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拟探讨IL-17和IL-23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致病机制及其对诊断和预后的预示意义。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入选3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留取外周血标本5 mL,胸膜腔积液5 mL。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及胸膜腔积液中IL-17和IL-23。同时选取20例无感染征象患者血清和胸膜腔积液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结核性胸膜炎组IL-17和IL-23水平由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并对IL-17和IL-23与结核性胸膜炎组不同病期的相关性用Pearson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中IL-17水平分别为(78.81±19.91)pg/mL和(206.4±53.77)pg/mL,与对照组血清和胸腔积液中IL-17相比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中IL-23水平分别为(103.1±32.1)pg/mL和(327.8±68.13)pg/mL,与对照组血清(12.79±0.82)pg/mL和胸腔积液(3.24±0.17)pg/mL相比均增高(P〈0.01)。并且,IL-17和IL-23升高水平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膜腔积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Th17细胞分泌的IL-17和IL-23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膜腔积液中显著增高,并与其白细胞数量相关。说明IL-17和IL-23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免疫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胸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代谢产物进入正处于超敏状态的机体胸膜腔中所引起的胸膜炎症,胸腔积液为炎性渗出所致.目前治疗上多以抽胸液联合抗结核化疗为主,常加用糖皮质激素口服,但部分患者仍会出现胸液包裹和(或)胸膜肥厚、粘连,严重者甚至胸廓变形或形成结核性脓胸、支气管扩张等,使肺功能减退,并可出现肺部反复感染、咯血等并发症,对患者危害较大,故宜积极、彻底、及时地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病理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38例进行了胸腔镜检查并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32例行传统的胸穿抽液术.结果 胸腔镜组有34例病理确诊为结核,经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发热消退时间、胸水吸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内科胸腔镜对结核性胸膜炎的病理确诊和促进胸水吸收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12(IL-12)及其受体(IL-12R)都是由两条不同的多肽链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抗原提呈细胞(APC)是表达IL-12的主要细胞类型,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是IL-12作用的主要靶细胞。IL-12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其机制是通过对γ干扰素(IFN-γ)、一氧化氮(NO)、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以及细胞毒细胞的诱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吴忠培  肖远松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91-3192
[目的]通过178例结核性胸膜炎的化疗效果分析,探讨其有效的化疗疗程. [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5海南省海口市结核病防治所178例结核性胸膜炎化疗的近、远期疗效. [结果]治疗6个月末胸液完全吸收率为73%(130/178);随访2年,2例复发,复发率1.5%(2/129).未完全吸收病例继续化疗满9个月,2年后复发1例,复发率2.0%(1/48).有症状至就诊时间≤30 d和>30 d病例6月末胸液明显吸收率分别为87.7%(151/172)和20%(1/5).无明显胸膜增厚率分别为54.6%(94/172)和20%(1/5),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结核性胸膜炎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初治涂阳2H3R3Z3S3(E3)/4H3R3短程化疗方案,其近、远期效果好;早期诊断和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有利胸液吸收和减少胸膜粘连增厚.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70岁,因咳嗽、胸闷、气短1月在外院治疗,心脏超声、胸片、胸部CT均提示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心包置管,行胸腔穿刺术3次,抽出液体中未检出肿瘤细胞。诊断为“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胸膜炎”。给予抗结核、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善反而较前加重,急诊转入本院胸外手术治疗。急诊开胸探察,见心包明显增厚变硬,胸腺为一10 cm×5 cm包块,质硬,无明显包膜,与纵隔胸膜、无名静脉粘连紧密,内为鱼肉样组织,右房、右室为质硬的肿块组织,无法手术切除,取胸腺肿块组织送病检,病理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LCA( )、CD3( )、CD45RO( )。术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难治性癫痫 (EP) 免疫功能状态, 并选用生物制剂IL-2, IVIG治疗, 探讨对免疫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及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该院收治小儿难治性EP28例, 首先用生物制剂IL-2, 给予 5 ~10万单位 /次·d, 静脉点滴, 连用 10次为 1疗程, 随后给予IVIG, 200~400mg/kg·d, 连用 3d, 以后每隔 2~3周 1次, 5次为 1个疗程, 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IgA, IgGSIL-2R, IL-6, T细胞亚群, 抗脑抗体 (ABAB), 并根据临床EP发作情况, 脑电图变化及免疫指标改善, 了解生物制剂IL-2, IVIG对免疫调控功能紊乱调控作用, 阐明生物制剂治疗效果。结果: ①小儿难治性EP免疫状况: 体液免疫方面存在低IgA血症, 与对照组比较 (P<0 01); 细胞免疫SIL-2R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1), 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 与EP发作频率相平行, T细胞亚群显示CD4 /CD8比值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 01 ); 抗脑抗体, 28例中有 10例ABAB阳性, 占 35 7%, 应用IL-2, IVIG疗程后复检上述指标,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0 01或P<0 05); ②临床疗效: 随访 0 5~2年, 脑电图改善率为 82 2%, EP停止发作 15例, 9例发作≤50%, 综合判定显效率占 53 5%, 有效率35 5%, 总有效率 89 2%。结论: ①小儿难治性E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②IL-2, IVIG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胃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IL-17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胃炎患者58例作为胃炎组,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组分别为23、18和17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IL-10和IL-17水平.结果 胃炎组血清IL-10水平为(108.321±12.302) ng/L,对照组为(17.883±13.802)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43,P<0.01);胃炎组血清IL-17水平为(127.418±11.410)ng/L,对照组为(30.335±14.549)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93,P<0.01);轻度、中度、重度组血清IL-10[(33.486±14.568)、(106.189±13.583)、(123.875±14.892) ng/L]和IL-17[(68.209±9.332)、(129.856±11.456)、(208.165±12.854) ng/L]水平随急性胃炎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步上升,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9,P<0.01).结论 血清IL-10和IL-17水平在急性胃炎患者中随病变程度加深而逐步上升,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当血清IL-17水平升高时,机体可能通过升高血清IL-10水平来抑制血清IL-17水平的升高,进而控制炎性反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L)-8、IL-4和IL-9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18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我院经健康体检合格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总疗程6个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抽血检查血清IL-8、IL-4和IL-9,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血清IL-4、IL-8和IL-9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2、4.031、3.132,P<0.01).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4,IL-8和IL-9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5、4.022、3.076,P<0.01).结论 血清IL-8、IL-4和IL-9含量可作为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之一,能更准确地评价哮喘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和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精神科收治的137例ASD患儿的母亲为观察组,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ASD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其中轻-中度ASD患儿83例,其母亲列为轻-中度组,重度ASD患儿54例,其母亲列为重度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母亲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Spearman分析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与CARS得分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孕妇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对ASD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SD发生的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及CARS得分均较高(均P<0.05);与轻-中度组相比,重度组血清IL-2、IL-10表达水平及CARS得分均较高(均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探讨其水平含量变化及临床的疗效追踪.[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5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8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2的水平.[结果]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体内的血清IL-2水平为(162.54±54.70)pg/ml,高于非活动性结核(94.05±27.98)pg/ml或对照者(77.87±13.52)pg/ml(每个参数均为P<0.001).而非活动性肺结核的血清IL-2水平和对照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性结核的IL-2水平在治疗2个月后仍保持升高(P<0.001),而在4个月后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IL-2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结核病的活动性,判断病情及预后,监测抗结核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防治化疗所致血小板(PLT)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第1个周期化疗(对照组)后PLT减少的45例实体瘤患者,第2个周期(治疗组)采用相同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24 h开始,皮下注射rhIL-11,连用7~14 d,或至PLT≥100×109/L时停药。结果治疗组化疗后各时点PLT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化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PLT最低值分别为(113.6-50.9)×109/L和(48.3-15.7)×109/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恢复正常时间的中位数,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 d和12 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均为I~Ⅱ度,Ⅲ度不良反应发生率<4%,经药物处理后可完全缓解。结论rhIL-11是治疗化疗后PLT减少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口服和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中IL-6、IL-8和sIL-2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口服用药组和胸腔注射组各20例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第3,6、9天外周血和胸腔积液中IL-6、IL-8和sIL-2R水平.结果 口服用药组用药后第3、6、9天血清中IL-6、IL-8明显降低并显著低于胸腔注射组(P<0.01),sIL-2R明显升高并显著高于胸腔注射组(P<0.01).胸腔注射组用药后第3、6、9天胸腔积液中IL-6、IL-8明显下降并显著低于口服用药组(P<0.01),sIL-2R明显上升并显著高于口服用药组(P<0.01).用药1个月后,口服用药组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率45%(9/20),胸膜肥厚率40%(8/20),胸腔注射组分别为80%(16/20)、10%(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口服糖皮质激素比较,胸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对胸膜腔局部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而对整个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显著减弱;胸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具有更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7例恶性肿瘤病人接受了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的Ⅰ期临床试验,静脉用药的毒性反应主要包括发热、寒战、低血压、流感样症状、恶心、呕吐,毒性反应与剂量有关。剂量限制毒性反应为寒战。静脉用药最大耐受量为0.9×106IU/m2,单次剂量为1.80×106IU,故推荐临床静脉用药剂量为0.2~0.4×106IU/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慢性鼻-鼻窦炎(CRS)血浆中的表达,分析其在CR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CRS患者(CRS 组),其中伴有鼻息肉的CRS患者109例(鼻息肉组),不伴有鼻息肉的CRS患者91例(无鼻息肉组),Ⅰ型36例,Ⅱ型139例,Ⅲ型25例,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6和IL-17水平.结果 CRS组血浆IL-6、IL-17水平分别为(13.23±5.94)、(9.24±4.15) 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6±1.01)、(1.58±0.7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息肉组和无鼻息肉组血浆IL-6、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型血浆IL-6水平分别为(4.54±2.04)、(12.90±5.80)、(27.42±12.32) ng/L,血浆IL-17水平分别为(3.17±1.42)、(9.01±4.05)、(19.15±8.61)ng/L,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S患者血浆IL-6和IL-17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19,P< 0.05).结论 IL-6和IL-17与CR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口服,治疗组加用白细胞介素-2皮下注射,疗程48周.结果 在治疗12、24周时,治疗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1.43%、28.57%,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0、8.57%,对照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8.57%、22.8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0、5.7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8周时,治疗组HBV-DNA转阴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8.82%、41.18%,对照组为33.33%、15.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178例老年结核性胸膜炎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进行分析,探讨老年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对1998年—2002年收治的60岁及以上的178例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发热、咳嗽、胸闷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诉,而胸痛、盗汗、纳差等结核性胸膜炎中毒症状少见。(2)合并症多(75.8%),一种或多种疾病同时并存。(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不特异,血性胸水多见,PPD强阳性率低(18.5%),血清或胸腔积液结核抗体检查及胸膜活检有助诊断。(4)延误诊断及误诊率高(47.8%),误诊病例多有不同程度的胸膜粘连、肥厚或形成包裹性积液。(5)非正规抗痨治疗者多(39.3%),且治愈率低(51.7%)。结论掌握老年结核性胸膜炎发病特点,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L-2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2在43份尖锐湿疣样本中的表达,并于CO2激光清除疣体后每2周复查1次,随访持续12周,统计复发率和复发次数。结果43份尖锐湿疣样本中,IL-2阳性率为79.07%(34/43)。单-HPV6/11型阳性病例中的IL-2表达阳性率为90.32%(28/31),依次高于HPV6/11型和16/18型均阳性病例的62.50%(5/8)和单-HPV16/18型阳性病例的25.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4,P〈0.05)。随访12周复发率和复发次数,总病例中复发率为69.77%(30/43),平均复发次数为2.16次,其中IL-2阴性病例复发率为100%(9/9),平均复发次数为4.22次;弱阳性病例复发率为77.78%(7/9),平均复发次数为2.78次;中度阳性病例复发率为72.73%(8/11),平均复发次数为1.64次;强阳性病例复发率为42.86%(6/14),平均复发次数为0.86次。IL-2表达强阳性病例的复发率和复发次数依次低于中度阳性、弱阳性和阴性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3,P〈0.05)。IL-2表达程度越强,复发率和平均复发次数越低,两者呈负相关(rs=-0.444,P〈0.01)。结论IL-2在尖锐湿疣疣体中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尖锐湿疣预后和复发的特异性临床生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CO2激光联合白介素-2局部注射治疗335例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钢 《中国医师杂志》2006,8(3):370-371
目的观察CO2激光联合白介素-2局部注射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性病门诊的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成白介素-2治疗组,α-2b干扰素治疗组及单纯激光治疗组,于CO2激光治疗后,于皮损部位局部分别注射白介素-2 20万U/周,α-2b干扰素300万U/周,共治疗2个月。结果白介素-2治疗组、α-2b干扰素治疗组、单纯CO2激光治疗组复发分别为10.27%、10.47%及42.5%,白介素-2治疗组、α-2b干扰素治疗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2激光联合白介素-2局部注射治疗尖锐湿疣,复发率低,副作用少,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肺腺癌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 男,58岁.咳嗽、乏力、进行性气促1个月,伴消瘦、低热(最高体温38.5 ℃),无咯血及盗汗.在乡卫生院按上呼吸道感染,陈旧性肺结核治疗1个月,体温波动在36~37.8 ℃,气促、咳嗽等症状进行性加重而入院.4 a前曾患肺结核,口服抗结核药物3个月自动停药(具体方案不详),抽烟史25 a.查体:T 36.6 ℃,P 84次/min,R 21次/min,BP 134/80 mm Hg,神志清,精神差,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无色素沉着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左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叩呈浊音,呼吸音消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右肺正常,HR 8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