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养生大世界》2007,(2):63-63
祖国医学认为,脊柱养护可以行气活血,疏经活络。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有各脏腑的背部腧穴以及大椎,身柱、风门、膏肓等重要穴位。如风门是肺气出入与风邪侵犯人体的门户,膏肓是治疗各种慢性虚劳疾病的强壮要穴,各脏腑的背部腧穴,更是运行气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脏腑背腧穴系足太阳膀胱经气所发,连于脏腑,为脏腑精气转输之处,也是针刺的部位。但由于历代医家对腧穴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认识,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仅就腧穴的定位及临床运用作如下探讨,不妥之处请同道批评指教。溯源五脏背腧穴在《内经》中凡见三处:《灵枢背腧篇》:“五脏之腧,出于背者……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指出肺、心、膈、肝、脾、肾腧分别在三、五、七、九、十一、十四椎棘之间两旁。即位于背脊正中线两侧,相去三寸。另《素问·气穴论篇》所谓“中(月吕)两旁各五、凡十穴”亦指五脏背腧穴。《素问、血气形志篇》:“欲知背  相似文献   

3.
粗针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九针",是"九针"中长针与大针的结合体.针身粗、长,长为120mm,直径为1.0mm.取穴基本在督脉,身柱为督脉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位于上背部正中,第三胸椎棘突下.名为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为督脉出入之门户.《针灸甲乙经》:"……瘛疚,身柱主之."粗针平刺身柱穴,通过长时间留针,使患者获得长时间的针刺作用,可平衡阴阳、调和脏腑、濡养经筋.笔者近年来采用该法治疗脑、脊髓病变引起的肢体肌张力增高,疗效满意.现举医案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4.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5.
背部腧穴的分布与脏腑关系探析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雪勇倪秀冬在背部腧穴中,五脏背俞穴的分布与内脏的关系最为明显。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  相似文献   

6.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位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以脏腑之名命名,共十二穴。笔者体会,其对慢性咳喘证,确实不失为非常有效的腧穴,现将治法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1978年7月至1988年7月,选择两肺俞联线正中背脊第三椎下的“身柱”穴,用涂药拔火罐的方法,治疗百日咳4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治疗方法:患者正坐俯头弯腰坐式,取背部第三至四胸椎之间,棘突下之“身柱”穴。按年龄大小,决定火罐型号和火力。治  相似文献   

8.
胃痉挛多因暴饮暴食或贪食生冷硬物以后 ,突然发作胃部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有时伴有呕吐。常见于急、慢性胃炎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患 ,中西医治疗方法很多 ,这里介绍一个民间流传的按摩法 ,止痛效果快 ,简便易学。治疗方法以拇指在患者背部第 7、8胸椎棘突间 ,反复来回用力按摩 ,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一般 2 min可见效 ,5 min后疼痛逐渐缓解 ,持续按摩至 1 0 min。体会第 7、8胸椎棘突处 ,约与背部肩胛骨下角相平 ,此部位相当于督脉至阳穴 ,督脉主一身之阳 ,第7胸椎处乃由阳中之阴达阳中之阳交关处 ,故名至阳。《针灸大成》称该穴治“胃…  相似文献   

9.
<正> 督脉,华佗夹脊穴按摩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凡外感内伤,气血失调诸证均可治疗。笔者6年来用本法治疗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头痛,腹泻,性机能减退,厌食等症,获得很好疗效,介绍如下。 方法:令患者跨坐椅上,双前臂屈曲置于靠背之上,或俯卧硬板床上,(何种姿势视病情而定)裸露背腰部。术者用右手拇指指腹自下而上逐个揉按脊柱棘突及椎间部位,用力适中,继而用拇指及食指第二节侧面沿督脉提弹和捏揪肌肤三遍,再用拇指尖侧切1~17椎双侧夹脊穴,稍用力推至横突上,待局部有酸、胀、热等感觉时作游走推寻,亦是由下而上逐穴进行,反复3次。最后用手掌小鱼际部位擦抚脊中,令患者皮肤发红,脊中透热,阳气升腾,经脉流畅,通体舒泰为佳。 根据病情,病在头,沿督脉走行按摩头皮及面部穴位,酌加太阳,风池、风府等穴;病在胸,加肺腧、心腧;病在腹,加脾腧、胃腧、大、小肠腧;病在少腹肝肾,加肾腧、肝腧、关元腧等穴。  相似文献   

10.
介绍韩为“通阳醒神”法针灸治疗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内因多为情志和体质因素,外因为社会因素,阳气郁滞、神情失调为其关键病机。“通阳醒神”关键在于温通督脉,临床取头、颈、背部督脉组穴,头部取百会、印堂,颈部取风府、大椎,背部取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通阳”灸与“醒神”针并用,且重视强刺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灸命门对督脉主要经穴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对36例健康志愿者艾灸命门穴,应用红外热像仪采集背部热像图,观察自然状态下和艾灸命门穴30min命门左右旁开及腰阳关、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及大椎的皮肤温度变化。结果:艾灸命门时,督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在原有基础上显示更为清晰规整,督脉的整体温度升高。艾灸命门后,命门穴温度高于左右旁开对照点(P0.001)。艾灸命门穴30min后,督脉循行线上的至阳、中枢、命门、腰阳关穴位温度明显升高(P0.01)。艾灸命门时,督脉线上穴位升温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命门、腰阳关、中枢、至阳、大椎、身柱。结论:督脉作为"阳脉之海",灸之对督脉IRRTM有良好激发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督脉整体皮肤温度。  相似文献   

12.
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腧穴,可直接反映脏腑的功能活动.五脏俞即肺、心、肝、脾、肾5个背俞穴,可用于诊察五脏、六腑及其相应五官五体的疾病.《灵枢·背俞》首次记载了五脏俞的名称和位置[1];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五俞穴"夹脊相去一寸五分"[2]73.  相似文献   

13.
人体五脏各有其所属的经脉,每脏的经脉,各有五个腧穴,即井、荥、腧、经、合。六腑所属的经脉,每经也各有六个腧穴,即井、荥、腧、原、经、合。五脏各五腧;五五共有二十五个腧穴,为了配合十二经之数,加上心包络一脏,共计六脏,共有三十个腧穴。六腑各有六腧,六六共有三十六个腧穴。所谓腧者,含义有二。一是广义的,泛称为腧。因它们的共同作用是能够将脾胃产生精微物质以及吸入的天气输送到人体各部,以供组织的营养,并将各部组织排出的废物运至体内有关器官,而排出体外。一是狭义的专指脏腑的主穴而言,即五腧中的“腧”穴。由于它居于五腧之中点,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五腧之中单指它为腧穴。  相似文献   

14.
古人根据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 ,在全身的经穴中 ,提出了若干类型的重点穴 ,都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和治疗意义的经穴 ,简称为要穴。五腧穴即是这些要穴中的一部分。1 对五腧穴的认识五腧穴也称“五输穴”,即“井荥腧经合”穴 ,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五腧穴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亦即脏腧和腑腧 ,是十二经中表现五行属性最突出的经穴 ,故又有“五行穴”之称。五腧穴是五脏六腑经气所出、所行、所经、所合之处。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 ,合称二十七气 ,上下升降 ,其气发…  相似文献   

15.
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相似文献   

16.
分析敦煌石窟《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的特色及临床意义,背部腧穴取2.3寸所揭示的膀胱经内外还有经,脏腑之腧内外还有脏腑之腧的经穴现象与其他古典经络理论共同揭示了横向经脉概念。探讨夹脊穴、腧募穴、带脉、循经感传、人体躯干横向皮节过敏带与横向经脉的关系。这些横向循行经脉与传统上下循行的经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网状结构经络系统。  相似文献   

17.
背针疗法就是针灸背部腧穴治疗人体相关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即指背俞穴接近内脏,人体内脏都集中于胸背之间,脏腑有病,即可针刺以疗疾。可见,在背部腧穴进行治疗,早在我国古代已盛行。《内经》对于背俞穴的论述,奠定了该特定穴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理论不断探讨,尤其在临床应用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见仁见智,使对背俞穴的认识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1979~2013年2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内有关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运用频数、百分数对文献中相关腧穴的归经、分布部位、特定穴应用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125篇,用穴115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夹脊穴、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至阳、脊中、身柱、腰俞、中枢;使用腧穴数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督脉;分部取穴主要以背腰部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依次是五输穴及背俞穴。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注重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特定穴的选用,但遵循辨证取穴之临床研究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19.
刺灸法是针灸临床中能否取得疗效的重要环节,历代对针灸方法多有著述。九刺是《灵枢·官针》篇记载的一类针法,“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即根据疾病的九种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对针灸临床有很高的实际价值,笔者曾于实践中加以运用,多有收效。1 输刺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是一种五脏有病的针刺方法,也就是脏腑有病,可取与之相对应的相关经脉荥穴与腧穴,以及背部相应的五脏腧,临床中多用于对五脏功能失调的调理。例1:王××,女,57岁,1994年6月来诊。主诉:上半身窜痛五天。患者五日前生气后突然…  相似文献   

20.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之意。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之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人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眈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督脉“为阳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