±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3±2.6)%、(21.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总满意率为77.8%(3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17例)(X2=14.757,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联用心理干预措施无论是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提高,还是对心功能和满意度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该方法简单易行、费用极低,无任何的不良反应,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Ninety cases of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elf-rating anxiety scal(SAS) ,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 cardiac func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were compared for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SAS and SDS of observation group [(22.6 ±7.5) , (27.4 ± 8. 4)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42.3 ±9.4) , (46. 2 ± 9.7)scores](P <0. 01). After treatment,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fraction shortening of observation group[(49.6±3.5)% ,(27.4 ±1.9)%]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44. 3 ±2.6)% , (21.2±2.1)%](P<0.01).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77.8%, 35 cases)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37. 8% , 17 cases) (X2 = 14. 7571, P < 0. 01). Conclusion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re important on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cardiac fun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It's simple, low cost, without any adverse reaction and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in clin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