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A组)136例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150例,分别观察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并发症中,误穿动脉、皮下气肿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4,0.000).因并发症导致弃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PICC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以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上肢静脉置管和颈外静脉置管方法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保留时间。方法: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分别从上肢静脉(A组:108例)和颈外静脉(B组:72例)穿刺置管,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导管进行维护。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为98.1%,B组置管成功率97.2%,两组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3例脱出,低热1例,拔管后体温正常,B组5例导管脱落,两组总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导管保留时间大于3个月病例的百分比分别为62.96%和19.44%。结论:上肢静脉置管,使用时间较长,并发症高;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容易脱落。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条创伤小的治疗途径。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否则导管会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  相似文献   

4.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刘景利  邢巨影 《吉林医学》2009,30(10):925-92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14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2例PICC置管为A组,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留置时间;A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B组静脉炎发生率;A组疼痛率小于B组疼痛率;A组并发症率小于B组并发症率。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彩超引导下穿刺锁骨下静脉的可行性及成功率,并与锁骨下传统盲插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进行比较。方法50例拟行胃癌、直肠癌等较大手术患者,按穿刺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在彩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B组:锁骨下盲插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①A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0.05);(参两种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比较,A组并发症显著少于B组(P〈0.01)。结论在彩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赵超尘 《广东医学》2016,(Z2):45-47
目的:对比分析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入路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中的利弊。方法409例行输液港植入术的患者,223例采用颈内静脉入路( A组),186例采用锁骨下静脉入路( B组)。观察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围手术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09例患者全部穿刺置管成功,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96%(214/223)与87.10%(16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10.75, P<0.01)。 A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90%(2/223),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8%(10/223);B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5/186),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68%(18/186),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29, P<0.05)。结论静脉输液港应首选颈内静脉入路。  相似文献   

7.
王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3-2315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观察,寻求更适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观察比较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60例患者和6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1±18)d,锁骨下组留置时间平均(28±6)d,锁骨下穿刺组留置时间明显少于PICC组(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需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应用盲探技术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 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率为96.67%,而B组成功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4例需更换穿刺部位。而B组中有22例,A组并发症误穿动脉、气胸、血肿明显小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行之有效,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9例接受PICC置管,B组51例接受股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为93.22%,B组穿刺成功率为78.4%,A组明显高于B组(χ2=5.08,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局部渗血(59.3%vs 80.4%),χ2=5.6867;导管脱落(1.7%vs 15.7%),χ2=7.1281;局部感染(1.7%vs 11.8%),χ2=4.6550;误入动脉(0 vs 9.8%),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老年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中,PICC置管可以安全有效地替代股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贵要静脉与颈外静脉行PICC(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为PICC的合理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A组(经贵要静脉行PICC)58例和B组(经颈外静脉行PICC)36例从输液滴速、置管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输液高度60cm时,B组滴速明显快于A组(P〈0.01);输液高度120cm时,两组滴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比较,其中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两方面,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适度和不影响美观两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A组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两种置管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各有优缺点。对需要长期化疗、输液的患者,宜首选贵要静脉行PICC;当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或抢救危重患者需要快速输液时宜选择颈外静脉行PICC。  相似文献   

11.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新生儿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体表测量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2例需PICC置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以预穿刺点→胸骨上切迹→第三肋间隙的长度为导管置入长度,B组以预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的长度为导管置入长度,比较两组导管末端的上腔静脉到位情况。结果 A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72.22%,B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30.56%,两组导管末端的上腔静脉到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P〈0.01)。结论从预穿刺点量至右侧胸锁关节的体表测量方法可以显著提高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PICC在老年患者应用中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总结80例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80例患者中留置PICC管时间为16d-128d,平均38.8d,因并发症而需拔管的占22.3%,主要并发症依次为:局部渗血、送管困难或导管异位、导管阻塞、静脉炎、导管脱出和感染等。结论老年患者PICC管局部渗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堵管率较低,针对局部渗血、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特点采取穿剌部位首选健侧肢体的贵要静脉,加上局部止血、防止血液反流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李燕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12):116-1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采用常规穿刺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术过程中出血量、导管留置时间、贵要静脉及其他静脉使用情况、肘上下适用情况、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肘上下穿刺置管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96例和100例,对照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11例和66例,观察组适用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贵要静脉利用情况分别为89例和6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95±18),(136±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93.0%,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2,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置管总成功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入PICC术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并发症,增加导管置管时间,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不同阶段上肢静脉血栓 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阶段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对PICC置管化疗的3 142例肿瘤患者 进行跟踪调研、比较分析。置管后1~30 d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PICC-related UEVT)的患者为近期 血栓组(86 例),置管后31~210 d 出现PICC-related UEVT 的患者为晚期血栓组(68 例)。结果 154例发生 PICC-related UEVT,总发生率为4.90%。近期血栓组无症状血栓发生率较高(P <0.05),远期血栓组有症状血栓 发生率较高(P <0.05)。两组患者在有无临床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血栓静脉、 血栓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导管相关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在PICC置管史、穿刺部位、穿刺静脉、导管/静脉直径比、置管长度、穿刺次数、送管次数 及导管尖端位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近期血栓组多数患者发生PICC-related UEVT距离末 次化疗时间短,远期血栓组多数患者发生PICC-related UEVT距离末次化疗时间长。两组患者在手术、促血小板 药物使用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放疗、全肠外营养、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化疗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抗凝、溶栓治疗后,近期血栓组静脉血栓分级情况优于远 期血栓组(P <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PICC-related UEVT发生率随着置管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先高后低再 缓慢升高的变化趋势;置管后不同阶段发生的血栓特征及相关因素有差异,应针对差异性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降低PICC-related UE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置管,探讨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患者采用在彩超引导下经上肢深静脉或浅静脉穿刺,另外50例患者采用传统盲穿法经上肢浅静脉穿刺.结果 彩超引导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8%,二次性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完成时间(22.5±3.4)m...  相似文献   

17.
刘正蓉  刘学惠  罗燕 《四川医学》2010,31(5):691-693
目的不同深静脉置管方法在肿瘤科的应用比较,以便更好的将深静脉置管等应用于临床,减轻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方法我科2007年8月-2008年8月所完成的92例患者(其中颈外静脉25例、锁骨下静脉22例、股静脉24例、PICC 21例),对4种方法各自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颈外静脉组为76%,锁骨下静脉组为77.3%(介入下),股静脉组为70.8%,PICC组为76.2%;4组深静脉置管的平均操作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CC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高于其它3组(P〈0.05)。结论颈外静脉因其易操作、成本低、易观察、价格适中,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值得在肿瘤科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中心静脉导管(PICC)胸腔置管患者自护能力、自我效能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晚期肿瘤伴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100例,2012年5月前纳入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5月及以后纳入的5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效能为目的的健康教育方案.结果 出院前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ESCA表的自护技能、责任感、自我概念、疾病健康知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自我效能量表不适症状管理、自我护理任务管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依从性问卷调查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导管最大流速变化值、月均非计划性导管维护次数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认知行为干预、互动自我护理指导为主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PICC置管期间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效能,降低导管阻塞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