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目的通过健康兔眼和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兔眼间的配对角膜移植,探讨移植术后病毒在供体和受体间的传播途径。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建立病毒潜伏感染模型,与对照组健康兔眼配对角膜移植,术后应用多重PCR检测。结果第一组(健康兔眼移植疱疹病毒潜伏感染供体),5眼角膜植片、3眼受体角膜边缘、2眼三叉神经节检测到疱疹病毒。第二组(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兔眼移植健康供体角膜),7眼三叉神经节和受体角膜边缘检测到疱疹病毒。结论潜伏疱疹病毒可以被诱导活化,角膜移植术后经供体向受体逆行传播或受体向供体顺行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内皮抑制素是一种内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的强效抑制剂,实验拟验证局部应用重组内皮抑制素滴眼液对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选用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受体)60只,Wistar大鼠(供体)30只,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供体提供双眼角膜,受体均选择右眼手术.移植术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内皮抑制素组和对照组,分别用50mg/L的内皮抑制素眼液及赋形剂滴眼.②于术后1周、2周、3周、1个月及2个月5个时间点,麻醉后每组随机处死6只大鼠.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状况;比较各组角膜植片透明度、水肿、新生血管程度及移植排斥反应指数;检测角膜植片上内皮抑制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60只受体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内皮抑制素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②内皮抑制素组大鼠的排斥反应指数在术后1周、2周、3周、1个月及2个月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③与对照组相比,内皮抑制素组角膜植片组织中内皮抑制素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内皮抑制素滴眼液可以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下调角膜植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为临床防治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提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其死亡受体4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观察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对急性排斥期角膜移植物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其受体死亡受体4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对动物处置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选用Wistar大鼠18只为供体,SD大鼠36只为受体,钻取供体双眼角膜植片,于受体右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另取5只Wistar大鼠做正常对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受体大鼠分为2组(n=18),即生理盐水组及环孢素A组,术后药物滴眼,2次/d,1滴/次,连用2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急性排斥期角膜植片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表达情况.结果:36只受体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在正常角膜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层,在基质层及内皮层有少量表达.②环孢素A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植片各层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表达均增高,生理盐水组增高尤为明显.结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及死亡受体4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环孢素A可通过下调其表达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期研究表明羟基喜树碱在一些器官移植过程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但在角膜移植中的免疫抑制作用却未见报道.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并与经典抗排斥药环孢素A进行比较.方法:18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为供体,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羟基喜树碱组、环孢素A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羟基喜树碱组和环孢素A组分别在术后腹腔注射羟基喜树碱2.0 mg/(kg·d)和环孢素A 10 mg/(kg·d),连续用药12 d.对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观察,以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作为临床评估标准,记录角膜植片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羟基喜树碱组、环孢素A组和对照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21±2),(19±2)和(11±2)d,各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羟基喜树碱组比环孢素A组植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实验结果提示羟基喜树碱能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长植片存活时间,抑制新生血管,其作用优于环孢素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健康的新西兰兔21只,随机分为角膜缘干细胞缺乏MSCs移植组(A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组(B组)和正常空白组(C组),每组7只,C组不进行操作,A组、B组使用N aO H破坏角膜来建立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动物模型,对兔髂窝处骨髓进行骨髓抽吸,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并培养MSCs ,A组将培养的MSCs接种在明胶载体膜上,利用组织黏合剂α‐氰基丙烯酸脘基酯,使 MSCs的载体与自体兔角膜植片(机械除去角膜缘干细胞)相互黏合,将载有MSCs的移植片缝合在浅层巩膜上;B组只需将球结膜断裂处缝合在浅层巩膜上。观察评估三组动物的眼表形态和角膜组织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手术前的眼表形态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术后第一周开始A组眼表形态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 P <0.05);三组细胞层数、表层细胞排列、杯状细胞、胶原纤维排列和炎性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角膜组织恢复情况评分显著高于B组(P <0.05)。【结论】MSCs移植于角膜缘,能够改善眼表结构的形态,促进角膜缘组织恢复,治疗角膜缘缺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RAPA)全身和局部使用后兔眼房水及血液中药物含量;观察其对兔眼角膜新生血管增殖的影响.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20只制作高危角膜移植受体动物模型.将16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A组术后不用药,B组涂RAPA眼膏1次/d,C组注射0.5%RAPA豆油注射液2.5mg/kg,2次/d,D组注射0.5 %RAPA豆油注射液1.5mg/kg,2次/d.术后观察90d.用药后1、2、7、14、28、56d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4组兔房水及血液中RAPA 浓度.术后观察术眼新生血管长入情况并记录新生血管指数(NI),共90d.结果 4组兔各时间点房水及血液中均可检测到RAPA,各组浓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NI2周后一直呈上升趋势,6周后维持在较高水平;B、C、D组NI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全身或局部用RAPA具有抑制兔眼高危角膜移植后新生血管增殖作用,局部用药优于全身用药.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气体、硅油等玻璃体长期替代物置入后的效果均不理想,全氟萘烷是否能作为玻璃体长期替代物有待证实。 目的:观察兔角膜对不同剂量全氟萘烷的生物耐受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于2006-04/10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石河子大学病理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新西兰白兔24只,全氟萘烷由上海华捷视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将24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0.15mL全氟萘烷组(16只),0.02mL全氟萘烷组(4只),对照组(4只),行前房穿刺,分别注入0.15,0.02mL全氟萘烷,0.15mL平衡盐液。 主要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行裂隙灯眼前段检查,分别于术后3d,1,2,4,6,8周摘取眼球观察眼部体征及角膜组织学变化。 结果:0.15mL全氟萘烷组下方角膜水肿,前房闪辉(+),纤维素性渗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术后8周角膜结构正常。0.02mL全氟萘烷组术后8周角膜内皮细胞水肿,胞浆内出现空泡,角膜基质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0.15mL全氟萘烷组术后3d,下方少量角膜内皮细胞空泡变性,基质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下方角膜内皮细胞随时间的推移损伤加重。术后8周,5只兔眼下方大量角膜内皮细胞出现变性崩解、实质水肿、角膜深层基质新生血管及炎症细胞浸润,而上方角膜内皮细胞及基质正常。锥虫蓝-茜素红角膜内皮联合染色也证实了0.02mL全氟萘烷对角膜有轻度损伤。 结论:0.02mL全氟萘烷可能接近兔眼的生理耐受量。  相似文献   

8.
角膜移植是治疗终晚期及严重角膜病患者的最终选择。近年来角膜成分移植术逐渐兴起,使角膜移植手术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但人供体角膜作为角膜移植术的唯一来源,仍让角膜病患者的处境艰难。世界各地学者为缓解角膜匮乏这一全球性问题,致力于研究非人供体角膜植片的来源及其应用前景。本文对目前非人供体角膜植片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滴眼液眼局部应用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并观察其与环孢霉素A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3在辽宁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受体大鼠50只及雌性Wistar供体大鼠23只。以SD角膜新生血管化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①造模及移植术后40只受体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滴用滴眼液基质,雷帕霉素组滴用2g/L雷帕霉素滴眼液,环孢霉素A组滴用10g/L环孢霉素A滴眼液,各组均100μL/次;雷帕霉素 环孢霉素A组应用2g/L雷帕霉素滴眼液联合10g/L环孢霉素A滴眼液滴眼,各50μL/次。手术后第2天起术眼开始用药,4次/d,连续用药至排斥反应发生。②对角膜植片在裂隙灯下进行临床观测,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评分之和为当日排斥反应指数,当排斥反应指数≥5时,或者植片混浊一项达到3时视为排斥反应发生,记录角膜植片存活时间。③角膜移植术后第14天各组随机抽取4只受体大鼠行角膜组织学检查。结果:40只受体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受体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比较:对照组、雷帕霉素组、环孢霉素A组及雷帕霉素 环孢霉素A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7.67±1.03,16.67±1.63,15.50±2.43,21.33±2.94)d,各用药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延长(P<0.01);联合用药组优于单独用药组(P<0.01);雷帕霉素组与环孢霉素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受体大鼠角膜移植术后14d角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各用药组角膜植片炎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及水肿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雷帕霉素与环孢霉素A联合用药组植片中央部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结论:2g/L的雷帕霉素滴眼液能显著延长高危角膜移植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联合应用10g/L的环孢霉素A滴眼液具有协同作用,治疗效果优于雷帕霉素或环孢霉素A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0.
于静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378-1379
目的:探讨严重感染性角膜疾病的眼前节重建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患者60例(60眼),其中绿脓杆菌感染12例,真菌感染20例,可疑真菌感染(无病原学支持)28例。根据病变程度选择两种眼前节重建方法,一种是带环行板层巩膜瓣的全角膜移植术,另一种是带环行结膜和板层巩膜瓣的全角膜移植术。供体植片分为3类,Ⅰ类12只,为新鲜材料;Ⅱ类48只,为全眼球冷冻活性保存材料;Ⅲ类28只,为全眼球冷冻非活性保存材料。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时,Ⅰ类植片保持透明率为75%(9/12),反复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混浊3例。Ⅱ类植片透明率为65%(13/20),反复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混浊4例,原病复发l例,角膜表面广泛新生血管化2例。Ⅲ类植片因内皮无活性而呈半透明状。其中15眼发生角膜表面广泛新生血管化。l例真菌性角膜感染于术后l周时发生真菌感染复发,并形成眼内炎,最终摘除眼球。其他59例原发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治愈率为98%。结论:选择适宜的眼前节重建术是治疗严重角膜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威胁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诱导受者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反应的理想措施。目的:探讨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将近交系雄性清洁级DA(RT1a)大鼠和近交系雄性SPF级Lewis(RT11)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术前随机配对分为4组:①对照组,受体鼠移植前不做预输注。②治疗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RNAi RelB树突状细胞(5×106)。③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④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以及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相比,治疗组移植肝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移植后第7天,治疗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P<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有轻微下降,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移植后第7天,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升高(P<0.01),而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下降(P<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有下降,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有升高,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8.0-9.0。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第14天肝细胞、内皮细胞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治疗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6.0-8.0,第14天时排斥活动指数为4.0-5.0。结果提示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可以减轻移植肝排斥程度,延长移植肝生存时间,这是通过间接途径实现的,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的调节和无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1.8rain与3.0nlnl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计数的统计分析,探讨白内障微切口(1.8mm)同轴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60眼)按性别、年龄、视力、白内障的成熟程度配对,每对中随机抽取1例分入A组,另~例分入B两组。A组行透明角膜3.0nlln传统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普通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透明角膜1.8rnlTl微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超薄型人工晶体即M160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结果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时B组裸眼视力均优于A组,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B两组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O.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A组与术前相比,散光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己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阶段,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0.05)。在术后各阶段,A、B两组的角膜内皮计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透明角膜1.8min微切口与3.0mm传统切口相比,尽管两者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没有差异,但后者的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更快、更好,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角膜缘干细胞(LSCs)损伤的初步疗效。方法 36只大白兔分为三组:BMSCs组、LSCs组与羊膜对照组,每组12只。BMSCs组采用附着有BMSCs的羊膜治疗角膜缘干细胞损伤,LSCs组将附着有角膜内皮细胞的羊膜治疗角膜缘干细胞损伤,羊膜对照组则仅将羊膜用缝合线固定于浅层巩膜上治疗角膜缘干细胞损伤。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3周和4周对眼表的形态进行评分;并于术前、术后1周、4周、8周利用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密度和表面积。结果在移植手术实施之前三组兔的眼表形态综合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之后4周BMSCs组和LSCs组兔的眼表形态评分得以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之后4周羊膜对照组兔的眼表形态评分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之后4周BMSCs组和LSCs组之间的眼表形态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羊膜对照组相比,其它两组手术4周之后的眼表形态评分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共焦显微镜观察,BMSCs组兔移植1周之后的细胞形态为圆形,而非初始的梭边形,细胞较小,密度较高,而随着时间推移,个数逐渐减少,体积变大。随着时间的推移BMSCs组与LSCs组兔移植后的平均细胞密度出现下降。手术前BMSCs组与LSCs组细胞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周、4周BMSCs组的细胞表面积显著低于L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之后8周和12周时BMSCs组与LSCs组细胞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角膜缘干细胞相似,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缘干细胞可以重建受损的眼表,减轻水肿,抑制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4.
We established a murine mini-transplantation model to examine chimerism and graft versus tumor effects(GVT) using with C57BL/6(donor) and(C57BL/6 x BALB/c) (CBF1) (recipient) combination and a IgE producing plasmacytoma cell clone (B53) of BALB/c origin. The chimerism and graft versus tumor effects(GVT) were observed.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prepared. One is mini-transplantation group (G2): recipients irradiated with 200 rad were inoculated with B53 cells, along with donor cells, the other i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group(G4): recipients irradiated with 800 rad were inoculated with B53, along with donor cells. The full chimera was observed one week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G4, but that was seen 3 week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GVT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However, GVT effects on G4 is stronger than that on G2 in 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 serum IgE level.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治疗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愈合时间及治疗效果。方法46例(46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行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者24例(24眼)为治疗组,单纯行病灶清创术者22例(22眼)为对照组,2组术后观察角膜溃疡临床愈合情况,比较治愈率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术后角膜溃疡临床愈合23例,治愈率95.8%,溃疡愈合时间为10-27(17.0±4.3)d;对照组术后角膜溃疡临床愈合20例,治愈率90.9%,溃疡愈合时间为18-43(28.0±6.5)d,2组术后角膜溃疡治愈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病灶清创联合羊膜移植治疗轻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确切,溃疡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17.
背景:核因子κB在转录水平调控着许多细胞因子、黏附因子的表达,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可能起着中心调控作用.目的:观察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角膜植片中的动态表达规律以及环孢霉素A的干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1/07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材料: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40只及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Wistar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10只为供者,SD大鼠20只为受者.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移植后所有受者术眼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隔日1次,每次2000U,共用3次;2.5 g/L氯霉素眼液滴眼,2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d.50/L托品酰胺眼液滴眼,1次/d,每次2滴,连用1周.环孢霉素A治疗组移植后第1天开始用10g/L环孢霉素A眼液滴眼,3次/d,每次2滴,连续用18 d.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移植后3,7,12,18d测定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指数评分,并于各时间点观察角膜植片病理学变化,检测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在观察期18 d内,同基因组未出现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移植组在各时间点的排斥反应指数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而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排斥反应指数低于同种异体移植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布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各时间点,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中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而低于同种异体移植+环孢霉素A治疗组(P<0.05).结论:环孢霉素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受其调控的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移植排斥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0月采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36例翼状胬肉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重点和出院指导。结果36例(42只眼)植片全部成活,无1例出现排斥反应和护理并发症。随访8~11个月,无1例复发及出现并发症。结论严格进行手术前护理和准备,术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防止植片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静脉输注PTD—mFoxp3融合蛋白对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10周龄C57BL/6小鼠为受体并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0只,移植当天(第0天)接受直线加速器x射线6.0Gy全身照射,4-6h内输注供体BALB/c鼠全骨髓细胞3×10^7+脾细胞1.5×10^7个。A组于移植前2d和移植后0、1、3、5、7、9、11、13d间断多次输入生理盐水,B组输入mFoxp3蛋白,c组输注等量PTD.mFoxp3融合蛋白。移植后每天观察受体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表现;取受体肝脏、空肠上端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判断组织损伤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用ELISA法检测受体外周血中炎性因子IL-2及INF.1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长期存活受体外周血供体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照射后60d内A、B和c组受体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2.95±5.48)d、(38.00±5.45)d和(55.30±3.15)d;病理组织学观察示,A组和B组的小肠及肝脏发生明显的损伤,符合GVHD的表现,c组的病理损伤较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表明,c组IL-2及IFN-γ浓度明显低于A和B组;长期存活的受体形成了稳定的嵌合体状态,移植后60dA、B、C组活存动物供体细胞比例分别为(79.46±1.80)%、(79.13±2.23)%和(85.92±2.82)%。结论:PTD-mFoxp3融合蛋白可有效降低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并减轻其临床表现,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手术的技术改进及移植心功能监测。方法采用供心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供心肺动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方法对120只小鼠进行腹部心脏移植术。术后采用腹部触诊的方法 ,监测移植心功能。结果手术成功率91.67%(110/120)。供心修取时间(13.4±1.1)min,受体手术时间(40.2±2.8)min,其中吻合时间(25.6±2.5)min。同系异基因组移植心平均存活时间为7天(MST=7天),而同系同基因组移植心均长期存活(MST100天)。结论改进的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技术稳定可靠,并可通过腹部触诊的方法评价移植物功能,适用于移植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