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100例急性期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同年龄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脑血管病人脑出血19人,蛛网膜下腔出血2人,脑血检79人。结果,脑血管病组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出血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脑血栓组41 ̄60岁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显著。出血性组51 ̄70岁组变化明显。本文支持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相似文献
2.
3.
4.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尽管目前尚在研究、讨论之中,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异常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观察疗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早在1962年Burch等就提出血液流变学变化在心肌便塞中的作用。其后的探索与发展认为:一般而论,全血粘度的改变是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与病理途径。由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表明,全血粘度的改变取决于血浆、各种血细咆的理化、生物学、生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正> 自血光量子疗法,是指小剂量自血在体外经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再输回体内的方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300例脑血管病人进行血流变检查,观察及分析,结果300例患者经自血回输治疗后,血流变指标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丁咯地尔针,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P〈0.05)。治疗组血流学指标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丁咯地尔可改善血液粘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对94例老年人脑血栓形成,47例脑出血和50例正常老年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定分析。并将血栓组、出血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性(P<0.01)。脑出血病例中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可能与脑水肿使用脱水剂及下丘脑性胃肠道弥漫性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征与临床苏军富寅李艳(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脑血管病研究所132012)张淑霞(吉林市工程机械厂卫生所132011)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特征及与临床的关系,我们从本所住院患者中选出资料比较完整的100例缺血...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宁夏银川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750001)于国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预后判断的价值已有大量报道,各种药物对脑梗塞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也有很多报道,但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UBI)...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变分析临汾地区人民医院(041000)石国芬,刘建宏,雷风梅长治县妇幼保健院刘多桂本文将我院收治64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变结果与对照组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糖尿病组:64例中男53例,女... 相似文献
11.
观察肺心胶囊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40例血流动力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肺心胶囊能降低患者全血粘度,缩短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平均滞留时间,进而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和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2.
<正>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信息,对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及临床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数据。因此,受到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226例脑血管病的血液粘度与甲襞微循环镜检查值明显相关广州市荔湾区脑血管病医院(510150)何景如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检查的重要指标,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和观察复发有一定的帮助[1]。而甲襞微循环检查有助于了解... 相似文献
14.
为制定中国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而收集了中国各地用 管法测定的健康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并对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在,全血比度承逐渐地在,相关性很显著.用一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两个回归方程,如果知道了中国某地海拔高度`就可以用回归方程估算这个地区的全血比度参考值. 相似文献
15.
36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患者,其中冠脉1支病变10例,2支病变6例,3支病变8例,正常冠脉12例进行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测定,结果表明血液高粘度是促使冠脉内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患者血细胞聚集和全血粘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细胞聚集的变化关系。方法 血液流变学方法检测。结果 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和低切变率时全血粘性呈正相关 (P<0 .0 1,P<0 .0 5 ) ,伴有血浆粘性、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增加 (均 P<0 .0 5 ) ,高血压 II期血小板聚集指标 (Pt max,Pt H,Pt K)还和高切变率时血液粘性呈极显著正相关 (P<0 .0 0 1,P<0 .0 5 ,P<0 .0 0 1)。结论 在对高血压的治疗中 ,应密切注意血小板聚集和全血粘性二者关系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白细胞粘附功能和变形能力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WJY-Ⅲ型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DXC-300型核孔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检测了8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人白细胞粘附功能(LAF)和白细胞变形能力(LD)的变化,以探讨其在ICV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ICVD病人白细胞粘附率(LAR)和白细胞滤过指数(IF)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且随着病情加重、梗塞面积的扩大及预后不良,LAR和IF的增高逐步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