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建立白芍饮片标准煎液的指纹图谱,对白芍有效成分进行指认,以期为白芍饮片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0批白芍饮片,分别制备白芍标准煎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法建立白芍标准煎液的指纹图谱,以2012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通过与对照品比对、与文献核对质谱数据,对共有峰进行指认。结果 经检测,10批白芍标准煎液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2个共有峰,各峰分离度较好,各样品间相似度均>0.9;共指认出5个共有峰: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除虫菊素Ⅱ,苯甲酰芍药苷。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可为白芍饮片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天麻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鉴别方法。方法选取5个产地的天麻饮片,根据HPLC指纹图谱鉴别方法,流动相乙腈-0.5%冰醋酸溶液线形梯度洗脱,对波长270nm进行检测,流速为1.0ml?min-1.根据指纹图谱软件对图谱中数值进行比较计算,聚类分析来自不同饮片之间的差异。结果建立天麻饮片的指纹图谱,对5个产地的天麻饮片进行指纹谱图分析,其图谱基本保护抑制,从中检出10个峰,10个样品相似度超过98%,且聚类分析结果同饮片产地是保持一致的。结论该方法可重复使用,同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天麻饮片进行定性鉴别,可有效保证天麻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陇药黄芩饮片性状及指标性成分的影响。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对经红外辐射、晒干、阴干、60℃烘干处理的陇药黄芩进行切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黄芩饮片中的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进行含量测定,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指纹图谱评价。结果 建立了28批不同加工处理的黄芩饮片的指纹图谱,标定了26个共有峰,指认了4个色谱峰,结合聚类分析对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类,采用相对差距和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佳加工方法为黄芩鲜药材经105℃红外辐射10 min,切制1~2 mm薄片后阴干。4种指标性成分含量除黄芩苷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3种成分含量及总量均高于传统加工。结论 黄芩鲜药材经红外辐射后鲜切加工可代替传统加工方法,为黄芩趁鲜加工方法改进及质量标准提升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茯苓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茯苓饮片HPLC指纹图谱,评定不同产地茯苓饮片中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制定茯苓饮片的全面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梯度洗脱,测定了10批样品,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的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建立了茯苓饮片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确定了12个指纹图谱共有峰。结论本方法稳定,重现性好,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以用于茯苓饮片的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黄连饮片NACBDAD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并对黄连及其炮制品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非水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以40 mmol/L乙酸钠-40mmol/L乙酸铵.无水甲醇缓冲液(pH5.8)为运行缓冲液,分离电压为25kV,以小檗碱为参照物(IS),测定其指纹图谱,并作模糊聚类法分析和相似度评价.结果 初步建立了以8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NACE-DAD指纹图谱;发现少数产地黄连饮片的指纹图谱有一定差异,生品与其炮制品的指纹谱中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差异显著.结论 方法 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黄连饮片内在质量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术中3种内酯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测定方法和指纹图谱方法,结合系统聚类分析研究不同产地白术饮片的质量。[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双波长测定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的方法和单波长测定指纹图谱的方法,对4个产地12批白术饮片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合格。不同产地白术中白术内酯成分含量相差在1.9~3.8倍之间,3种内酯成分总量差异最大为2.5倍,其中3种内酯成分总含量最高的为浙江白术。不同产地白术饮片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相似度在0.972~0.998之间。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与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结论]白术饮片中白术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特征性强、操作简便,结合白术饮片指纹图谱与系统聚类分析可更好地控制白术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荆芥药材及饮片内在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比较趁鲜加工饮片与传统加工饮片的质量差异,探讨荆芥趁鲜加工的可行性,为荆芥饮片的生产提供依据。方法 以挥发油、胡薄荷酮、总黄酮和橙皮苷为指标,通过综合评分法建立荆芥药材及其饮片的质量评价标准,并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比较传统加工与趁鲜加工方式对荆芥饮片质量的影响。结果 趁鲜加工制得的饮片中挥发油、胡薄荷酮、总黄酮及橙皮苷的含量均高于传统加工所得饮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挥发油是影响荆芥饮片质量最主要的成分。结论 趁鲜加工工艺在荆芥饮片生产上具有可行性,能有效提高荆芥饮片的质量,方便后续饮片加工。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militarine(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的含量,并建立不同产地白及饮片的UPLC指纹图谱,为白及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50 mm,1.7 μm),以乙腈-纯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检测波长270 nm,柱温46℃,建立白及饮片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在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白及饮片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24批次的白及饮片militarine含量在18.98~44.87 mg/g之间,指纹图谱分析共标定12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812~0.976之间,其中22批白及饮片的相似度均大于0.9,表明市售白及饮片整体质量基本一致;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militarine含量和指纹图谱中4个关键成分的总相对含量均较低的样品聚为一类,聚类结果与相似度高低关系不大。[结论] 测定militarine含量结合UPLC指纹图谱评价白及饮片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及不同直径的黑老虎根质量差异。方法 采用UPLC法,测定14批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及不同直径黑老虎根的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黑老虎根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黑老虎根UPLC指纹图谱标定了8个共有峰,指认了峰5为8-姜酚。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及不同直径的黑老虎根部分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较低。不同批次黑老虎根药材与木质部、皮部的共有峰的单位峰面积波动较大,不同直径的黑老虎根样品间的共有峰的单位峰面积差异明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批次的黑老虎根药材无明显的产地分类聚集现象;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批次黑老虎根药材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值范围为0.066~0.094,灰色关联度差异范围为0~29.79%。结论 市场上的黑老虎根药材内在质量差异较大,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重复性与稳定性良好,可为黑老虎根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炒酸枣仁水提液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别建立生、炒酸枣仁水提液的指纹图谱,拟从整体水平表征酸枣仁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同时以此指导酸枣仁的炒制工艺优化。方法 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分别测定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生、炒酸枣仁水提液的指纹图谱,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进行相似度比较,同时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种酸枣仁样品分别进行模式识别。结果 同时建立了生、炒酸枣仁的水提液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确定了生酸枣仁水提液样品中的10个共有峰和炒酸枣仁水提液样品中的12个共有峰,并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对生、炒酸枣仁加以区分。对比标准图谱,确定在130~150 ℃的炒制温度范围内,酸枣仁炒制最佳时间为7 min。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结合模式识别的方式能够有效区分生、炒酸枣仁水提液样品,同时为酸枣仁的质量评价与炮制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不同厚度白芍饮片的损耗及其标准汤剂的转移率和出膏率,评价饮片厚度对白芍质量的影响。方法 切制不同厚度的白芍饮片,计算其碎屑率、下料率和翘片率;制备不同厚度白芍饮片标准汤剂,测定其出膏率,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芍饮片和汤剂中的主要成分,计算其转移率。结果 其碎屑率、下料率及翘片率随饮片厚度增加而降低;白芍饮片的标准汤剂出膏率和各成分转移率与白芍饮片厚度成反比。结论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化生产实际,建议亳白芍饮片厚度以2 m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白芍与柴胡不同比例配伍共煎芍药总苷及苯甲酸的煎出量,以探讨传统药对白芍配伍柴胡对有效成分及有害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单味白芍、白芍与柴胡配伍(1:2,1:1,2:1),水煎提取,分别直接分离和水解后再分离测定游离苯甲酸及芍药总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白芍配伍柴胡,游离苯甲酸煎出量均比白芍单煎明显降低,芍药总苷煎出量与白芍单煎比变化不大。[结论]白芍配伍柴胡合煎与白芍单煎相比,可显著降低有害成分苯甲酸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湘白芍、毫白芍与抗白芍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3种不同产地药材进行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方法 采用HPLC对11批白芍样品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测定了主要化学成分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结果 所建立的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11批白芍样品的指纹图谱有8个共有峰.结论 通过建立白芍指纹图谱的定性、芍药苷及芍药内酯苷的定量,为白芍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长年限的亳白芍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亳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利用薄层色谱封亳白芍药材进行了专属性的鉴别;采用HPLC法封亳白芍申芍药苷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生长期亳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不同,以2年生者含量最高。结论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亳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白芍药材产地加工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白芍药材产地加工的可行性,用对比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芍药材产地加工与药典法加工进行芍药苷含量的测定,结果提示2种加工方法的芍药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白芍药材鲜货产地加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芍药苷含量在白芍单煎剂和桂枝汤中的变化,探讨桂枝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白芍药材及桂枝汤中芍药苷的含量,展开剂为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氨试液(8∶1∶4∶1),检测波长575 nm,参比波长700 nm。结果:芍药苷在1.93μg~19.3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8),白芍单煎液和复方煎液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5.7%和96.3%,单煎液中芍药苷的含量明显低于复方煎液(P<0.01)。结论:白芍在桂枝汤中配伍可以增加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四大地道产区药用芍药的栽培品种。方法对安徽亳州、山东菏泽、四川中江和浙江磐安的药用芍药进行标本研究。结果目前我国药用芍药有6个栽培品种,分别为亳州芍药Paeonia lactiflora‘Bozhoushaoyao’、菏泽芍药Paeonia lactiflora‘Hezeshaoyao’、白花川芍药Paeonia lactiflora‘Baihua-chuanshaoyao’、红花川芍药Paeonia lactiflora‘Honghuachuanshaoyao’、白花杭芍药Paeonia lactiflora‘Baihuahangshaoyao’和红花杭芍药Paeonia lactiflora‘Honghuahangshaoyao’。列出了6个栽培品种的分类检索表。结论地道药材白芍来源于不同的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收集阅读并分析有关白芍的化学成分、质量研究及药理的文献,综述白芍的化学成分、质量研究和药理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赤芍白芍划分的本草学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分赤芍与白芍,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均来源于多种芍药属野生植物。宋代以根的颜色划分赤芍与白芍,元朝至清代以花的颜色为划分依据,近代则以是否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等为依据。宋代至明代时期,赤芍与白芍均多为栽培观赏芍药,由于医家对野生芍药的推崇,最终选育了单瓣花的药用栽培芍药。当前的芍药类药材的划分方法形成于20世纪。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养血润燥丸的质量标准,以评价和控制其质量。方法对处方中的何首乌、白芍和白鲜皮3味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何首乌中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何首乌、白芍和白鲜皮3味药材的薄层鉴别色谱斑点清晰,专属性强;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在0.028-0.28μg/mL(r=0.992 9)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8%,RSD值为3.90%(n=5)。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为养血润燥丸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