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选择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恢复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目的:探讨相关因素对腓总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对象: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病房住院治疗的单纯腓总神经损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2~61岁,平均26.5岁;完全断裂9例,不完全断裂3例,卡压1例,挫伤4例,不可逆损伤1例;伤后0.5h~6个月入院。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腓总神经探查术。行神经吻合12例,神经松解2例,肌腱移位1例,3例保守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活血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并指导患者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个月时对腓总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定(优:同侧胫前肌肌力4以上;良:同侧胫前肌肌力3级;可:同侧胫前肌肌力2级;差:同侧胫前肌肌力1级或0级)。结果: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其中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9%(16/18)。结论: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确诊后应尽早行一期修复断裂神经,有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选择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恢复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目的:探讨相关因素对腓总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对象: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病房住院治疗的单纯腓总神经损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2~61岁,平均26.5岁;完全断裂9例,不完全断裂3例,卡压1例,挫伤4例,不可逆损伤1例;伤后0.5 h~6个月入院.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腓总神经探查术.行神经吻合12例,神经松解2例,肌腱移位1例,3例保守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活血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并指导患者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个月时对腓总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定(优:同侧胫前肌肌力4以上;良:同侧胫前肌肌力3级;可:同侧胫前肌肌力2级;差:同侧胫前肌肌力1级或0级).结果: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其中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9%(16/18).结论: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确诊后应尽早行一期修复断裂神经,有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张毅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4):98-98,126
背景:臀部肌肉注射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是近年来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周围性神经损伤疾病。目的:观察穴位药物注射配合经络导平埘治疗儿童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设计:前后对比观察。单位:西安市儿童医院。对象:选择1988-01/1998-12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坐骨神经损伤患儿136例,男92例,女44例,年龄3-12岁。其中131例来自农村,5例来自城区附近。注射后市即出现小腿及足趾疼痛、发麻、不能行走89例;注射后数小时及1周后出现跛行47例。所有患者肌注前均有轻度感染性疾病,因上呼吸道感染肌注88例;因疖肿感染肌注24例;因皮肤及其他感染肌注22例;因防疫臀部注射所致2例。患者行肌力检查,腓神经受累88例(足外展。级66例,2-4级22例);胫神经受累38例(足趾跖曲内收。级28例,2-4级10例);坐骨神经受累10例。其中小腿肌萎缩39例,胫前腓萎缩28例,足肌萎缩18例,足变短3例,足及小腿以下发凉47例,跟踺反射未引出64例。患者行肌电检查:坐骨神经未引出电位10例,胫神经未引出电位38例,腓神经未引出电位88例。根据临床和MCV检查结果诊断为:腓神经损伤88例,胫神经损伤38例,坐骨神经损伤10例。方法:穴位药物注射:采用维生素B1(100mg/d)、B6(50mg/d)、B12(500μg/d)注射液,胞二磷胆碱(0.25g/d)、加兰他敏(1mg/d),654.2(10mg/d)注射液及当归(2mL/d)、肌生(2mL/d)、丹参(2mL/d)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穴2~4mL,尽管神经损伤,属“痿症”之范畴,然而根据神经损伤的部位不同,而选穴各异。坐骨神经损伤,腓神经多取足太阳膀胱和足少阳胆经为主,穴取:秩边、环跳、殷门、阳陵泉、绝骨、申脉、太冲,胫神经损伤以膀胱为主,辅以脾经,取穴:环跳、委中、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公孙,手法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接通6805治疗机;腓神经损伤用疏密波,胫神经损伤用连续波,30min/次,30次为1个疗程,休息10d,再行下1个疗程。  相似文献   

4.
目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功能恢复率仍不尽人意,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对 35例四肢周围神经损伤进行肌电图仪作神经肌肉电刺激及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 35例,男 19例,女 16例。年龄 5~ 45岁,平均年龄 24岁。其中尺神经损伤 6例,正中神经损伤 6例,桡神经损伤 8例,臂丛神经干损伤 3例,腓总神经损伤 9例,胫神经损伤 3例。病程 7d~ 8个月。检查:受损肢体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下降肌力为 0~ 1级,有的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萎缩,肌电图检查:神经性部分损害肌电图,神经传导…  相似文献   

5.
1999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对68例病因治疗效果不佳的足下垂患者采用胫后肌移位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27~56岁,平均43·5岁。1·2足下垂原因单纯腓总神经损伤37例,坐骨神经损伤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腓总神经纤维瘤2例。于损伤后14个月~6年来本院治疗。左足32例,右足36例。11例18个月前行腓总神经和坐骨神经修复,肌电图示功能无恢复,症状无缓解。1·3临床表现本组均有跛行及足下垂,踝关节背伸肌肌力0~1级,23例足背及小腿外侧感觉障碍。1·4手术方法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先取足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腓神经轴突数目、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行嗅鞘细胞移植对端侧吻合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端端吻合组:行左腓总神经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嗅鞘细胞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室内注嗅鞘细胞悬液。术后30和60d进行各项指标检测。①再生腓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VikingⅡ型肌电图仪检测大鼠胫前肌的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②胫前肌湿重:胫前肌肌湿重恢复率=实验侧肌湿重/正常侧肌湿重&;#215;100%。⑧组织学检查:腓总神经轴突数目。④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纳入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再生腓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侧胫前肌M波,术后30d,端端吻合组出现M波,波幅〉5mV,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75%出现M波,术后60d,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100%出现M波,其中嗅鞘细胞组的波幅大部分〉5mV。随时间的延长各组手术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潜伏期缩短,30d,端端吻合组与正常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60d时嗅鞘细胞组与端端吻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端侧吻合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②大鼠胫前肌湿重恢复率:30d,嗅鞘细胞组明显优于端侧吻合组[(56.57&;#177;1.89)%,(50.21&;#177;3.68)%,P〈0.05],在60d时已与端端吻合组无显著性差异[(91.34&;#177;1.76)%,(97.11&;#177;3.41)%,P〉0.05]。③大鼠腓总神经组织学检查:60d,嗅鞘细胞组神经轴突数目优于端侧吻合组[(997.00&;#177;123.34),(710.00&;#177;102.01)个/mm^2,P〈0.05]。④大鼠再生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60d嗅鞘细胞组再生纤维增厚,髓鞘内板层变致密,轴浆内富含神经微丝,微管排列规则,分布均匀,电镜下观察同端端吻合组类似。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轴突再生,改善端侧吻合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神经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了解其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营养作用。方法 12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分成三组。实验组:切断左侧腓总神经,把腓总神经远断端吻合到胫神经的侧方,胫神经外膜开窗,腓总神经近断端结扎反转固定于肌肉上12例。未吻合组:于左侧相应部位切断右侧腓总神经,远、近断端结扎反转固定于附近肌肉上6例。正常组:腓总神经不予切断6例。术后7个月行肌肉组织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测试。结果 实验侧胫前肌体积和正常组近似,而未吻合组胫前肌萎缩明显。组织学发现实验组胫前肌形态良好,而未吻合组肌肉细胞核明显增多,肌纤维截面积缩小。实验组胫前肌均可引出不同比例的“M”波,波幅接近正常组,而未吻合组却始终未引出诱发电位。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法可以对失神经肌肉提供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9岁。因左小腿疼痛、活动受限2个月,加重20d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出现左小腿上部外侧疼痛,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出现左小腿外侧麻木,于20d前疼痛加重,左足不能背伸,既往无明确外伤史。在当地医院行肌电图检查示左腓总神经不全损伤,并诊断为腓总神经损伤,经理疗及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入院后查体:左小腿无肿胀,左膝关节活动正常,左腘窝外侧可触及一约2.0cm×2.0cm大小肿物,质硬,伸膝时触诊明显,略可活动,压痛,Tinel征阳性,左足不能背伸,呈内翻、下垂畸形,胫前肌肌力0级,伸趾肌及伸肌肌力0级,左腓骨肌肌力I级,左小腿外侧及足背外缘皮肤感觉减弱,双膝腱反射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不一致的原因。方法 对7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14条腓总神经及腓肠神经分别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以及两侧胫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等进行肌电图(EMG)测定。结果 患侧腓总神经MCV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同时患肢胫前肌EMG有不同程度的失神经电位,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完全一致。结论 腓总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表现与神经电图不一致原因复杂,但肌电图及神经电图检查仍是诊断腓总神经麻痹的一种主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30例电生理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穗晶  黄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6196-6196
目的:探讨臀部注射致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患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对30例因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患结合其临床表现,分析腓和胫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检测,同时检测胫前肌、腓肠肌和股二头肌针电极肌电图。结果:小儿多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单纯腓神经损害21例,单纯胫神经损害5例,腓神经、胫神经合并坐骨神经损害4例。结论:电生理检测对神经受损的定位、损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康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再生能力、质量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否再生、再生的质量以及再生神经的来源。方法:将20只实验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只。左侧后肢胫神经、腓总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腓总神经:A组腓总神经断端以远1.5cm处将胫神经、腓总神经相邻面的神经束、外膜切开,相对缝合束、外膜;B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12周腓总神经远端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行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12周两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再生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侧支来源于胫神经,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 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mg/(kg&;#183;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 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177;0.143,0.412&;#177;0.119;0.628&;#177;0,125,0.432&;#177;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177;0.101,0.513&;#177;0.116,P〈0.05)。 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损伤早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根据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应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进行修复。具体方法为神经探查、神经松解、神经外膜修补、神经外膜端端吻合、神经束膜端端吻合、神经移植、神经移位、神经植入等。结果共修复周围神经118例12条166处,获随访72例12条98处,运动功能恢复达M3以上31.82%,感觉功能恢复达S3以上67.74%,其中前臂内外侧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均达到S3,28处指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达s3以上占82.14%,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功能无一例恢复,桡神经及股神经的运动功能恢复最理想。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早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良好,但应注意修复时机及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以往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采用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及螺钉、骨栓及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术式,但存在固定不牢靠、对合不良等弊端。目的: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内固定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下胫腓钩板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特征。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者2001-10/2004-03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的患者23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11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5例。其中双踝骨折14例,三踝骨折9例。方法: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2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常规摄X射线片。1周即可进行距小腿关节功能锻炼,2个月左右即可部分负重行走。功能测评根据改良Mazur标准进行评价(分为优,良,可,差)。主要观察指标:①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平均随访11个月,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术后愈合时间及功能测评结果:骨折愈合的时间为12-18周;优16例,良5例,可2例。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患者下胫腓间隙无分离,内、外踝与距骨之间的距离对称,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应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治疗胫腓联合分离伴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并能恢复距小腿关节(踝关节)功能,其内固定稳定,生物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外伤性后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PCL+MCL)断裂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关节镜技术用同侧髂胫束转位修复外伤性PCL+MCL断裂5例。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效果优良。结论:用髂胫束修复PCL+MCL,有良好的韧带转化功能,且有取材方便、功能组织损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肌电刺激中运用设定的电参数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TERESA-神经肌体仪(低频脉冲治疗仪)对23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中应用设定好的刺激参数,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治疗前、后肌电图对比分析。结果:23例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损伤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后受损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神经纤维平均再生距离达21.3cm(2.03mm/d)。再生速度显著快于1-1.5cm/d的平均速度(P〈0.05)。其中21例(91.31%)感觉、运动功能达S3M3以上。肌电图检查发现经电刺激治疗后17例(73.91%)患者出现再生电位。结论:以设定的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改善受损的神经支配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杨绍安  靳安民  肖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3):62-64,i0003
目的:观察大鼠右侧腓总神经损伤局部植入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后的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①选取清洁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空白对照组,10只/组。②各组大鼠全麻状态下均切断右侧腓总神经,距神经入肌点约1cm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缝合神经外膜,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植入圆柱形复合物(含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5μg,纤维蛋白凝胶载体7.5mg);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缝合神经外膜,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单纯植入纤维蛋白凝胶载体7.5mg;空白对照组缝合神经外膜但不给药。③各组大鼠全麻下对称显露双侧胫前肌,行右侧(处理侧)与左侧(正常侧)对比.观察右侧胫前肌外观变化情况,并记录各组右侧胫前肌湿质量。6周后取材进行酶组织化学指标检测。 结果:实验选取SD大鼠3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胫前肌大体形态学观察结果: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两侧胫前肌对称且无明显肌萎缩,肌张力正常;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及空白对照组右侧胫前肌均明显萎缩,肌肉硬度增加,肌张力下降。②各组肌肉湿质量检测结果的比较:与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空白对照组比较,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肌肉湿质量明显增大(0.82,0.81,1.26,P〈0.001)。③各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结果: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强,接近于正常侧,染色均匀,运动终板结构规则;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及空白对照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弱,染色不均,运动终板结构松散、周边不规则。 结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载体可有效保护失神经支配肌运动终板,防止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腓神经轴突数目、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行嗅鞘细胞移植对端侧吻合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端端吻合组:行左腓总神经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嗅鞘细胞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室内注嗅鞘细胞悬液。术后30和60d进行各项指标检测。①再生腓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VikingⅡ型肌电图仪检测大鼠胫前肌的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②胫前肌湿重:胫前肌肌湿重恢复率=实验侧肌湿重/正常侧肌湿重×100%。③组织学检查:腓总神经轴突数目。④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纳入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再生腓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侧胫前肌M波,术后30d,端端吻合组出现M波,波幅>5mV,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75%出现M波,术后60d,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100%出现M波,其中嗅鞘细胞组的波幅大部分>5mV。随时间的延长各组手术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潜伏期缩短,30d,端端吻合组与正常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60d时嗅鞘细胞组与端端吻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端侧吻合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②大鼠胫前肌湿重恢复率:30d,嗅鞘细胞组明显优于端侧吻合组犤(56.57±1.89)%,(50.21±3.68)%,P<0.05犦,在60d时已与端端吻合组无显著性差异犤(91.34±1.76)%,(97.11±3.41)%,P>0.05犦。③大鼠腓总神经组织学检查:60d,嗅鞘细胞组神经轴突数目优于端侧吻合组犤(997.00±123.34),(710.00±102.01)个/mm2,P<0.05犦。④大鼠再生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60d嗅鞘细胞组再生纤维增厚,髓鞘内板层变致密,轴浆内富含神经微丝,微管排列规则,分布均匀,电镜下观察同端端吻合组类似。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轴突再生,改善端侧吻合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腓肠肌肌支神经转移术修复腓深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32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成空白组、对照组、神经直接吻合组(腓深神经直接吻合)和神经转移组(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转移至腓深神经),每组各8只。术后12周,肉眼观察神经吻合口生长情况,测量胫神经各肌支长度(L1)、入肌点处直径(D1)、各肌支起点至腓骨颈平面的距离(S),腓总神经膜内可分离的最大长度(L2)、腓深神经的直径(D2),比较手术前后大鼠患肢腓神经功能指数(P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神经传导速度(NCV)、胫前肌湿重、肌酸磷酸激酶(CK)酶活性。结果所有实验大鼠均L1S,不能直接与腓骨颈处的腓深神经无张力吻合。神经膜内分离腓总神经后,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均能与腓深神经无张力吻合。神经转移组PFI、CMAP波幅、NCV、胫前肌湿重、CK酶活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神经直接吻合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神经转移至腓深神经修复腓深神经在解剖上可行,但要实现无张力吻合需要将腓总神经向近端进行神经膜内无损伤分离。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神经转移术能有效恢复腓深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已有大量文献证实了神经功能指数评价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程度的可靠性,且经常被用来评价大鼠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程度。目的:本文拟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不同腓神经修复方式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室完成,所需的实验材料为20只SD鼠。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中作为支持神经的胫神经均先行去外膜的“开窗”术,第1组行腓神经与胫神经“开窗”端侧缝合,第2组行腓神经与胫神经“开窗”的侧侧缝合。分别在术后的3,6,11,16周通过足印分析法计算出这两组的腓神经功能指数(peroneal nerve functional index,PFI),用t检验比较两组功能指数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术后不同时间点两实验组PFI的差异。结果:术后6周:第1组PFI为-39.92&;#177;11.67,第2组PFI为-64.49&;#177;31.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15,P=0.033);术后16周:第1组PFI为-27.43&;#177;12.54,第2组PFI为-15.66&;#177;9.8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14,P=0.048)。结论:腓神经术后16周鼠类腓神经与胫神经侧侧缝合修复法功能恢复较端侧缝合法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