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达生编》是18世纪一部流传极广的产科普及读物,关于本编作者,所见诸版本皆轩昂中亟斋居士,姓氏不传。本文据乾隆抄本及编中验案之署名指出,《达生编》虽刊于康熙五十四年,但在此前曾有过较长的流传过程,另据有关资料,认为亟斋居士极有可能即清初学者张Zhao。 相似文献
2.
孟庆云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9,39(5):308-309
亟斋居士所撰《达生篇》为清代中医产科名著,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亟斋居士的姓名、生平却少有人知。据何时希《中国历代医家传录》记载,亟斋居士系从母姓。又据王乐匋《新安医籍考》引《霍山县志》知亟斋居士名叶风,字维风,号亟斋。又亟斋居士在《亟斋急应奇方·急救门》“旁批”中有“张亟斋记”,可知亟斋居士从母姓张,其父姓叶。另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可知《达生篇》系亟斋居士整理扬州王氏接生婆经验而成。 相似文献
3.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6,(3)
作者从原生、临产、保胎、方药4个方面介绍清代名医、新安医家叶风在《达生篇》中关于孕产方面的学术思想,其观点与现代妇产医学中的许多理论相吻合,对后世医家及中医妇产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海鹏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14,(4):222-222
《通志·艺文略》“伤寒”部分载有“《阴毒形证诀》一卷,宋迪撰”。《阴毒形证诀》后世书目有载,今已不可见,除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及《伤寒发微论》征引少许内容外,其余内容已不详。撰者宋迪,后世亦鲜有论及。 相似文献
5.
再论《太素》撰注者杨上善为唐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钢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1998,4(4):222-225
因《黄帝内经太素》撰注者杨上善正史无征,故定其为何时之人历来有所争议,主要有后周说、隋说和唐说。在考察了杨上善之职官及《太素》中的避讳情况后,认为:一、通直郎为隋朝才始置的散官;二、以职事高者为守是唐贞观十一年之事;三、太子文学是唐龙朔三年(或显庆中)复置;四、《太素》主要是避唐初帝讳,且多遵守唐高宗时所定规矩;五、《太素》经文不避而注文避的奇特避讳现象与唐高宗李治于显庆五年正月下有“临文不讳”之诏书有关。故提出:杨上善当为唐初之人,且《太素》成书必在唐高宗时期 相似文献
6.
张灿玾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987,6(2):1-4
有关《黄帝内经太素》的撰注年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如宋人林亿、高保衡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谓《黄帝内经》“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篡而为《太素》。”是以为杨上善撰注《太素》在隋时。明李濂《医史》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亦同此说。《日本访书志》云:“杨上善爵里时代,古书无征据,其每卷首题,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按《唐六典》:“魏置太子文学,自晋之后不置,至后周建德三年,置太子文学十入,后废,唐朝显庆中始置。是隋代并无太子文学之官,则上善为唐显庆以后人。 相似文献
7.
《采艾编》与《采艾编翼》作者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艾编》与《采艾编翼》成编和刊行时间均相隔百余年,后书作者叶茶山,与前书的刊行者叶广祚、作者茶山草木隐都不是同一人。后书的命名既反映了学术上对前书的继承,也体现了源与流的不同。二书都是中医灸疗法专著,均对灸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寿世青编》,清代医家尤乘撰.尤乘,字生洲,号无求学者,吴门(今江苏苏州)人,生卒不详.幼年习儒,涉猎方书,曾师从李士材,得其亲传,又遍访名医,并诣京师访求名宿学习针灸,官太医院御前侍直三年.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而且在中医理论文化研究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诣. 相似文献
9.
1 简化教材的编排形式教材应采用固定的编排形式:概述;病因;机理;病理变化(肉眼观、镜下观或功能、代谢变化);病理临床联系(临床表现、临床类型、转归、防治原则)。我们认为,固定的编排形式,能产生下述效应:1.1 使对疾病的认识趋向整体化教材应在“概述”中阐明概念;在“病因”中阐明原因、条件、诱因;在“机理”中分析病因变化的机制;在“病理变化”中写清、讲透具体病变的部位、性质、特点、分期等;在“病理临床联系”中叙述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临床类型(据病因、病变、病程、解剖部位等)、转归、防治原则(治标:清… 相似文献
10.
11.
《医钞类编》为清.翁藻编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类书。全书共二十四卷。原初刻板毁于大火,现流传版本为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刻本。在校勘和研究中发现《医钞类编》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可以了解翁藻及该时期中医学术的概况,对研究翁藻和鸦片战争之前中医学术状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仰韶文化遗物,人面的嘴部由两条交吻的鱼组成,呈"×"形空间,寓意"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及原始社会以"蜃"为"交换媒介"的"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易。"地中"为"阴阳交午"即午月夏至日午时立表测影求得的,脾胃属土,土居中宫,"阳明者午也"的表述说明足阳明胃经具有夏至日午时立杆测影以求"地中"一样的功能,而这个功能也正是胃与"地中"相参的生理基础。其中梁门穴、梁丘穴、伏兔穴与"地中"之一"大梁"相参,天枢穴与测量"地中"的时间"夏至"所在的"气交"时段相参。同时,"阴阳交午"寓意之引申—原始社会"互市"贸易及"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换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之说的来源,其中厉兑穴之命名体现了"日中为市"与五月天地"阴阳交午"的渊源关系。而彩陶盆"×"形空间所在的"唇",与交换媒介作用的"蜃"及表示时间的"辰"本义同源,都有"×"所寓意的"交互"含义。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学对于胃及足阳明经生理功能的认识与仰韶文化彩陶盆两条鱼交吻于人头口周彩绘之寓意之间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日本古代大型综合性医书《医心方》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子目下引文内容撰次形式为基础的卷目、子目命名及排列和相应的医学分类,尝试性探讨《医心方》的编纂体例。提出了"三层次、五编类"是对《医心方》编纂体例集中、典型的概括的观点。"三层次"指《医心方》全书分卷目、子目、子目下引文三个层次的编写格式。"五编类"是针对《医心方》子目下引文的篇章结构,详细分析其撰次形式而总结的五种编辑类例,具体内容为:引文基本归类;典籍引文次序;引文文字整理特点;引文标志及抄录格式;引文小注。该文指出,《医心方》的编纂既体现了当时日本医家学习继承中国编写大型医籍博而不杂的优良传统,又折射出日本医家突出实用、务求实效、崇尚实体、讲求直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医药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延汉简甲乙编》收载了考古发掘出来的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的各种文书档案。本文对该书中的中医药史料进行分类整理,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我国汉代居延、肩水烽燧地区医药发展之概况。 相似文献
15.
<正>《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各代医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唐代医家以王冰和杨上善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首篇在全书具有纲领性的作用,本文将仲景在首篇的论述从预防医学思想、整体观思想、护理学思想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成无己生平及《注解伤寒论》撰注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玉清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1997,27(4):249-251
经考证提出《注解伤寒论》并非约撰成于1144年,至少在1140年以前即已成书;成无己当生于庆历末年——至和初年(1044—1052),而非嘉、治平年间(1056—1065);张孝忠所谓成氏至海陵王正隆丙子尤存之说有误 相似文献
18.
方光禄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5,34(5):17-20
明朝徽州祁门人汪机编撰的《本草会编》早已亡佚,但借助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辑出的71条,发现《本草会编》的内容有纠错、解释、心得、评议、摘引、置疑等特点,这些正是得到李时珍肯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7)
北宋本草学巨著《证类本草》,历来被视为《本草纲目》的蓝本,但其初刊者及初刊时间尚存争议。文章辨驳了诸家观点,考证出《证类本草》的刊刻者"集贤孙公"并非孙觌而是孙升。孙升于元祐五年(1090年)至元祐八年(1093年)间刊刻了《证类本草》,他是《证类本草》的初刊者而非重刊者。从《孙公谈圃》所载本草学内容来看,孙升对于本草学具有良好的修养及学术兴趣,这是他发现并刊刻《证类本草》的重要缘由。王继先、李时珍等人关于《证类本草》的撰成时间及初刊时间的认识,应据此修正。 相似文献
20.
《医钞类编》为清代翁藻所编的一部医学类书,对常见的疾病进行了分门别类。其中把因酒而致病归为一门。同时对历代医家散乱的酒病认识进行了归纳,使得酒病病因、病机和方药的有了系统归纳总结。这对当今医疗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该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