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用超声波提取白花败酱,然后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GC/MS分析.定性的来分析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经实验结果的分析,从白花败酱挥发油中分离确定了5种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以酸为主.  相似文献   

2.
败酱属药用植物中含有皂苷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和有机酸类等主要化学成分.该属植物及其提取物具有镇静、抗肿瘤、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及调节免疫系统、调节循环系统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综述了9种、3亚种败酱属药用植物的生药资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IR,MS,^HNMR,^13CNMR,2DNMR)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糙叶败酱根的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urvularin(Ⅰ)山柰酚(Ⅱ),5,7-二羟基黄酮(Ⅲ),β-谷甾醇(Ⅳ),胡萝卜苷(Ⅴ)。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Ⅰ具有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进行分离,Sephadex LH-20及制备液相进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2α-羟基乌苏酸(1)、2α,3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acid(2)、2α,3β,19α,23-tetr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3)、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咖啡酸(7)、3,4-二羟基苯甲酸(8)、东莨菪内酯(9)、β-谷甾醇(10)。结论 化合物2、3、7为首次从败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败酱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福江  杨建萍 《甘肃医药》1993,12(3):161-163
  相似文献   

6.
白花败酱总皂苷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白花败酱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实验优选白花败酱中总皂苷的提取条件,用AB 8大孔吸附树脂柱对提取物进行提纯,并以齐墩果酸标准品作对照,采用薄层比色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95 %、溶剂用量32倍(2 0倍、12倍)、提取时间7h(4h、3h)提取两次,白花败酱中总皂苷(以齐墩果酸计)含量为0 .6 0 8% ,与理论推测相符。结论:最佳提取工艺和提纯方法可以有效提取白花败酱中的总皂苷,工艺操作简单易行,适合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黄花败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黄花败酱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乙醇提取,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从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的全草中提取分离活性成分,通过波谱解析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自黄花败酱醇提物中分得8个化合物。结论:除文献报道过的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东茛菪素(scopole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β-胡萝卜甙(daucostarine)外,还首次从黄花败酱中分到2α-羟基齐墩果酸(2α-hydroxyoleanolic acid),2α-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苷(oleanoliic adic-3-O-β-D-xylopyranoside)和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  相似文献   

8.
目的 自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的全草中分离得到一个新化合物。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UV,IR,HRMS,ESI-MS,^1H-NMR,^13C-NMR,FGCOSY,DEPT,FGHMQC,FGHMBC)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鉴定为齐墩果酸-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α-L-阿拉伯吡喃糖苷(3-O-β-D-glucopyranosyl-1(1→3)-α-L-arabin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结论 该化合物是一新的皂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我国改酱属植的有10种及3个亚种和2个变种,主要入药的有败酱和墓头回。对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镇痛、止血、抗菌、抗病毒、免疫、抗肿瘤和保肝利胆等药理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花败酱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大孔树脂纯化,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分离,根据化学反应和UV、IR、NMR(^H,^13C,DEPT,HMQC,HMBC)光谱数据分析鉴定了结构。结果:从黄花败酱根与根茎的丙酮提取液中分离出1个化合物,鉴定为:常春藤皂苷元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2‘-O-乙酰基)-α-L-阿拉伯吡喃糖苷。结论:此化合物是一个新的皂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不同基原败酱药材的快速鉴别方法。方法 应用Phenix生物显微镜对不同基原败酱药材粉末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黄花败酱和斑花败酱非腺毛细胞壁上具有疣状突起,白花败酱和异叶败酱非腺毛细胞壁上不具有疣状突起;黄花败酱中含有复粒和单粒淀粉粒,其他3种皆为单粒淀粉粒;异叶败酱木栓细胞中含有黄色分泌细胞,而其他3种所含分泌细胞不明显或者不含分泌细胞;白花败酱中含有螺纹导管和网纹导管,而其他3种中含有孔纹导管、梯纹导管和网纹导管。结论 显微鉴别能够快速、经济、准确鉴别败酱药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海滨大戟Euphorbia atoto Forst.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组成。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Rp-18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海滨大戟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yolene-16(1)、(+)-(R)-脱-O-甲基拉西奥地丁(2)、熊果烷(3)、α-香树脂醇(4)、伪蒲公英甾醇(5)、(3β,24R)-大戟烷-7,25-二烯-3,24-二醇(6)、29-nor-21-α-H-hopane-3,22-dione(7)、Hollongdione(8)、5α-豆甾醇-3,6-二酮(9)、22E,24R-麦角甾烷-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0)、菜油甾醇(11)、豆甾醇(12)、β-谷甾醇(13)、芹菜素(14)。结论 首次从海滨大戟中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mayolene-16(1)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白花前胡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白花前胡中共分离5个化合物,分别是异紫花前胡内酯(Nodakenetin)、噢洛内酯(Oroselol)、紫花前胡素D、Pd-C-Ⅱ、Marmesin-11-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花前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诠释瞿麦石油醚萃取物抗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色谱法将瞿麦石油醚萃取物分为8个组分,通过MTT比色法筛选各组分抗肿瘤生物活性,并采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抗肿瘤活性较好的4个组分的化学成分;选择其中2个组分进一步分离和活性筛选,通过GC-MS分析抗肿瘤活性较好的4个二级组分的化学成分。结果:瞿麦石油醚萃取物分离的各组分均显示不同程度抗肿瘤生物活性;较强活性组分的成分鉴定结果表明,主要化学成分为脂肪酸酯化衍生物和苯酚类化合物。结论:瞿麦石油醚萃取物抗肿瘤药效物质基础主要为脂肪酸酯化衍生物和苯酚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图书馆书库内毛衣鱼的孳生情况,为毛衣鱼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观察计数法和震书水检法捕获毛衣鱼,统计毛衣鱼的孳生密度。同时,动态观察图书馆内毛衣鱼的生态特性。结果 2007和2008年度调查结果显示,毛衣鱼的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6±1)只/卷(册)和(7±1)只/卷(册)。观察发现,毛衣鱼对温、湿度反应敏感。结论毛衣鱼对图书和档案危害严重,控制温度和湿度是防制衣鱼孳生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ticancer, anti-neuro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EO-PS). Methods: Patrinia scabiosaefolia was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Eight human carcinoma cell lines, including SGC-7901, AGS, HepG2, HT-29, HCT-8, 5-FU/HCT-8, HeLa, and MDA-MB-231, were assessed by 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 assay. Anti-neuroinflammatory activity was assessed by production of interleukin (IL)-1β and IL-6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 BV-2 cells (microglia from mice).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was evaluated with a 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DPPH) scavenging assay. Results: Forty-four components, representing 83.919% of the total oil, were identified in the EO-PS. The major constituents were caryophyllene oxide (12.802%), caryophyllene (6.909%), α-caryophyllene (2.927%), β-damascenone (3.435%), calarene (5.621%), and phenol (3.044%). The MTT assay showed that the EO-PS exhibited significant dose-dependent growth inhibition in the 50–200 μg/mL dilution range. The EO-PS exhibited a dose-dependent scavenging activity against the DPPH radical, with an half o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1.455 mg/mL. Conclusion: The EO-PS possesses a wide range of antitumor, anti-neuro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suggesting that it may be a good candidat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f new bioactive substanc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茜草(Rubia cordifolia L.)地上部分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乙酰齐墩果酸(1)、2-羟基-1-甲氧基蒽醌(2)、β-谷甾醇(3)、(-)-表丁香脂素(4)、反式对羟基肉桂酸(5)、对苯二甲酸二丁酯(6)、(-)-3,4-二香草基四氢呋喃(7)、东莨菪亭(8)、异落叶松脂素(9)、5,5′-二甲氧基-7-氧代落叶松脂醇(10)。结论 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茜草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10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紫花地丁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法及溶剂萃取法相结合提取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和人工谱图解析,鉴定化学成分。结果:紫花地丁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鉴定出39个化合物。包括17个饱和烷烃,9个倍半萜,2个单萜,7个酯,1个链烯烃,1个醇,1个脂肪酸和1个饱和酮。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紫花地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吴茱萸中又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吴茱萸新碱(evodiaxinine,1)、硬脂酸-1-甘油单脂(glycerol 1-octadecanoate,2)、异香草醛(iso-vanillin,3)、乌苏-12-烯-3-醇(12-ursen-3-ol,4)、槲皮素(quercetin,5)、尿嘧啶(uracil,6)、枸橼酸(citric acid,7)、2-十五烷酮(2-pentadecaone,8)。结论:通过UV,IR,ESI-MS,HR-EIMS,1H NMR,13C NMR,1H-1H COSY,HMQC和HMBC分析,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吴茱萸新碱(evodiaxinine)。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