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气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机气立是气化之道,是生命存续的两大功能系统.神机指生命内部自我调节和自我稳定的、活力无限、潜力巨大的功能系统;气立指生命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以及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功能调节系统.其“机”在“升降出入”,广泛存在天地之间.生命消亡在于神机化灭,气立孤危,...  相似文献   

2.
陈士铎,清代名医,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作甚丰,今存《石室秘录》、《辨证奇闻》、《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本草新编》、《洞天奥旨》、《外经微言》、《辨证冰鉴》九种。其迹近怪异,其文有奇论。"胃为肾之关"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并指出"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辨证录·卷十·种嗣门》)。有别于《内经·水热穴论》"肾为胃之关"的观点。且不论年久讹写误传与否,笔者通过复习文献,试分析陈公"胃为肾之关"的内涵及运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认为,现代医学中的胃肠动力与中医学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关.脾胃升降失调引起的胃肠症状与胃肠动力异常的临床表现相吻合.脾胃虽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然肝失疏泄,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心神失调皆可引起脾胃气机的升降紊乱,表现出胃肠动力的相应变化.因此,在探讨胃肠动力异常时,既要从中医的观点分析脾胃升降失调,也应重视其他脏腑与胃肠动力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西医学思维方法比较,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医“生生之道”在人体生命的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生命是一个“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过程,努力发掘其“生生之气”,充分利用中医“生生之具”,进而实现人的健康生态的“生生之效”.  相似文献   

5.
“肾为之主外”出自《黄帝内经》的灵枢篇,对于此经文的理解,后世医家颇有争议,学生也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理论,将结合临床,从肾脏的三个功能角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6.
吴兵 《四川中医》2012,(8):39-40
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脏腑的升降运动"惟肾为根",本文试从肾藏精、主纳气及肾主水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肾为升降之本"之依据。  相似文献   

7.
“脾为之使”出自《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以“脾为之使”的文辞解释以及含义为着眼点,结合上下文“胃为之市”分析其内在含义以及临床内涵:脾转输谷食精微,脾阳上输精微散精于肺,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原材料,从而滋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阳上输散布津液或四布输散津液,脾气散津并为胃行其津液,脾转输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枢纽,滋润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居五脏中央,与胃升降相因,维持五脏气机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出自《素问.水热穴论》篇。肾为胃之关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肾为人体精微物质之关或曰人体气血精微之关,防止人体的精微从小便、月经、精液无度下泄,人体通过肾的开合有度,保持人体气血津液充足。另一方面,肾主水,主小便的排泄,若肾不主水关门不利,体内水液当排不排,则水液潴留而生水肿。  相似文献   

9.
"宗气为后天之气"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之气,不外乎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诸种[1]。其中,元气又称真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禀受于父母,发源于肾脏,由先天之精所化生,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故被称为“先天之气”,这自不待言。宗气又称大气,是人体在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它由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然后借助肺气的宣发肃降之力而升降出入,以布达全身:注入脉道则为营气;行于脉外则为卫气;走至脏腑则为脏腑之气;流入经络则为经络之气;入于肾脏则化生为肾气,以滋养和补充日渐消耗的先天之气;如此等等。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0.
肖振卫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13-714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虽然关于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形成目前还存在“医学的气源于哲学的气”和“中医学气学理论并非源于哲学的气学说……中医学的气理论源于古人对呼吸之气及人体‘热气’的观察与体悟……古人正是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推理,形成了中医学的气概念……中医学的气概念有气自己的生成之源,并非脱胎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的不同认识,但是中医学气理论与哲学气理论既具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相同这一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以《内经》中“肾治于里”与“肾为之主外”两句有异经文为基础,从原文环境、后世注家争议、类似经文有异之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认为要切实从《内经》原文出发,理解经文主旨,结合注家,找出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所在,正确看待这些有异甚至观点相悖的经文,客观分析后世注家的争议之处,立足《内经》不同学术观点,从各家学说角度研究《内经》。  相似文献   

12.
肾之气化功能异常,二便不利,小便不利则影响水液代谢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水停聚于胃肠,影响胃之受承及腐熟水谷之功能,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肾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为胃的关闸。治疗平衡肾中阴阳,协调肾之开阖,兼顾脾胃及肝之气机升降,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同治,适时补泻,兼顾他脏,灵活辨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理与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入手,着重分析"肾治于里"与"肾为之主外"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并用临床实例对其中的部分理论内涵进行印证,展示经典的学术价值与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首先分析了气尤其脾肾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又通过文献引证及临床研究,分别阐述了不同情况的气虚、阳虚,补益脾肾的原则、应用。认为益气、补阳在阴、血之先。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者相互配合,则阴阳平衡。若心火与肾水之间阴阳失衡,则会出现心肾不交之证。脾胃居于中焦,其气机升降和运化功能对心肾之间相互交济也有着重要影响。若气机斡旋失司,运化功能紊乱,或是有实邪阻于交通要道,同样可出现心肾不交之证。临证遣方用药,不仅要关注心火、肾水本身的问题,还要审证求因,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治以运脾胃以交心肾。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立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5-428
<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表明了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故云"百病生于气".  相似文献   

17.
正《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也"。张介宾亦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各种疾病,虽其原因不同,但都是脏腑气机失常所导致的,故调理气机是治疗的关键所在。1气机失常是百病丛生的重要病机《素问·举痛论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内经》不仅强  相似文献   

18.
气机升降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气的"升降出入"之理蕴含于万物生长变化之中。脉象之变化亦符合气的升降出入规律。从气机升降理论探究脉象之态势,认为气血是脉象形成的基础,气的"升降出入"可以在脉象上有所反映,通过把握脉象,可以判断人体内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与否。了解气机升降的道理,而后认识脉象,则可以做到"心中了了,指下亦可名状矣"。  相似文献   

19.
从升降气机探源中药“四气五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经典认识人与自然以"元气一元论"为基准,从而阐释正常人体的升降气机。阴阳升降失常,四时五脏之气失衡无序,因而人体之所发病。中药治病,全因四气五味纠助其气机流畅,恢复元气升降之偏性,元气周流一身,诸病则能自愈。  相似文献   

20.
"气为血之帅"是中医的重要原理之一。本文从气为血之帅理论的来源出发,追根溯本,提出"气为血之帅"化生于《黄帝内经》的"营卫相随",并探讨了气血与营卫关系、营卫相随的理念及其现代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