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500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作者报道500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病种选择,手术要点,术后处理,术后主要并发闰,以及术后6个月,1-12植片的总透明率,优良组,中间组及不良组植片透明率。对某些预后不良条件差的病例手术疗效以及术后主要并发症排斥反应的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道500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病种选择、手术要点、术后处理、术后主要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1~12年植片的总透明率,优良组、中间组及不良组植片透明率。对某些预后不良条件差的病例手术疗效以及术后主要并发症排斥反应的防治进行了讨论。提出适宜双眼角膜移植者采用同供体同时行双眼角膜移植术的优点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
方法 对31例PKP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做好支持性心理护理,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给予科学的健康教育。
结果 31例青光眼患者中22例经药物治疗后眼压正常;9例接受了手术治疗,6例术后眼压得到控制,3例眼压仍高。
结论 系统完善的护理措施、有效的心理疏导、科学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透明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探讨其临床变化规律 ,以提高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连续性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例 10 4例 10 7眼 ,在术后 1月、3月、6月、12月、18月、2 4月、36月角膜病专科门诊随访 ,除常规检查外 ,重点检查患者角膜的透明状态、植片内皮细胞以及并发症。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 1月 10 7眼中82眼透明 (76 .6 % ) ,术后 6月 90眼中 6 9眼透明 (76 .7% ) ,术后 12月 81眼中 5 1眼透明 (6 3% ) ,术后 2 4月 4 0眼中 2 6眼透明(6 5 % )。与此同时患者的视力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尤以角膜透明者视力增加明显 ;术后 1月角膜透明 82眼中有 6 7眼矫正视力 >0 .1(82 % ) ,术后 3月 6 3眼中有 5 9眼矫正视力 >0 .1(94 % ) ,术后 6月 6 9眼中有 6 6眼矫正视力 >0 .1(96 % )。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因角膜病盲患者的重要手段 ,排斥反应是影响角膜植片透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角膜移植术后植片透明 88眼 ,分别按有无术后排斥反应、术前疾病种类及病变程度分组观察。结果 :未发生明显排斥反应组术前植片与术后 1年对比变化明显 (P <0 .0 1) ;排斥反应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对比变化显著 (P <0 .0 1) ;不同疾病及病变程度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术后 1年内角膜内皮细胞的各项数据明显改变 ,而且与术后排斥反应及术前疾病种类、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63例(163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有31例(31眼)发生了继发性青光眼,并对其病因、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31例青光眼患者中22例经药物治疗后眼压正常;9例接受了手术治疗,6例术后眼压得到控制,3例眼压仍高。结论 继发性青光眼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青光眼的发生与术前植床情况、手术操作、术后治疗以及排斥反应等多因素有关。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是影响青光眼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10.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使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角膜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免疫排斥反应已成为该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总结了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我院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病例共17例17眼,分析其发生原因,探讨其发病高危因素与防治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对32例(34眼)青少年晚期圆锥角膜患者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裸眼、针孔以及矫正视力,观察术后屈光状态,并随访18~24个月,评估疗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针孔视力和矫正视力均高于同期所测裸眼视力,术后12个月以内针孔视力和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拆线以后,角膜曲率增加、等效球镜由远视向近视发展、角膜散光值明显减小,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青少年晚期圆锥角膜效果显著;针孔视力可用于术后早期视力评估和随访。 相似文献
12.
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植片衰竭和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PK)手术患者中,影响角膜植片存活和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224只眼PK手术的临床资料,以Kaplan Meir方法计算其预期10年植片存活率及10年植片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对各因素水平间采用log rank检验比较其差异,计算不同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R),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各因素对植片存活率的影响。结果:224只眼总预期10年存活率和预期10年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分别为81.4%和78.2%。与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黏、虹膜后黏连、手术时间长(≥90min)和受者年龄大(≥60岁)等。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和手术时间长。Cox回归模型显示只有角膜血管化(RR=2.46,P=0.04)、再次移植(RR=5.67,P<0.01)、无晶状体眼(RR=3.64,P<0.05)、人工晶状体眼(RR=6.83,P<0.01)、虹膜前黏连(RR=2.76,P=0.05)和虹膜后黏连(RR=3.12,P=0.05)为角膜植片10年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PK手术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或虹膜后黏连;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及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PEDF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滴眼液抑制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间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术后把72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10nM的PEDF眼液)和对照组(赋形剂滴眼液)。对术眼角膜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照相,定量分析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术后1w,2w,3w,1月,2月,3月,每个组随机处死6只动物,取其角膜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较对照组在术后1w,2w,3w,1月,2月显著减少(P〈0.01或P〈0.05)。结论:局部应用PEDF滴眼液可以抑制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观察环孢霉素A(cyclosporinA ,CsA)、地塞米松和CsA联合地塞米松对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keratoplasty ,PKP)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 :86例 (86眼 )PKP术后患者 ,随机分为 3组。①CsA组 ,2 9例 2 9眼 ,用 1%CsA溶液滴眼 ;②地塞米松组 :2 6例 2 6眼 ,用 0 .1%地塞米松溶液滴眼 ;③CsA联合地塞米松组 :31例 31眼 ,用 1%CsA和 0 .1%地塞米松溶液滴眼。 3组每日滴眼各 3~ 4次 ,均于术后 1月改为 2~ 3次 ,持续用药 3个月以上。对PKP术后发生植片免疫排斥反应者 ,予以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增加 1%CsA及 0 .1%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滴眼频次 ,直至病情缓解。所有患者随访 1~ 2年。结果 :术后发生角膜免疫排斥反应共 15眼(17.4 % ) ,其中CsA组 5眼 (17.2 % ) ,地塞米松组 7眼 (2 6 .9% ) ,CsA联合地塞米松组 3眼 (9.7% )。后组与前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15只发生排斥反应眼经治疗有 13眼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PKP术后应用 1%CsA联合 0 .1%地塞米松滴眼能更有效地减少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 ;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增加CsA及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滴眼频次 ,能有效控制PKP术后所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从而提高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促进植片存活的作用。方法 对40只SD大鼠(40眼)用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增生,选取其中的30只大鼠(30眼)并随机分为实验Ⅰ、Ⅱ组及对照组Ⅲ组,每组均接受同种异系(Wistar大鼠)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实验组于术后第1日起分别滴用50 μg/ml的IL-1ra滴眼液(Ⅰ组)和1%的CsA滴眼液(Ⅱ组),每日3次。受试动物术后均每日滴用典必殊滴眼液及托品卡胺滴眼液3次,连续14 d。术后比较各组大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对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进行评分,观察其效果。结果 两实验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2.00±1.50) d和(10.44±1.13) d,明显高于对照组(8.00±1.25) d,差异有显著性(P<0 01);两实验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 01)。结论 IL-1ra可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减轻免疫性炎性反应,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持续戴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 lasty,PKP)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来减轻术眼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01例(201只眼)PKP病例,其中术后戴软性亲水性角膜接触镜者159只眼,未戴镜者42只眼。定期观察患眼角膜知觉、角膜上皮愈合、新生血管形成、角膜内皮数量和形态。随访期6个月。结果术后4个月,戴镜组角膜知觉减退(P〈0.01),摘除镜片后1个月角膜知觉可恢复到同不戴镜组相似;戴镜组会更易形成表层植片新生血管,摘除镜片后1个月新生血管大部分消退;戴镜组角膜上皮完整性较未戴镜组好,上皮修复迅速,不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两组间无明显区别(均P〉0.05)。结论PKP术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减轻术后早期刺激症状、保护角膜,加快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