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伽玛刀治疗帕金森病1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7年10月至1999年2月,应用γ刀治疗11例帕金森氏病的患者,其中8例显效,现就其临床资料介绍如下。材料及方法男性7例,女性4例。11例患者均经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病程4~12年,平均为57年。γ刀术前对患者进行WEBSTER氏评分,其中轻度2例(1~10分);中度7例(11~20分);重度2例(21~30)。年龄43~64岁,平均年龄为527岁。其中以单侧肢体震颤为主者5例,双侧肢体震颤为主者4例,双侧强直-运动迟缓为主者2例。安装定位框架前,在头部标出AC-PC线的体表标志线,尽可能使头架的基底环与AC-PC线的体表标志线相平行。头架…  相似文献   

2.
脑内某些神经核闭的CT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100例正常人CT扫描轴位像及正中矢状重建像,30例正常人MR矢状像及轴位像。设计了CT定位扫描基准线-外耳孔下缘为体表定位标志,其水平延伸线与OM线呈向前开放的10度夹角,及定位基准面-AC-PC线上4mm层面。从而使CT图像与标准切面图谱一致起来,免除了繁琐的靶点坐标换算。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伽玛刀治疗(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7年7月~2000年9月对13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伽玛刀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6~39岁,病程3~27年(平均12.1年),住院次数3~14次。诊断为青春型精神分裂症2例,偏执型7例,未分化型2例,衰退型1例,躁郁型1例。所有病人均经住院、系统的精神科药物和心理治疗,疗效不佳。1.2方法常规消毒,对于不合作的病人术前应用镇静剂,局部麻醉,安装头架前,画出AC-PC线的体表标志线,使头架基底环与体表标志线平行,摆正头架,使X轴10…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中穿刺路径立体定位标记线的画法,解决穿刺方向问题.方法 根据三个平面相互垂直,那么它们的交线也相互垂直的基本原理,先在穿刺平面CT片上作穿刺路径OG的延长线和矢状位的正中线AP相交于E点,然后通过E点,作冠状位的直线FE垂直于AP;再在头表标出正中矢状面、冠状面和穿刺水平面的立体定位标志线.通过正中矢状面和冠状面在头表的交点B,标出穿刺路径在头表的标记线OB,它和穿刺水平面的标记线OF共同构成穿刺路径的立体标记线,引导穿刺方向.结果 2005-01~2008-08我们采用该方法 共实行穿刺23例,其中小脑1例,丘脑3例,基底节15例,脑叶2例,脑室2例,一次穿刺成功率达100%,偏差<0.5cm.结论 在头颅表面设计穿刺路径立体定位标记线的方法 ,解决了穿刺方向的定位难题,填补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它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简单,不添加任何辅助设备,只做了方法 学上的优化,符合视觉生理,能完全满足各种角度穿刺的要求,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双线式体表定位引导法在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一种用于颅内病变微创穿刺的简易体表定位引导法。方法 应用YL 1型微创穿刺针对72例脑出血共 95个靶点实施定向穿刺。在CT片上设定入颅点及穿刺路径。测出入颅点至正中线的体表弧线距离、穿刺路径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计算靶点所在平面与基线的距离。根据测算结果 ,分别划出靶点所在的轴位面及穿刺路径在体表的投影线。在双线引导下实施简易的立体定向穿刺。结果 体表定位误差约 5mm ,穿刺路径定向误差约 10°。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适用于颅内病变的体表定位及微创脑出血穿刺引流。  相似文献   

6.
脑内某些神经核团的CT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100例正常人CT扫描轴位像及正中矢状重建像,30例正常人MR矢状像及轴位像。设计了CT定位扫描基准线─—外耳孔下缘为体表定位标志,其水平延伸线与OM线呈向前开放的10度夹角,及定位基准面─—AC─PC线上4mm层面。从而使CT图像与脑标准切面图谱一致起来,免除了繁琐的靶点坐标换算。这一新的CT定位方法经临床应用治疗45例锥体外系疾病,靶点命中率92.3%。与对照组(X线脑室造影定位)70例靶点命中率86.7%相比较,两组靶点坐标值及靶点命中率无显著差异(t检验,P>0.05,x ̄2检验,P>0.10)。结果提示:CT定位新方法,可代替X线脑室造影定位,且具更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1996~1999年共收治了10例中后段矢状窦旁脑膜瘤,这10例病人上矢状窦均已被肿瘤封闭。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病人,男7例,女3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4岁。5例为首次住院接受治疗,5例为复发性脑膜瘤再次入院治疗。2例肢体瘫痪,其中1例为70岁老年病人,右侧肢体全瘫,肌力为0级,且肿瘤已侵犯至头皮下;另1例左侧肢体不全瘫,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Ⅲ级。 CT示肿瘤以一侧为主,均不同程度地跨矢状窦及大脑镰向对侧生长,上矢状窦被肿瘤填充封闭,显示矢状窦内密度与  相似文献   

8.
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简称CTA)作为一种新的无损伤性,操作简便的血管成像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我科应用64层CTA对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检查,其中3例与DSA对比检查,4例与手术探查结果对比,并就其64排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1.病例资料7例脑动脉瘤患者,男4例,女3例,最大年龄者73岁,最小年龄者24岁,平均年龄55岁。均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CT结果均显示脑沟及外侧裂高密度影,其中3例侧脑室内可见高密度影,1例环池、三四脑室可见高密度影。2.方法7例患者入院后均经64层CTA检查。CTA检查装置为美国Ge公司64排容积CT(LightSpeed VCT)。所有患者采用螺旋扫描方式进行CTA原始图像数据采集,然后进行常规增强后颅脑CT扫描(造影剂为碘帕醇100ml,含碘300mg/ml,速率3.5ml/s)。采取64排容积CT头部冠状和矢状位重组图像,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容积扫描(0.6mmX32),将扫描采集的图象数据行多平面重组,冠状位重组垂直于眶耳线,矢状位重组平行于正中矢状面,重组层厚1~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 (MR)定位功能性立体定向手术的精确性及可靠性。方法  1 0 0例帕金森病患者 ,术前行磁共振检查。选择丘脑Vim核、Gpi为手术靶点。采用正中矢状位T1 加权像 ,轴位、冠状位T1 成像及加权反向恢复序列扫描。手术后整体疗效评价 ,“开”状态改善率为 79 7% ,“关”状态改善 91 3%。结果 MR能清晰显示丘脑、Gpi、视束、内囊等重要结构 ,靶点定位准确。结论 ①MR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靶点区重要结构 ,达到直接解剖定位。②MR严格按照正中矢状位以及平行于头架的轴位成像。③在直视解剖靶点下直接测出数据 ,而不是采用传统的图谱坐标。④保证立体定向仪平行于AC -PC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脑脊液外流的措施 ,保证靶点精确定位都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眉间-枕外粗隆体表坐标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眉间 -枕外粗隆三维体表坐标系 ,在MRI和CT图像上观测颅内结构 ,进行精确体表定位。方法 观测 4 0例成人头颅和 110例无病变CT ,MRI片 ,在头颅正中矢状面上观测头颅外形 ,眉间 -枕外粗隆上部线和平行于耳眦线平面以上 10 0mm内的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及中垂线。结果 成人头颅近似标准球形。眉间-枕外粗隆平面前后正中长 185 .75± 6 .35mm ,定为Y轴 ,左右正中线长 15 7.6 8± 5 .83mm ,为X轴 ,位于耳眦线上2 9± 11mm且与其平行。眉间 -枕外粗隆线平行耳眦面 ,平行耳眦面的中点投影在垂直耳眦线过外耳道的直线为Z轴上 ;在影像片上为 82 % ;另外 18%偏离基线面中垂线小于 7mm。轴段平面的外周线为其投影线。结论 眉间-枕外粗隆可作为三维体表坐标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靶点定位方法.方法我科对241例PVP解剖定位和电生理定位方法进行MRI扫描,前50例采用坐标定位法计算靶点坐标,记录微电极2-4个针道,平均2.6个针道;后191例采用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方法计算靶点坐标,每例记录1~2个针道,平均1.3个针道.该轴位像上框架前后正中线与脑矢状线基本平行,夹角≤2.冠状位像上框架左右基线也基本上与脑矢状线垂直,夹角90±1.5.正中矢状位像都能清楚显示AC点和PC点,所以大脑原点定位非常准确.我们把矢状位像上确定的大脑原点通过MRI扫描定位线反映到AC-PC平面的轴位像和原点前3mm的冠状位像,从而避免了MRI断位像AC点和PC点显示不清、原点定位不准确和冠状位无法确定大脑原点的缺陷.在冠状位像除了显示内囊、苍白球各部分和髓板外,还能显示视束.结果MRI图像能清晰显示苍白球各部分、髓板、内囊及视束等结构.微电极记录可确认苍白球内侧部上、下界、视束等结构.结论MRI定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安装立体定向框架尽可能平行AC-PC线,框架左右高低一致,前后不能扭转.2、如患者震颤严重,可适当服用抗PD药物或应用镇静剂.3、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4、矢状、轴位和冠状图像对定位意义侧重点不一样.如矢状位能清晰显示AC点和PC点,轴位像对GPe、GPi的外侧部分和GPi的内侧部分分界显示比较清楚,冠状位还能显示视束及三脑室底部.5、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减少了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使MRI定位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2.
矢状窦旁复发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复发与外科治疗关系,以期降低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17例矢状窦旁复发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次全切除的行γ刀治疗。结果10例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切除多于90%)并术后γ刀治疗,均恢复良好。随访1~7年,仅1例窦汇区恶性脑膜瘤再次复发。结论 显微手术定位准确,全切程度可达SimpsonⅠ~Ⅱ级。次全切除的行放射外科治疗,可明显阻止肿瘤进一步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者27例,中1/3者11例,后1/3者9例,肿瘤最大径4~8 cm,47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按照切除程度划分,SimpsonⅠ级切除25例,Ⅱ级切除17例,Ⅲ级切除5例。随访时间6~49个月,SimpsonⅠ级切除的25例患者均无复发;22例SimpsonⅡ~Ⅲ级切除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复发,均再次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术中对回流静脉、侧支静脉及静脉窦的保护,尽可能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可以有效提高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现报告我院1980年1月~1987牛1月收治的上矢状窦旁脑膜瘤20例手术治疗体会。 临床资料 本组女9例,男11例。30岁以下7例,31~50岁11例,50岁以上2例,上矢状窦前1/35例,中1/3 11例,后1/34例,位矢状窦一侧的18例,跨矢状窦两侧2例,肿瘤重200g以下8例,2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脑膜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6例,Ⅱ~Ⅲ级切除8例。术后随访0.5~5年,22例患者感觉或运动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8例癫痫患者中6例癫痫未再发作;复发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保护重要引流静脉、侧副静脉及静脉窦,尽可能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是提高大脑镰及矢状窦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显微外科治疗61例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需要不同的手术方法以提高疗效。 1991~ 2 0 0 1年我们共收治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 6 1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37例 ,女 2 4例 ,年龄 2 1~ 70岁 ,平均4 7.4岁 ,病程 1周~ 30年 ,平均 7.97月 ,2例外院术后复发转入。临床表现头痛 2 9例 ,癫疒间 发作 2 3例 ,1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2 7例 ,偏瘫 16例 ;视乳头水肿 4 7例 ,浅昏迷 1例 ,Babinski征阳性 2 0例。本组均行CT、MRI检查 ,行DSA检查 3例。肿瘤位于矢状窦旁前 1/3者 2 1例 ,中 1/3者 2…  相似文献   

17.
老年颅内脑膜瘤死亡率较高,主要是机体重要器官功能的衰竭、合并疾病与术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镰旁、矢状窦旁脑膜瘤,风险更大。本组15例老年患者,均行肿瘤全切术,无死亡,恢复良好。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58~67岁,病程2个月~2年。1.2临床表现术前头痛、头晕10例,癫发作11例,肢体进行性无力6例。1.3辅助检查术前均行CT扫描或CT增强扫描。部位:2例为顶叶,矢状窦中1/3;1例为额顶交界处,矢状窦前1/3。1.4并发症7例术前合并有慢支肺气肿,6例合并有冠心病。病理类型:8例为内皮型,7例为纤维细胞型。2结果15例术后均出…  相似文献   

18.
正常脑标本解剖标志中断层解剖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大脑凸面横断面与量矢状面主要脑沟回的定位体系。方法取10具非病变死亡的头颅标本,经福尔马林液固定后行MRI扫描及断层切片;测量大脑主要沟回的长度并对邻近脑沟回形成的特殊解剖标志进行了辨识。结果研究发现脑标本矢状面主要沟回构成6大解剖定位标志,其大脑凸面横断面构成7大解剖标志。结论解剖定位标志的辨识,有利于脑部病变区的术前定位及手术人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矢状窦旁脑膜瘤常因其侵犯矢状窦和影响回流静脉而增加手术难度。具有一定的致残风险。我院近2年共手术治疗1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37岁;病程3个月~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7例,癫痫4例。颅内压增高2例,发作性眩晕1例,幻视1例。10例脑膜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36例.对3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4例,Ⅱ级切除15例,Ⅳ级切除17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脑水肿及梗死2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均恢复工作和生活;术后5例肢体肌力有所改善;10例术后肢体活动障碍新发或加重,其中7例1~8周逐渐恢复,3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痪.17例(Ⅳ级切除)术后1个月内行放射治疗.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3个月~3年.3例SimpsonⅣ级切除的患者术后1~3年复发,均再次手术.结论 充分的术前评估、术中避免脑皮质的损伤、中央沟静脉及引流静脉的保护和上矢状窦的合理处理均可保证和提高手术疗效.术中不应过分追求肿瘤全切除而损伤功能区脑组织、引流静脉及上矢状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