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叔和脉诀》以歌诀阐述脉理脉象,流传广泛。但其内容遭到诸多医家的批驳,以元明清医家为多。元明清医家对其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法、脉象形态主病、脏腑脉位等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后世医家逐渐重归经典,将命门学说与临床脉诊相结合,促进了脉学理论和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关脉的形成机理及临床诊疗中的辨证意义,寻求恰当辨证方法。[方法] 通过归纳中医典籍、现代解剖学对正常脉象和反关脉形成机理的认识,总结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对反关脉临床辨证意义的不同观点,对反关脉的临床诊断提出新的见解。[结果] 中西医学均认为反关脉为脉道或经络偏行所致,而历代医家对反关脉诊疗取舍难明。笔者认为反关脉虽区别于寸口脉象,不能详尽提供三部九候各脏腑的信息,但能从气血上提供辨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诊疗中,针对反关脉患者,脏腑辨证并不十分适宜,选择气血辩证,以八纲统脉法并参合四诊诊疗更为妥当。[结论] 脉诊是中医特色诊断,把握反关脉的机理意义和临床辨证方法有利于完善中医脉诊体系。  相似文献   

3.
尽管脉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脉诊仪的研发一直在不断进步,但与传统切脉方法和脉诊的诊断意义仍相差甚远。寸口脉法为历代医家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寸口三部九候脉象的客观化检测,简要阐述研制寸口三部脉象仪的初步设想及其脉图信号特征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拟对王孟英医案进行详尽分析,以期探讨王氏在临证中对脉诊的应用经验。[方法]重温王孟英医案中对脉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阐述,通过分析王氏在脱证、霍乱等疾病的诊治中对于脉诊的运用,探讨王氏在临证中对脉诊的应用经验。[结果]脉诊在诊断患者的病因、病机时,具有望、闻、问诊所不具备的优势。患者的病因病机可以在脉象上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脉象变化中,可以推测出病症发展的过程流。[结论]古代医家诊病多脉症并重,在现代临床工作中通过研究学习脉象的诊断方法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很早就发现“心主血脉”,认识到气血旺盛是人体防御疾病和消除疾病的重要条件。而脉象是反映气血变化的重要标志。中医辨证,虽为四诊合参,而对于分阴阳,定虚实,明部位,订治则,则均需取决于脉象,故脉诊是辨证  相似文献   

6.
细脉为临床常见脉象,古代医家认为其脉形的主要特点是"脉细如线、应指明显",并有诸多形象的描述;其主病为主诸虚证、主伤湿证,亦可为常人脉象。现代医家对脉形的表述多尊古人,并试图从心血管参数角度探索脉象形成的机制,从中医证候统计阐述其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妊娠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内经》:“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的论述。历代医家众说不一,为指导临床与教学分别进行了探讨。“阴搏阳别”一句,非言脉象,而是论述妇女孕后体内阴阳正常变化的状况与机理;“手少阴脉动甚”,乃指孕后脉象的一般变化。认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诊断是否妊娠和孕后脉象正常与否,还须结合四诊,以便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脉镜须知》脉理切合临床,精练实用,但鲜有医家研读学习。本文从以明显之镜明深微之理,脉证(症)相参、不拘于脉,评辨脉象、视死别生3个方面,剖析其对中医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的指导意义,希望医者汲取精粹,领悟脉理,增加临证视野,以推进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从“象”的内涵分层及与脉诊的关系、单要素“位数形势”属性脉象的取象、多要素脉象的组合取象 3个方面探讨象数思维对脉象、脉象属性、脉象组合的影响。中医脉象是位数形势各属性多要素不同程度的排列组合,也是对各属性不断取象的过程。通过从象数思维角度对脉象属性和脉象组合的探讨,增强了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为临证辨脉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更好地为临床辨证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脉象数理因素分析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医生的指下感觉,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认识描述临床常见各种脉搏形态,是中医几千年来认识脉象的基本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易受人体感觉经验的影响而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不利于中医对脉诊的临床应用、教学和科研,因此,从数理科学的原理方面,探讨中医脉象的本质,以数理因素为提纲,分析临床各种脉象,建立一套新的脉搏形态识别方法,对于中医脉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是齐向华教授在解构和剖析传统中医经典28种脉象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方法结合现代脉诊内容以及物理学、心理学内容,创造性地提出的诊疗体系。脉象要素是系统辨证脉学体系的最基本元素,共25对,彼此之间互相独立。医生在临证时可通过判断、整合、辨析捕获到的脉象要素,即可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掌握系统辨证脉法的关键在于医生对于脉象要素的辨识与熟练学习程度。本文将就其中一部分脉象要素的学习技巧略作浅议,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高系统辨证脉学脉诊技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脉搏传感器、脉象信号系统是现代脉诊客观化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脉搏传感器的仪器精密程度、脉象信号的检测质量均可能使脉诊分析结果产生误差,但目前脉搏传感器的单一研究并不能解决客观化标准无法统一的问题。本文以典型种类的脉搏传感器结合脉象信号系统的采集工具与方法,从脉搏信号分析的数字化信息、特征提取、脉象识别和脉象信息系统的种类与区别展开研究,重点介绍脉象信息分析系统中脉搏信号分析和脉象信号采集系统的种类与差异,提出脉诊多维度研究、脉搏信号侧重点不同的问题,以期为脉诊客观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脉象识别体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脉象能传递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从脉象识别体质的理论基础、不同体质间脉象的分析,以及体质脉象相关的临床运用进行论述,认为从脉象判别体质的偏颇并获取相应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可作为治疗疾病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两都医案》的整理分析,探析明代医家倪士奇的辨证思维及脉诊特色。[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将《两都医案》中涉及到脉象及脉理阐释的部分进行分类整理,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方面分析倪士奇脉诊特色。[结果]《两都医案》共载医案69则,均有详细的脉象描述及脉理分析,其脉诊特色为:以脉定病因,通过人迎脉辨别内伤外感,并且将人迎脉的变化作为疾病痊愈的标准;以寸、关、尺脉象局部脉判断患者五脏生克关系,从而确定疾病的内在机制;以脉定病性,对于厥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多舍症从脉;治内痈,皮色不变难以辨证者,以脉诊确定病位,左手沉数则内痈在左,右手沉数则痈在右,中央沉数则痈在中。[结论]《两都医案》内容丰富,阐理详尽,反映了倪士奇的系统辨证思维及诊脉特色,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值得后世进一步研读、总结及传承。  相似文献   

15.
俞长荣教授论脉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长荣教授根据临床实践,对常见脉象、危重脉象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3方面论述了自己的经验体会。指出常脉象、危重脉象的不同特性,并介绍了对“郁脉”的特征、主证和体会。俞老认为脉诊有临床上确有一定意义,但不是绝对的强调要四诊合参脉证合参。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种诊断方法,在临证中有其独到的作用,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人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根据脉的变化能客观地推断病在何经何脏,属寒属热,在表在里,是虚是实以及病的进退预后等。  相似文献   

17.
脉象地形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是中医诊病取之以象的典型方法,所取之象即为脉象,具有多维、多变的特性。实现脉象信息的充分表达是近现代脉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脉象地形图的构建应基于分析传统脉象的特性,总结脉诊客观化研究的经验,以及借鉴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地形图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脉诊,作为中西医共性诊断方法,历来为临床医家所重视。不论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还是西医的视触叩听、脉搏心率,均将脉诊作为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三部六病创始人刘绍武独创"四脉定证",充分运用脉象这一唯一的客观化指标来诊察情志病,并认为:任何情志病不外四脉之一或相互复合,且充分剖析四脉的本质及其与情志病发生的关系,基于"方脉对应"思想认识情志病,对于临床上诊疗本病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切脉与临床     
脉诊历史悠久,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擅长切脉。至张仲景,便确立了脉证并重之原则,对急危重病证更是如此。 古人重视脉诊,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王叔和著《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各家论脉之精华,载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增订脉象为28脉,均为当今学中医者所必读。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因脉为血府而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而六腑与五脏表里相关。气虚,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字信号获取中医脉象的机理、中医切脉的力学模拟.常见的模拟脉象信号的数字化方案、中医脉象信号处理的几种方法,以及提出了在这一研究领域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和使脉诊客观化对于提高脉诊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