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于民国时期问世,其结构体系完整,内容详实,逻辑严谨,但其真实性受到诸多学者的怀疑。与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比较,桂林古本中的条文约3/5雷同,约1/5不同,另外1/5则为独有。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对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补充和发挥,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民国时期面世的《伤寒论》古传本之一,清末桂林左盛德得书于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后传于其徒罗哲初。1935年陕西名医黄竹斋得以将罗哲初所藏抄本誊抄,并于1939年受资助将抄本刻印出版。罗哲初所藏抄本传于其子罗继寿,罗继寿又于1956年将抄本捐献给广西卫生厅,196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载方326首,其中有90方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无。此外,桂林古本还有宋本所无的许多条文,内容多出将近1/5。该书以文献学的标准可以视为伪书,但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作为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旁证参考。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所载方剂被尊为"经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方剂,皆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其中,很多方剂名称相同而仅有大小之分,文章试从病机、主证、治法、方药、用量等方面阐述《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大、小"之别,并阐明张仲景此为的深意,深入体会张仲景辨证论治和组方用药思想,旨在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开拓治疗思路,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所记载的方剂上溯歧黄,下逮百事,被称为“方书之祖”。其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科学性很强,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方剂的配伍主导着药物在方中的功效发挥。我们对《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配伍与功效发挥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麻黄是全书使用频率较高的药,《伤寒杂病论》载205方,含麻黄的方剂共有25方,占总方的12.20%,仅次于甘草和桂枝,麻黄在《伤寒杂病论》中功效广泛且特色明显,现将麻黄的不同配伍与功效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0引言《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期,由医圣张仲景所著,其所载方药至今大部分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被尊称为"经方"。麻黄,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及风水水肿等病症。《伤寒杂病论》中对麻黄应用甚广,其中《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金匮要略》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8首,除去重复的葛根汤、大小青龙汤3首,《伤寒杂病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达28首之多,且应用出神入化,配伍严谨灵活,应用于临床均有很好的疗效。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份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附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两书重复用药76种。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种,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附方23首,实际为225首。两书重复方42首。原《伤寒杂病论》实际载方296首。经统计分析,其内容存在高度相关性。说明两书虽经多人整理编次,现存版本不同,但其内容仍是《伤寒杂病论》之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半夏是《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其中《伤寒论》所载方剂中使用18次,《金匮要略》方剂中应用36次。以《神农本草经》中半夏之功效为纲,分别探讨不同经方中半夏的功效与配伍,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经方的运用。如半夏主伤寒寒热、止汗,多配伍柴胡、黄芩,以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为代表方;主心下坚、肠鸣,多配伍黄连、干姜,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代表方;主下气,多配伍旋覆花、赭石、人参,以旋覆代赭汤、大半夏汤为代表方;主喉咽肿痛,多配伍苦酒、麦冬、人参,以苦酒汤、麦门冬汤为代表方;主胸张、咳逆,多配伍干姜、瓜蒌、黄连等,以小青龙汤、小陷胸汤为代表方;主头眩,多配伍生姜、茯苓,以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代表方。《神农本草经》的中药理论阐述是张仲景遣方用药的指导思想,而张仲景亦结合临床对《神农本草经》中半夏的功效应用加以拓展和发挥,并集中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之中,《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互参探讨半夏的性味与功用,以期拓展半夏其他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汉代张仲景所著。后经历代医家编注的书有几百种。笔者选择了《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与《注解伤寒论》相校读,发现二者差异不少。据笔者粗略统汁,仅六经辨证部分就有  相似文献   

10.
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非王叔和原本所固有,主要论据有:从王叔和撰写的《脉经》序文、书名及其卷一至卷六论脉部分已经将仲景著作中有关论脉的文字直接引用并明确标注等来看,卷七至卷九不应该收载有《伤寒杂病论》内容;王叔和确实整理过《伤寒杂病论》,但收录在《张仲景方论》一书,而不是《脉经》;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时所看到的《脉经》也没有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今本《脉经》的《伤寒杂病论》内容是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之后、北宋校正医书所校勘《脉经》之前,为了使《脉经》这部纯理论著作广为流传,才将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内容的《张仲景方论》的一个古传本径直加入《脉经》中。  相似文献   

11.
在《伤寒杂病论》所载诸方中,用半夏共有四十八处之多。本仅就《伤寒杂病论》对半夏的配伍运用规律,探讨如下,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2.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历经临床验证,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古今医家将仲景之方奉为圭臬,广泛用于临床。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疑难病证,辨证明确后,多选用经方,每获良效。现将验案三例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方剂学网络教学课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从现存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到博采众方的《伤寒杂病论》,唐代的《千金方》,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的《普济方》,直至现代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方  相似文献   

14.
<正>《汉书·艺文志》收载了11家的经验方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誉为"医圣方祖",他撰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称《伤寒杂病论》,共收入其方剂339首。清代医家徐灵胎说:"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为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说明上述文献所载的方剂,特别是张仲景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柯琴在《伤寒杂病论附翼》中,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说明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首经典方剂。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合方运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了《伤寒杂病论》所创合方的这一方剂变化的特殊形式及其运用。并对合方的源流,涵义,组方原则,作用及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合方虽源于《内经》,但成形于《伤寒杂病论》。合方具有单方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疗效,如治疗面广,作用性强,产生新疗效,调整作用功能等。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五十二病方》、《流沙坠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出土文物及《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有关方药方面的文献进行综合剖析和论述,使《伤寒杂病论》成书前的方药及其方剂中“辨证施治”法则的具体运用等状况得到较深入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对《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直接来源及间接继承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因血气生化功能障碍,补益反易于助邪,祛邪往往伤正,患者常因精气无法正常生化而正气衰竭。这一特征与《伤寒论》脏结证的"饮食如故,时时下利"相类似,肝细胞癌的经方论治可以借鉴脏结证病因病机,参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相关处方,以保障肝脏的"藏血""疏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是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部分,开创了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先河。由于其中所载方药精效著,被后世医家称为"经方",并因此享有"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的美誉。但《金匮要略》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并非仅因其方剂,而还应包括全书所论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对后世临床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其中,脉诊的论述对后世脉诊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在此,文章就书中所论"脉浮"进行了整理和更深一步的学习,从而,提出了笔者对仲景之"脉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风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类型之一,文中对风药的起源及特点进行归纳。对《伤寒杂病论》中经典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薯蓣丸药物配伍进行分析,探讨风药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配伍应用的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存在"方同名异"这一特点,并从仲景"避道家之称"、汉时医家方剂命名法等方面解玄"方同名异"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