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表明, 气虚血瘀是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 并贯穿于心力衰竭的整个病理过程, 因此气虚血瘀致脉道不利、心失所养、元气虚脱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栾绍华 《青海医药杂志》2011,41(4):76-79,F0004
慢性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终末状态的表现,而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中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文将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阐述对血清hsCRP、NT-proBNP以及低钾血症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的目前情况进行分析及综述,以便更好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4.
解基严 《北京医学》2012,(7):517-519
正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我国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中合并慢性心功能障碍的成年患者逐年增加,如何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效果,是心脏外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构成特点1.病因学及构成特点:1980年至2000年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构成谱发生了变化,据对10省市15518人调查显示,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特点为: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我国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女性高于男  相似文献   

5.
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乃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瘀水停为患,治疗当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要原则,但仍无法解决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这一难题。结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历程,文章进一步剖析了心力衰竭病因病机,发现痰与慢性心力衰竭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痰邪贯穿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程始终,因而推论伏痰是造成心力衰竭迁延反复的重要一环,认为以痰作为切入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意义重大,可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通过对"伏痰"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系统阐述从痰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痰"的层面找到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状态,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其5年生存率甚至低于恶性肿瘤。经过长期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因而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也得到了革命性的进步,为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综合征,建立合适的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是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及相关药物治疗的关键。小型猪因其在病理生理、解剖结构等方面更接近人类,故建立小型猪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较成熟的小型猪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制备方法主要有心肌梗死型、前负荷过载型、后负荷过载型、药源型和心动过速型等。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远程监测运动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心脏康复作为心血管病非药物治疗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命质量、降低再住院率。运动训练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远程监测运动训练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国内在"互联网+医疗"新模式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慢性心力衰竭远程监测运动训练值得思索。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远程监测运动训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在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利尿剂能够充分有效地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潴留,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利尿剂抵抗的现象较为常见。本文综述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利尿剂抵抗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因此,研究新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酸“Co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许多临床和动物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脂作用外,还具有非调脂作用,可延缓慢性心力衰竭进展,改善心功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致残率,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因此临床对其十分的重视和关注。慢性心力衰竭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当中,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在中医的理念当中,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元气不足、心血痹阻的范畴,将中医的理念运用到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探析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慢性心力衰竭(CHF),传统的治疗是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等。β受体阻滞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而禁用于心力衰竭。但近年来,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机制的深入研究,美托洛尔已应用于治疗心衰。本文就在应用传统常规药物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与传统常规治疗进行比较,以探讨两种方法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徐健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11):1193-1194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诱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加重的诱因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加重的诱因以感染为主,有15例,占50%;心律失常次之,有3例,占10%;其次是体力活动过度2例,妊娠2例,各占13.3%。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加重的诱因进行探讨,不仅能够保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之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且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力,尽可能的避免这些诱因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心力衰竭有一个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的过程.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症状、减少心脏事件导致的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2月在中信机电制造公司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30例,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血红蛋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随着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血红蛋白水平在140—159g/L时病死率最低,≥160g/L时病死率回升。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和血红蛋白浓度过度增高时病死率均增高。对于血红蛋白〈160g/L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升高是CHF预后的保护因素,心功能分级增高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孙昕  刘永涛 《吉林医学》2013,34(14):2792-2793
<正>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很多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减轻,心功能改善,出院后不能坚持服药,导致反复多次住院治疗。笔者定期对本社区70例慢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川 《医学综述》2011,17(8):1154-1157
心力衰竭为慢性进行性疾病,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病症。现主要介绍用于心力衰竭研究的疾病动物模型,包括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法、阿霉素法、冠状动脉结扎法、腹主动脉缩窄法、心室快速起搏法。另外,介绍结合中医理论的病症结合动物模型,主要有心气虚症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气虚血瘀症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阳虚衰症心力衰竭动物模型、阳虚水停症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高,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后导致心脏的输出血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需要,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若不改进饮食作息习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和各种终末期心脏疾病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年增加,而沉重的医疗负担和预后差是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庭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现代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为阳虚、血瘀、水泛,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治则。笔者结合中医辨证,观察芪苈强心胶囊对高龄(70~90岁)患者心力衰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最后阶段,难以逆转,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由过去强调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转变为以防治和延缓心肌重构为主,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现根据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和大型研究结果,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药物、新药和中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