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晴  郑蓉  朱戎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0):93-96
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提出,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现象,紊乱的菌群通过蓄积内毒素、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及引发全身慢性炎症等途径加重肾脏损伤,干预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治疗一条全新途径。中医理论认为脾肾相互为用,互为因果,“补脾益肾、通腑泄浊” 这一治则与 “肠-肾轴”学说不谋而合,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座新桥梁。  相似文献   

2.
“肠-肾轴”理论主要是指肠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肠道通过一些代谢物质影响肾脏功能的调节,对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或并发症产生影响。现通过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分析,旨在结合现代肠-肾轴理论探寻中药灌肠能有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与患者的功能康复、生活质量、社交回避及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研究的深入,微生物-肠-脑轴应运而生。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了脾肾二脏象影响肠腑生理功能,现代研究也发现脾肾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立足于微生物-肠-脑轴,结合中医经典“脾肾互赞”理论阐述脾肾脏象与肠道菌群及卒中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中医从脾肾论治卒中后抑郁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脑病肠治”。  相似文献   

4.
王世民教授是山西省著名的名老中医,从医60余年,在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研究多年,尤其倾心研究中药及中医方剂,数十年来科研成果显著,他倡导“仰古尚新、与时俱进、中西兼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强调“医应识药”,探幽发微,融汇古今。基于西医肠-肾轴理论从中医谈王世民教授临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经验,慢性肾脏病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主要为虚、瘀、湿、浊,临床主要治则为“补肾活血,降浊排毒”,且强调“通下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方,用通利大便的方法去除浊毒,以祛菀陈莝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王世民教授基于肠-肾轴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也可看作人体阴阳失衡的一部分,中药及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机体阴阳平和而治疗疾病,提出“从肠治肾”,在临床疗效显著。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中医“善忘”“痴呆”“呆病”等范畴,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灵枢·本神》篇中对“神”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将其分属五脏,因“心、脾、肾”三脏的功能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故构成主宰神志活动的“心-脾-肾”轴。基于“心-脾-肾”轴理论,AD的发生发展可责之于三脏各自功能的失调及其相互影响。因此以“心-脾-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古方分析探究AD治疗思路,以期通过调节“心-脾-肾”轴功能恢复神机。  相似文献   

6.
心肾不交证是抑郁症临床中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以心火亢盛、肾精亏虚为重要的病机特点。脑-肠轴是实现大脑和肠道之间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两大系统功能整合的重要通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学认为脑-肠轴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媒介,中医学则将抑郁症的病机演变责之于心肾及相应的脏腑。文章从脏腑关系探讨并阐释抑郁症心肾不交证与脑-肠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聋是年龄因素引起的老年人慢性致残性疾病,对患者的社交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谢慧教授团队基于长期的临床积累,认为该病是精气衰退在耳窍的体现,故提出“脾-肾-髓海”听觉轴,该轴比拟自然水源之势态,顺应人体精气流转的生命之象,即“源-枢-汇”。耳窍以精为养,以神为用,其精神化听,“脾-肾-髓海”听觉轴忠于听觉的深层内涵,讲求肾和、脾运、髓充,由此耳窍方可聪敏清灵,识别声音言语,对应老年性聋“听得见,听不清”的根本社会及生理难题。然年老精衰,精气无以上充,则神机失灵,耳窍失敏,此为老年性聋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故无论是响应全国老龄化的步伐,还是基于对老年性聋疾病的深入求索,以该听觉轴为支点,继续中医学对老年性聋的认识和探知都将裨益于临床老年性聋的诊治思路发挥。  相似文献   

8.
IgA肾病(IgAN)是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导致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四重打击”学说为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IgAN与肠黏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多种肾脏疾病均与肠道黏膜的过度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并提出了肠-肾轴概念。黏膜微生物区系对IgAN免疫调节起重要作用。针对IgAN的治疗亦从传统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观念向分子靶向治疗发展。本文重点阐述IgAN分子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肠-肾轴机制、黏膜微生物区系以及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原有的“心-肾-子宫轴”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肾-肝-脾-子宫轴”。认为“心-肾-肝-脾-子宫轴”失衡是复发性流产的主要病因,其中心肾不交是中心环节,肝脾气血升降失调是重要影响因素,肝脾对心肾相交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复发性流产的治疗应以调节“心-肾-肝-脾-子宫轴”为主要方法,心肾合治,肝脾同调,同时顺应女性生理周期进行调周治疗,注重防治结合,如此方可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心肾两脏通过脾脏的中介作用建立起了两极一枢的“心-脾-肾轴”,是心肾相交功能的结构概括。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水火既济、精神互用等方面。“心-脾-肾轴”通过在心肾相交等生理活动中的各种作用,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心肾两脏通过脾脏的中介作用建立起了两极一枢的“心-脾-肾轴”,是心肾相交功能的结构概括。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水火既济、精神互用等方面。“心-脾-肾轴”通过在心肾相交等生理活动中的各种作用,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肝脾两大藏象系统之间密切相关,在生理状态下相互促进,如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在病理状态下相互传变,如肝病传脾,脾病及肝,故肝脾不调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理气化湿、祛痰化瘀为主。肠-肝轴是肠道及其微生物群与肝脏之间双向沟通的重要途径,肠道黏膜屏障及肝脏的固有免疫系统对于防止肠道中的有害菌或毒性产物传播至关重要。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可引起肠黏膜屏障破坏,从而使肠道抗原、细菌及其产物进入肝脏,引发肝脏炎症、损伤,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因子等物质随血液循环至肠道,又可进一步造成肠黏膜缺血、缺氧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加重肠道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肠道微生态紊乱通过肠-肝轴途径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调和肝脾类中药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成、修复肠黏膜屏障及平衡胆汁酸代谢等方面,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以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为典型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中医认为脾肾两脏在糖尿病(消渴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历代文献,提出脾虚为糖尿病发病之始动因素,肾虚为其关键因素,脾肾亏虚为其基本病机,脾肾同治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中医临床一般多从肾论治,根据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及中医生克制化理论提出肾虚督亏是AS的致病之本,脾病湿盛是发病关键,提出从肾-脾轴论治AS的治疗思路,并以温肾强督、健脾祛湿为其治疗大法,自拟基础方温肾健脾定脊汤。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广泛应用,ICIs相关肾损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对肠道与肾脏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研究认为,“肠-肾轴”串扰机制在ICIs相关肾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干预ICIs相关肾损伤进展的新靶点。本文拟从“肠-肾轴”角度出发,阐述其在ICIs相关肾损伤中的相互作用,探讨基于“肠-肾轴”干预ICIs相关肾损伤的可能机制,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一气周流”思想源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注重阳主阴从的辨证观,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以整体看待,特别重视“中气”,正如彭子益所说“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并且兼顾“四维”。本文从五运六气的角度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证根源,治疗上则侧重协调五脏之问气机升降关系,通过从脾肾论治,调气血;从脾肺论治,调气滞;从肝脾论治,调血瘀等方面,将黄氏思想贯穿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始终,现将该理论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心得与同仁共飨。  相似文献   

17.
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与脾生理上制中有生,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肝病可传脾,脾病亦可及肝,这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具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虚的证候表现存在一致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和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可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痰、湿、瘀等为其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同时注重解毒通络,祛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肠轴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控,从而参与AD的发生、发展。老年性痴呆属中医学“痴呆”、“善忘”范畴,由七情内伤、年老久病等致气血不足、肾精亏虚、痰瘀阻滞,使脑消髓减、神机失用,多从心肝肾论治。我们认为痰浊瘀血阻窍是AD的病机关键,当从脾论治,并针对病机特点提出温脾通络开窍法来防治AD。文章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从脾论治AD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是一个病位在心,涉及五脏六腑的慢性复杂性疾病.心、脾、小肠血脉相滋,神志互用,脉络相通,共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心-脾-肠轴所致冠心病的病理在于一损俱虚,即心-脾-肠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系统受损,则会累及其他两个系统,因而演变出各种病理变化.脾虚生痰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肠道菌群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20.
痛风属于中医学中的"痹证""白虎历节"等,发作时疼痛剧烈难忍,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劳倦伤及脾肾,湿热内生,加之外感风寒湿邪,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先天禀赋和饮食劳倦与脾肾关系密切,故从内伤脾肾论治痛风具有重要意义。并根据痛风的不同分期从内伤脾肾论治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