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0年~2006年本院的药物性肝病病例17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生素类占首位(35.95%),其中抗结核药15.73%;其次为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17.42%);随后依次为中药(15.17%)、解热镇痛抗炎药(12.92%)、降糖药(8.43%)、抗甲状腺药(17.30%)、用药不详者占2.8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57.30%),胆汁淤积型(14.61%),混合型(28.09%)。经停药及治疗后,预后较好者81.46%,预后较差者18.54%,病死率5.05%。结论 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高,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和诊断。  相似文献   

2.
吴彬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3):67-6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45.23%,抗肿瘤药13.33%,抗生素11.90%,中药9.52%,解热镇痛药4.76%,,抗精神病药4.76%,抗真菌药4.76%,抗风湿药2.38%,治甲状腺药2.38%;发热8例,乏力33例,消化道症状24例,尿黄21例,关节痛5例,肝区不适1例,皮疹1例。皮肤巩膜黄染21例,皮疹1例,肝脏肿大2例,腹水3例;经停药并给予保肝解毒治疗78.57%的病例预后较好。结论: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占45.23%,为雷米封、利福平,抗肿瘤药13.33%,这一结果说明,抗结核病、抗肿瘤药对肝损害严重。所有病例均立即停用有关可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治疗药物性肝病无关的药物;予以卧床休息,及降酶、退黄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10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1994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106例该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引起该病的药物种类涉及14类50余种,几乎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临床上以急性药物性肝病多见,治疗要点是立即停药,给予保肝治疗.结论:药物性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与药物种类不断增加有一定关系;许多中药可引起该病,尤其长期用药时.临床医师在用药过程中,尤其是新药及中药,一定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病是药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内,因其毒性作用或机体的过敏反应造成肝脏不同程度损伤。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及广泛应用临床,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和病理变化多端,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易被误诊。为探讨有关DILD的致病药物,临床表现特点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近年在我院住院的DILD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强临床医师对药物肝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病是较常见的肝脏疾病,是由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健康人,也可以发生在原来就有严重肝病的病人。我院1996年9月~2003年10月共收治药物性肝病患者93例,现将其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以利临床医生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避免延误诊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病人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生素、抗肿瘤药物为主。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与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差异,但合并有慢性肝炎的病人其病情较重。结论①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抗肿瘤药多见,但中草药也不容忽视。②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为黄疸与转氨酶升高,与普通病毒性肝炎无明显特异性。经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可引起重症肝炎而死亡。③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董火林 《海南医学》2006,17(7):92-93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58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病的药物依次是:抗结核药、中成药、抗生素类、解热镇痛消炎药物;58例中无临床症状者19例(32.8%);潜伏期在3个月内者54例(93.1%),1月内治愈者53例(91.4%).结论致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应加强对药物性肝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改善药物性肝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对11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等检测指标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病以中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致病药物以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疾病的中药、抗结核药等为多见;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结论: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临床应避免滥用及长期大量用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药物性肝病发病有增多趋势,临床表现趋向多样、复杂化,并发症多,极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传染科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药物性肝病37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DLED)的临床分型、病因、治疗及分析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药物性肝病诊断及分类国际共识标准,对46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DLED中肝细胞型28例(60.8%),胆汁淤积型7例(15.2%),混合型11例(23.9%)。99%患者预后较好,主要肝功能指标于30 d内恢复至正常上限2倍以内。结论 DLED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检测指标,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提高药物性肝病患者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内收治的108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判断.结果 本组病例中,中药致肝损害66例(51.8%),西药致肝损害42例(48.2%);年龄与药物性肝病的关系呈正相关(r=0.986,y=36);其临床表现以肝功能及胆汁淤滞为主.结论 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别是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13.
韦国典 《医学文选》2003,22(4):503-504
笔者近几年收治服用抗痨药利福平、异烟阱、吡嗪酰胺所致的药物性肝炎 1 8例 ,现对其发病诱因和诊治方面进行探讨 ,希望对结核病的管理治疗工作有所裨益。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1 8例 ,男 1 4例 ,女 4例。男女之比为 3.5∶ 1。年龄最大 69岁 ,最小 2 8岁。平均 5 1 .3岁。所有患者均为肺结核病 ,其中浸润型结核 1 3例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2例 ,左上或右上肺陈旧性肺结核 3例。初治患者 1 5例 ,复治者 3例。所有患者均在服用利福平、异烟阱、吡嗪酰胺 3联抗痨治疗期间出现肝炎症状 ,从服药到出现肝炎症状时间最早是 1 4…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病是药物经过不同途径进入体内,因其毒性作用或机体的过敏反应而造成肝脏不同程度的损害。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甩,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又可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造成肝脏损害。目前,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该院自1998年1月~2004年8月共收治7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现将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 对15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多因子进行回顾性综合性分析.结果 多药物可致肝损害,西药较中药多,居前几位的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化疗药和抗菌素等.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和老年易致病,最常见肝细胞损害型.结论 药物性肝病是多因子损害,应该以预防为主,切忌乱用药,早期诊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对15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多因子进行回顾性综合性分析。结果多药物可致肝损害,西药较中药多,居前几位的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化疗药和抗菌素等。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和老年易致病,最常见肝细胞损害型。结论药物性肝病是多因子损害,应该以预防为主,切忌乱用药,早期诊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病(DILD)是药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体内,因其毒性作用或机体的过敏反应而造成肝脏不同程度损伤。近年来,DILD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为探讨有关DILD的致病药物、临床表现特点及其有效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48例药物性肝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有9类,最常见的是中药类(31.3%),其次是抗结核类(25%)、抗生素类(12.5%)、解热镇痛类(8.3%)以及抗肿瘤类药物(6.3%)等,绝大多数药物性肝病出现于服药后2~12周。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其次为胆汁淤滞型及混合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王和平  张惠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653-2654
随着临床用药种类日益增加, 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资料显示,药物性肝病约占所有药物损害病例的10%~15%[1],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由于其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多样化,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本文对我院住院的4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警惕和认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2007年35例药物性肝病的住院病例,记录基础疾病及临床特点、肝功能、治疗、预后等,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药物性肝病患病平均年龄48.2岁,多在用药后2~4周出现临床症状,用药前HBsAg阳性、有饮酒史者较HBsAg阴性、无饮酒史者更易出现肝损害;中药引起者值得关注,本组35例中7例为中药引起,占20.0%。结论:药物性肝病病因多样,药物种类繁多,易误诊漏诊,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停用相关药物后大部分患者愈后良好,少数可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