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脉经·自序》:“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可知,《脉经》一书保存了大量魏以前医学文献.文章对《脉经》与其所引现存世古医籍《素问》《针经》(《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脉经》文字之56%与这五部医籍的记载相合,除此之外出典不明之条文,多数是汉以前古医籍之遗文,或是上述五部医书之脱文.该文为揭示《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晋·王叔和所撰《脉经》引前代医家著作,不仅对脉学影响颇深,对后世文献研究亦大有裨益。对《脉经》和《金匮要略方论》的共有条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文字出入较大者50余条,分别从症状和方剂对其进行讨论,有《脉经》症状、方剂多于《金匮要略方论》者,有《金匮要略方论》症状、方剂多于《脉经》者,同时也有文字出入较大者。王叔和在书中保留了大量古医书原文,为现阶段研究经文提供了良好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
《脉经》,晋·王叔和撰。该书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晋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此书诸版本中既刊有大字原文,亦载有小字注文。其小字注文出自何手,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之焦点。本文作者基于对《脉经》注文的分析,提出:校勘之文尽出林亿、孙奇之手;注释之文或出王、阮、吕、张之辈。  相似文献   

4.
《脉经》《脉经》为魏晋·王叔和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书。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叔和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华佗、张仲景等有关论述,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分门别类,全面地阐述了脉学理论。对后世脉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隋书·经籍志》载:“《脉经》十卷,王叔和撰。”后来,北  相似文献   

5.
西晋·王叔和总结前人经验,参照并引用《内径》、《难经》、《针灸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诊的论述,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发挥,著成《脉经》一书.这是中医典籍中第一部脉诊专著.该书完成了“独取寸口”脉法,明确提出寸口三关的划分及其分主脏腑,规范了二十四脉及其脉象,开创脉象鉴别之先例,进一步继承和丰富了脉证联系等.《脉经》一方面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另一方面系统地规范和完善脉诊体系,成为脉诊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不但对中医学起到推动作用,后来传及海外,对世界医学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脉经>与<伤寒论>"可"与"不可"条文的对勘比较,明显窥见王叔和从中抄录的痕迹,同时亦反映出叔和整理编次仲景遗著在前,撰写<脉经>在后.叔和在撰写<脉经>时根据当时的治疗习惯,把散在于仲景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条文中关于"可"与"不可"的条文加以"重集",即按"可"与"不可"类别进行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7.
《脉诀附方》为张世贤续高阳生著《脉诀》之后所编。据史书记载,高阳生乃宋朝人士,在此之前已有西晋医家王叔和著《脉经》。《脉经》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10卷,共97篇。王氏选取《内经》、《太素》、《难经》、《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学理论,综合证因,...  相似文献   

8.
《脉经》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名熙,叔和为其字.高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一说山西高平)人,生卒年代不详,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界多数学者认为《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专著。本文作者则认为:该书系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脉经》当属医经类著作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正>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名熙。其着述见梁七录有《论病》一卷;隋书经籍志有《脉经》十卷;唐书艺文志有《脉经》十卷、《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宋史艺文志有《脉经》十卷、《金匮要略方》三卷、《金匮玉函经》八卷、《脉诀机要》三卷;民间行本有《脉经》十卷、《金匮玉函经》八卷。上书十一种,去复四种,凡七种。均系西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叔和一代名医,去汉未远,故有深知灼见,能传仲景道脉。他曾说过:"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他摭集古经名论,撰《脉经》九十七篇。仲景伤寒金匮之文十载八九,当成于三阴三阳篇之先。  相似文献   

11.
《伤寒古本考》共十五篇,廖平经多种文献比较研究,以目录为研究切入点,用治经辨伪之法考查《伤寒论》条文,考证《伤寒论》初唐本、中唐本及宋本之面貌,认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九、十卷均载仲景原文,评价了《伤寒论》多家注之得失,指出了《伤寒论》《脉经》《难经》等书中的部分伪文。其观点多以条注、按语形式呈现,常互见于各章。廖平提出的赵开美本是成无己注本的别本等观点值得商榷,对《伤寒论》初唐本内容的考证等观点则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外感热病辨证施治的专书,全文398条,其中论及脉诊约140余条,并以“辨××病脉证并治”列题,全篇涉及主要脉象二十余种,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仲景秉承《内经》、《难经》脉学之精粹,又为叔和之《脉经》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乃第一部以脉学结合临床辨证的著述,因条文甚多,本文仅寻章摘句,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13.
陈婷 《天津中医药》2010,27(6):476-478
《脉经》为魏.王叔和撰,该书自序云:"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依据历代书目著录,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对王、阮等8位医家进行了详细考证,以期对《脉经》的成书及中医医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陈婷 《北京中医》2009,(3):201-203
王叔和《脉经》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晋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晋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该书的研究,或著于目,或版于世,或撰于文。本文从书目著录、影刻复刻、论文阐述三个方面,对《脉经》一书历代文献研究进行梳理,旨在对今后《脉经》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陈婷 《北京中医》2005,24(5):303-305
《难经》是中医四部经典之一。元.滑寿“考之《枢》、《素》,以探其原;达之仲景、叔和,以绎其绪;凡诸说之善者,亦旁而博致之”[1]撰成《难经本义》。该书是注释《难经》诸书中一部承前启后之作,成书以后,流传甚广,刊本众多。《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共收载该书现存版本22种。本文通过考查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并结合现存版本分析,将其主要版本归纳为3个系统:吕复校正本、薛己校刻本、吴勉学校刻本。  相似文献   

16.
<脉经>系西晋太医令王熙(字叔和),于公元220~230年间撰著的有关脉学专著,共10卷.现在流传于世的<脉经>,是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正后的传本,在对<脉经>进行修订时,除在编次体例上进行了调整之外,又将王叔和收集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删削,如卷九第三、五、九篇均可见到"方见伤寒中"或"在伤寒中"之语.尽管这样,<脉经>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属<伤寒杂病论>未散佚的条文,因此,<脉经>是相关<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传本之一.  相似文献   

17.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对《伤寒杂病论》序文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索问”、“九卷”二书各有八十一篇,其“八十一难”非今日之《难经》,这就否定了《伤寒杂病论》与《难经》的学术源流关系。今从《伤寒杂病论》对《难经》脉法的应用及其发展,探讨两者的学术源流关系,这对于研究中国医学史和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是不无裨益的。《难经》出现在《内经》之后,对脉学多有发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脉诊体系。而《伤寒杂病论》则是把《难经》脉法运用于临床的第一家,以下几方面可资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一、《难经》作者及其时代《难经》为什么叫《难经》?难是问难,即从《内经》中提出问题来解答的书。《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说:“皇甫谧曰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惟《伤寒论》序称撰用《八十一难》则汉末已有《难经》。《隋志》称二卷,《旧唐志》称《黄帝八十一难》一卷,秦越人撰。按秦越人史称扁鹊。据《史记·扁鹊传》所记扁鹊非一人一时之事,学者认为扁鹊系名医之称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被后人从《伤寒杂病论》中析出而单独成书的有关伤寒学的内容.其行文方式是每条条文有论有方,论为疾病的脉证辨析,方为具体的方药运用,即所谓的“辨脉证”并“治”.每条条文大都有一个阴确的中心问题.这种文笔虽较证方相对的验方式条文为进步,但条文之间的排列仍可调动,这就形成了后世传本在排列次序上的差异.晋人王叔和在其《脉经》中对伤寒条文的类分,是按治法的可与不可分类的,而未用“六经”分类法,他把六经条文打乱,按照治法归类,这是其整理伤寒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序中言明能够探求《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则会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收益良多,指出作者张仲景心目中所设定的隐含读者即理想读者,是了解《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者。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内容与理论上与《黄帝内经》相联系,也能找到隐含读者对此书行文与体例的影响。其中的提纲式内容,联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与本书其他内容。条文体的设置,则可调动隐含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中医理论将不同条文以各种方式联系、填充,而且能以条文间不同的对比、结合方式来最大化展示细节,说明脉证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