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器官捐献,是指公民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按其生前意愿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器官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或生前未表示是否有捐献意愿的公民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不知这话您看明白了没有?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有捐献器官意愿,去世后亲属也没有异议的,就按照生前意愿捐献;生前没说捐不捐,但是没有明确表示不捐献的,他的直系亲属就可以决定捐献的事。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信阳市民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3月~5月在信阳市随机抽取6个生活小区,随机抽取95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和器官捐献意愿及认知、态度相关内容。调查结果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捐献意愿率为35.4%。男性的捐献意愿高于女性(χ2=8.88, P<0.05)。不同年龄段的捐献意愿有统计学意义(χ2=32.01,P<0.05),20~29岁年龄段的捐献意愿最高(45.5%)。不同月收入者捐献意愿无统计学意义(χ2=0.81,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捐献意愿有统计学意义(χ2=87.27,P<0.05),大专以上的捐献意愿最高(52.6%)。对器官捐献比较了解者捐献意愿较高(χ2=26.89,P<0.05)。身边有捐献者的捐献意愿较高(χ2=6.22,P<0.05)。对遗体器官捐献赞同的捐献意愿较高(χ2=126.94,P<0.05)。认同器官捐献价值的捐献意愿较高(χ2=106.17,P<0.05)。对死亡不同态度者捐献意愿不同(χ2=69.24,P<0.05),接受死亡者捐献意愿高(51.6%)。影响器官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程度、身边是否有捐献者、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态度、器官捐献价值、死亡态度。结论要提高市民的遗体器官捐献的意愿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市民文化程度、对市民进行器官捐献常识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器官捐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薛原 《大众健康》2009,(2):15-17
150万与100,两个差距如此悬殊的数字背后,是因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150多万患者求生的挣扎,是100位死亡后捐献器官的中国公民生命的延续,更是陈忠华为宣传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和脑死亡判定标准奔走的全部意义。 陈忠华,教育部.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亲属活体器官捐献移植手术最早的推动者,也是如今公民死亡后器官捐献领域里最积极的践行者。陈忠华教授向本刊记者讲述了器官捐献与移植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我院潜在器官捐献和实际器官捐献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推动器官捐献策略。方法 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我院住院死亡患者病历,筛选死亡患者中的潜在器官捐献者和实际器官捐献者,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264名潜在器官捐献者中,实际器官捐献患者15例。器官捐献者中13例(86.7%)为脑死亡患者,2例(13.3%)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患者。结论 我院潜在捐献者与实际捐献者比例较低,应加强医务人员器官捐献伦理和政策方面的培训,加强对患者器官移植意义的宣传,解决器官捐献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嘉雯  张曼婕  韦林山  黄海 《现代医院》2016,(4):570-573,576
2015年1月1日起,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的唯一供体来源,器官移植供需比例失调情况加剧。目前物质和精神激励有一定成效,但捐献率仍低下,心理激励或是劝募工作的可行办法之一。笔者从心理激励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我国公民器官捐献激励机制的现状,针对器官捐献的心理过程提出心理激励路径,以推动公民积极参与我国器官捐献事业。  相似文献   

6.
<正>直到今天,活体器官捐献仍然是临床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我国关于活体器官捐献是这样规定的:"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这段话您看懂了吧?核心是圈定了什么人才能成为活体器官移植的捐献者。一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二是有  相似文献   

7.
2021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对以温州医科大学健康与生命伦理研究中心李恩昌教授为主要建议人的《关于推广器官捐献工作“温州首创理念做法”进一步做好全国器官捐献工作的建议》作出批示,指出该建议结合温州市实践,对新时代红会助推我国器官捐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公民器官器官捐献率低,一直是制约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满足率仅为1/30。据测算,在我国每年去世的900万人中,约有近百万潜在器官捐献者,但却只有几千人捐献成功,捐献成功率极低。针对这一问题,温州医科大学健康与生命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恩昌教授有关器官捐献伦理的团队,开展了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潜在器官捐献者的发现率,以便在较短时间内与潜在捐献者及家属进行接触和沟通,从而进一步提高器官移植捐献率.方法 根据特定的筛选机制,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患者信息数据进行筛选,自动粗筛出符合条件的潜在捐献者.结果 实现了器官移植潜在捐献者的自动筛选功能.结论 通过信息手段进行筛选,器官捐献协调员获得信息的方式由被动变...  相似文献   

9.
遗体捐献可分为部分器官捐献和整体捐献两个方面。捐献器官的如角膜、眼球、脏器、皮肤、骨髓、毛发等;捐献整体指的是无条件地将遗体捐献给医疗科研单位,供病理解剖或制作标本。遗体捐献从殡葬改革的角度讲,应该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捐献遗体的多少和尸解率(尸体解剖例数和死亡人数之比)的高低,往往是一个国家公民文明程度和国家卫生状况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文明程度高的国家,一般都有法律规定,在医院去世的一律要做尸体解剖。前苏联的尸解率每年均在90%以上,美国每年尸体解剖也在35万例左右,就连香港也有“死者未经尸解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苏州市高校师生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及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以问卷调查形式,对苏州市部分高校师生进行器官(或遗体)捐献的认知度现状调查.结果 所调查的475名对象中器官捐献愿意率为52.2%,其中汉族高于其他少数民族(P=0.033);大学师生对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其中医学相关专业师生略高于非医学类专业;高校师生获取相关知识主要途径中,广播电视59.4%、网络57.1%、学校教育22.7%、医护人员宣传8.6%;60.4%的调查对象认为捐献器官可以赐予他人生存条件,延续自己生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束缚、不了解捐献程序和法规、担心医学不合理应用等是目前导致师生不愿意捐献的主要原因.结论 苏州市高校师生总体愿意捐献率较高,但相关捐献知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后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可以聘请工作在器官捐献一线的医疗护理人员深入校园对师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