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汁中CEA浓度测定在大肠癌肝转移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外周血癌胚抗原(CEA)测定目前主要用于大肠癌术后随访.近年来有研究提示胆汁CEA检测对诊断大肠癌隐匿性肝转移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及胆汁中CEA的浓度,并分析胆汁CEA浓度变化情况与肝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胆汁中CEA浓度在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07年3月-2008年2月间收集原发性大肠癌患者27例(原发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14例(肝转移组),分别测量外周血及胆汁中CEA浓度;检测20例良性胆囊疾病患者胆汁CEA浓度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原发组和肝转移组胆汁CEA浓度分别为1.73、13.7和314.27 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肝转移组最高.肝转移组胆汁中CEA显著高于外周血(314.27 ng/ml比43.51 ng/ml).肝转移组中胆汁CEA浓度与肝转移灶数目及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结论:已确诊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胆汁中CEA浓度显著升高, 胆汁CEA浓度测定可能对隐匿性大肠癌肝转移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学科干预大肠癌肝转移的预后研究——附1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学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因素.结果 152例大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8.5个月,1年生存率为65.3%,3年生存率为21.7%,5年生存率为10.4%.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有否肝转移、肝转移的分期、介入治疗、放疗、物理治疗(PEI、HIFU、射频等)和化疗与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 介入治疗、物理治疗(PEI、HIFU、射频等)、放疗及肝转移分期是大肠癌肝转移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对于大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物理治疗和放疗多学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近l0年来,大肠癌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就大肠癌的分子发病机制、普查、常规诊断方法,外科治疗现状、大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等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影响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夏  曾毅  陈惠珠 《中国肿瘤》2005,14(10):685-686
[目的]分析大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随访36例大肠癌肝转移术后患者,以寿命表法求总生存率.采用Kan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6例患者1年生存率100%,3年生存率36.1%,5年生存率8.3%.多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组织学分型、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方式是影响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结论]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手段要争取根治性手术方式,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长期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不同部位大肠癌肝转移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景松 《肿瘤》2001,21(1):61-62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大肠癌肝转移分布情况,并为治疗方法及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肠系膜上、下动脉供血范围,以脾曲为界,将大肠分为左、右两半,分别观察各半大肠癌在肝左、右两叶转移分布情况。结果 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在汇入门静脉后,血液未充分混合,存在流线型分流,影响肝转移的分布。右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约占87.9%(58/66);左半大肠癌患者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发生肝转移者占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69.3%(203/293),与原发于其它部位的大肠癌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右半大肠癌肝转移主要转移至肝右叶,左半大肠癌肝转移则随机转移至肝左、右两叶。乙状结肠癌极易发生肝转移。除经肝动脉化疗外,经门静脉系统化疗可能更合理、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癌合并肝转移相当常见,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原发肿瘤诊断时即有肝转移,20%左右的患者原发肿瘤治疗后出现肝转移,20%~35%的患者肝脏为唯一转移部位[2]。如不给予治疗,发现肝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左右[1]。常用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射频、冷冻、微波、无水酒精注射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筛选大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高危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方法 分析168例患者5年随访资料,logistics回归明确术后肝转移的高危因素,ROC检验建立数学模型.结果 全组3年和5年肝转移发生率为25.0%和33.3%,高危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及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数学模型为logit(P)=-0.931+0.973×淋巴结转移+0.302×肿瘤浸润深度+0.637×组织学分级+0.042×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结论 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高危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及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可建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肝转移相关分子标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大肠癌肝转移概况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列癌症死亡谱第三位。尽管治疗措施不断改进 ,其整体治疗水平却仍然徘徊在 2 0世纪 70年代水平 ,术后 5年生存率仍在 5 0 %~ 5 5 %之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的局部复发和转移。肝脏是大肠癌最常见、最易发生的转移器官。1 990年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 ,当年患大肠癌死亡的人数为 6.1万 ,其中近 4万人死于肝转移。大约60 %的病人在第一次确诊大肠癌时就存在有转移灶。而在原发病灶手术切除后 5年内 ,还可以有5 0 %病人发生肝转移。大肠癌病例死亡后尸检时 ,肝转移可达 36%~ 81 %。如…  相似文献   

9.
进展期胃癌及大肠癌术后腹腔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腹腔化疗对进展期胃癌及大肠癌术后早期腹腔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1991年1月~1995年12月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96例进展期胃癌及大肠癌病人,按年限分成腹腔化疗组(180例,1993年1月~1995年12月)和静脉化疗组(116例,1991年1月~1992年12月).两组均采用FDM方案,药量及液体量均相同.结果腹腔化疗组与静脉化疗组相比,术后早期局部复发率(5/116),X2=6.43,P<0.01,肝转移率(2/116),X2=7.24,P<0.01.3年生存率(64.3%,42.0%),x2=12.64,P<0.01.3年以上无瘤存活例数分别为42例及16例,X2=5.36,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及大肠癌根治性术后腹腔化疗可显著降低早期局部复发及肝转移,近期疗效和3年生存率明显优于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53例大肠癌肝转移的CT表现,对边缘结节征,车轮征,牛眼征及钙化性肝转移等征象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作了讨论,还对单发转移瘤的特点亦作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意义陈小飞目前,大肠癌的根治手段仍是手术治疗,但手术后病人50%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中以肝转移最为常见[1]。我们对32例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病冽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全组32例,男27例,文5例,均为住院及...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组织EGFR和MMP-7表达与淋巴结和肝转移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GFR、MMP-7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大肠癌(其中淋巴结转移33例,肝转移30例)组织中EGFR、MMP-7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EGFR、MMP-7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GFR与MMP-7的高表达成正相关.结论:EGFR和MMP-7的过度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EGFR和MMP.7的联合检测对评估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门静脉置泵灌注化疗预防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自门静脉化疗泵注药(5-FU、MMC和EPI),对照组自周围静脉注药。结果:治疗组5年生存率55.00%(11/20),肝转移率12.50%(3/24);对照组5年生存率33.33%(6/18);肝转移率27.27%(6/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肠癌术后门静脉置泵灌注化疗预防肝转移效果好。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门静脉置泵灌注化疗预防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自门静脉化疗泵注药(5-FU、MMC和EPI),对照组自周围静脉注药。结果:治疗组5年生存率55·00%(11/20),肝转移率12·50%(3/24);对照组5年生存率33·33%(6/18);肝转移率27·27%(6/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肠癌术后门静脉置泵灌注化疗预防肝转移效果好。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门静脉回流的血液最先流至肝脏 ,故肝转移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血道转移方式 ,约1 0 %~ 2 5 %的大肠癌患者在接受原发灶的手术治疗时已经出现了肝转移 ,另有约 2 5 %的患者在术后随访中发现肝转移 [1,2 ]。大肠癌患者无论是确诊时就存在肝转移 ,还是术后出现肝转移 ,往往除了肝转移外体内无其他的转移灶。尸解发现死于大肠癌的患者中约 1 /3只有肝脏存在转移灶[1] 。如果认为大肠癌肝转移已是晚期表 现而放弃治疗 ,那么患者将在短期之内死亡 ,中位生存期约 5~ 1 0月。相反 ,如果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可以延长患者的…  相似文献   

16.
检测十二指肠胆汁癌胚抗原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胆汁癌胚抗原(CEA)水平对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意义。方法 A组30例,为非肿瘤患者,B组30例,为大肠癌患者;C组15例,为大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所有患者空腹抽取前壁静脉血,同时经鼻十二指肠引流管取十二指肠胆汁,用宝林曼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定CEA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6月~2000年6月收治的大肠癌患者766例,比较乙肝病毒感染的大肠癌和非乙肝病毒感染的大肠癌两组肝转移的发生率。[结果]乙肝病毒感染组同时、异时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9.2%和11.8%,非乙肝病毒感染组同时、异时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22.7%和26.6%,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的大肠癌同时或异时肝转移发生率均比非乙肝病毒感染相低,前者很少发生肝转移。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周志祥邵永孚余宏迢半数大肠癌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后可获长期治愈,约半数治疗失败的患者死于肝转移,24%大肠癌患者初诊时已有肝转移,大部分肝转移发生于原发肿瘤切除后3年之内。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获得长期生存治愈大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法,而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肝硬化患者发生肝转移癌的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1年1月10年间诊治的大肠癌856例,均有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中大肠癌并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74例,伴肝转移癌者2例;其余为不并肝硬化患者(非肝硬化组)782例,伴肝转移癌者168例。结果 肝硬化组肝转移癌发生率为2.7%(2/74);非肝硬化组肝转移癌发生率为21.5%(168/782,P<0.001)。结论 大肠癌不并肝硬化患者的肝转移癌发生率同大肠癌并肝硬化患者的肝转移癌发生率比较,前者肝转移癌发生率明显地高,后者很少发生肝转移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p53基因突变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 PCR- SSCP及 DNA测序方法检测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粘膜及肝转移灶组织 p53基因突变。用 RT- PCR方法检测 VEGF表达。结果  64例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粘膜、肝转移灶中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 65.6%、9.1 %、87.1 %。肝转移组与无肝转移组原发灶的 p53突变率分别为87.1 %、45.5% ,肝转移组原发灶中 p53突变率较高 (P<0 .0 5)。在癌原发灶、癌旁肠粘膜、肝转移灶中 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6.9%、7.8%、1 0 0 %。肝转移灶中 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它组织 (P<0 .0 5)。在肝转移组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 p53突变和 VEGF表达均为阳性的检出率也较高。结论  p53基因突变和 VEGF增强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