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2年我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求学时,因学习《内经》遇到一些难懂之处,要向秦伯未老师请教。当时他任中国医学院教授,每天上午还要在老西门万春堂中药店诊病,就诊病人很多;下午也有些人到他家中  相似文献   

2.
秦伯未老师谈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号谦斋。上海陈行镇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江南名医、著名中医教育家丁甘仁先生高足。治学勤谨,精思博采,学验俱富。1928年参与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1932年创立中医指导社,编写《中医指导丛书》,1938年主办中医疗养院。建国后,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中医政策,历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是我国二、  相似文献   

3.
<正> 已故著名中医秦伯未,对青年自学中医,一向关怀重视。他在上海时,有一次告诉我:曾有一位自学中医的青年问他:“学中医有速成的办法吗?熟读《汤头歌诀》能加快学习进程吗?他回答说:“学中医,一定要下一番工夫。要先学中医经典著作,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学习上,速成是没有的。我不反对读《汤头歌诀》,但反对过  相似文献   

4.
秦伯未     
秦伯未先生(1901—1970),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上海市浦东陈家行人,名之济,号谦斋,出身儒医世家。大父笛桥,伯父锡田,父锡祺,均通儒精医。  相似文献   

5.
秦伯未     
吴大真  秦淼  秦罡  王凤岐  王雷 《光明中医》2010,25(1):166-170,F0003
2009年春,上海的一些报纸纷纷报道在陈行镇发现一片保存相对完好的清代建筑群,秦伯未的故居就在其中。 据1983年出版的《上海县志》人物篇记载:秦伯未,名医,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又为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委员。他还是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常务委员,  相似文献   

6.
肝胃不和是一个症候群,它包括肝胃两经同时出现的症状,但有些肝胃两经同时出现的症候不一定都称为肝胃不和。为了了解中医所谓肝胃不和的含义、病机和治法,得先从肝谈起。中医的肝病主要有肝热、肝阳、肝风、肝火、肝气、肝郁等。对于这些病变产生和演变的机转,可以从肝的血和气两个纲领来认识。  相似文献   

7.
试谈湿温病     
一、从湿温病来认识肠伤寒湿温或名湿热,是夏季秋初的一种急性热病,吴鞠通“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本病的特点是发病比其它热病较缓慢,热型稽留,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变化多端。盖温为阳邪,伤津耗液,传变最速;湿属阴邪,氤氲粘腻,抑遏阳气,常缠绵难已,故临床上以身热不扬或壮热稽留或日晡热盛,初起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身重体病,神态呆滞,面色淡黄或油垢,脉象濡绥或濡数等为主症,它的致病原因,前人多谓“先伤于湿,因而中暑,湿  相似文献   

8.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本文从"在卫汗之可也"出发,结合秦伯未老先生对温病卫分证诊治的相关论述,分别对"在卫""汗之""可也"进行梳理及探析,旨在阐明秦伯未在温病卫分证中汗法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温病学相关病证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温病的治法,主要有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固脱等。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应用这些治疗原则达到驱除病邪、调整气机、辅助正气,使病人恢复健康呢?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病因审病因,即是在治疗之前弄清引起温病发生的病邪性质,针对病邪性质,确立治疗原则,以驱邪外出。温病的致病主因是温邪,按其性质又可分为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戾气、温毒等。这些致病因素,既体现温病的特点,又各具特色。首先,有一定的季节性。风热病邪多发生在春季及应寒反暖的冬季(初冬),其致病初起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势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治疗温病尤当慎重。本文仅就其治疗禁忌,作一简要介绍。1 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1.1 忌辛温发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性质的邪气所致的温病。温(热)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其与伤寒外感寒邪截然不同。其初起邪在卫分,多表现为无汗或少汗,这是由于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所致,治当辛凉透表。吴鞠通所云“辛凉清解之法,用意非在发汗,而在清透热邪,邪祛则营卫通,通则汗出而病愈”,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亦即此意。若无汗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是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热性病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正确地掌握其证治总的纲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根据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所著《外感温热篇》中有关条文加以归纳、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温病证治总的纲领。根据温病的不同性质,分为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两大类。  相似文献   

12.
刘仕昌教授谈温病名家史志云主题词温病学说,中医学术,刘仕昌刘仕昌教授在诸多温病学家中,特别推崇叶天士、吴鞠通,认为:“温病的辨证纲要,主要是根据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学说”,而温病的治法,“是根据发病整个过程各种不同的症候转化而制定出...  相似文献   

13.
<正> 连翘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主寒热,鼠  相似文献   

14.
贵刊1984年第8期百家园栏“温病发斑是邪气外达吗”一文提出:温病发斑非邪气外达之候。笔者认为这一见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1964年夏至1965年春,我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期间,有机会跟随秦老学习。他老人家除了定期门诊、查房、出诊、会诊外,还经常抽空为进修、实习医师作学术讲演。当时秦老已年逾花甲,但他为发展中医事业的坚强意志和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学热忱,使我深受感动。韶光易逝,十七年时间过去了,如今重读当时在京随师学习笔记,字里行间,洋溢着老师精湛的中医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现特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6.
先师秦伯未(1901—1970),原卫生部中医顾问,为近代名医,学验俱丰,临床诊病,一丝不苟。医案言简意赅,体裁灵活别致,治疗法则,从不离经泥古,用药轻灵而每获良效。今将早年跟随秦师之侍诊笔记,选录四则,加注按语,供诸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黄浦区中医院主任医师卞嵩京先生不久前向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无偿捐赠了当代名医秦伯未先生手书的一副对联(见封三):落款为二方篆体阳文印章:“秦之济”、“谦斋”。之济为先生之名,谦斋乃先生字,此联无论从文字书法或意境内涵上都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黄浦区中医院主任医师卞嵩京先生不久前向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无偿捐赠了当代名医秦伯未先生手书的一副对联(见封三)。落款为二方篆体阳文印章:“秦之济”、“谦斋”。之济为先生之名,谦斋乃先生率。此联无论从文字书法或意境内涵上都颇耐人寻味。全联上下16字,笔墨浑厚浓重,运笔沉着稳健。秦氏书法素以魏碑著称,而该联字体结构疏密有致,汉隶神韵跃然纸上。身为医者,能有如此深厚的书法功力,充分体现了秦氏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传统的中国医学与中国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种风貌。上联“大道存…  相似文献   

19.
冬季主封蛰,民间相沿有“冬天进补”的习惯。故每逢冬令,中医按辨证论治,适当地为体弱慢性病人开膏方,已成为诊务上一种季节性的工作。有些著名中医,在运用膏方上卓有成效,在病人中曾有较高的声望,秦伯未老中医即是其中之一。最近,在整理秦老生前的著作中,发现其亲笔抄写的膏方六十六张。这是他在上海诊病开膏方时留存的底本。这不仅是近代中医史上珍贵文献,也是研究处方学的重要资料。兹录膏方一则,以示一斑。病人章姓,女。心营肝血并亏,则为头痛心悸。脾湿胃热交蒸,则为足胫流火。中气虚而聚饮生痰,则为咳嗽。卫阳弱而表疏形薄,则为恶寒。论本则三  相似文献   

20.
1970年元月27日晚8时,在北京东直门医院内科病房,一位头发苍白、骨瘦如柴、面色憔悴、生命垂危的老人,低微雨深沉地说:“人总是要死的,死也不怕,但未能把我对中医学习的得失经验全部留给后人,这是我终生的遗憾,希望……。”老人的话音渐渐地消失,两目圆睁,心脏停止了跳动,含恨而与世长辞了。他,就是一代名医秦伯未,祖国医学界近代的一颗明星。秦老生前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员、药典编辑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