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眩晕症患者的辨证分型护理措施。方法对108例眩晕患者按照辨证分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根据辨证分型方法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其护理效果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病程。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对各种年龄的眩晕患者进行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眩晕的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我们选取大连市中医医院近5年1816例眩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眩晕最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风痰阻络、痰浊中阻(上蒙)、气血(阴)亏虚、肾精不足、瘀血为患。其病机多为气、血、阴虚及血瘀。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中医临床角度分析眩晕的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我们选取大连市中医医院近5年1816例眩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眩晕最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风痰阻络、痰浊中阻(上蒙)、气血(阴)亏虚、肾精不足、瘀血为患.其病机多为气、血、阴虚及血瘀.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肾. 相似文献
4.
5.
6.
眩晕证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现代医学影像检测方法与眩晕证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对165例眩晕证患者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及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肝阳上逆组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较快,呈血管狭窄性改变;气血亏虚组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缓慢,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7.
眩晕是以头晕和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通常包括西医学的耳源性眩晕、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头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疾患均属中医眩晕。我科针对新疆特殊的地域环境少数民族居多、饮食结构单 相似文献
8.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神经官能症及某些脑、眼、颈椎疾患等以眩晕为主症者,皆属于此范畴。我科近年来对眩晕患者进行辨证施护以配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病因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眩晕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的相关性.方法:对424例不同证型的眩晕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经颅多普勒结果进行观察对照,总结分析眩晕病不同中医证型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不同病因所致眩晕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各有侧重,眩晕病各证型之间经颅多普勒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眩晕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眩晕患者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结果 96例患者痊愈60例(62.5%),有效33例(34.4%),无效3例(3.1%)。结论在眩晕的治疗过程中,进行整体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眩晕病的辨证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眩晕一病,病因多端,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常分为6个类型: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痰湿中阻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交阻证,分别施以不同的方剂。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掌握其辨证立法、选方用药的规律,有效组织,合理用药,灵活配伍,充分利用某些药物配伍后所产生的协同增效作用,使药到病除。用药配伍规律大致有:平肝潜阳,清脑熄风;健脾祛痰,利湿和胃;补气益肾,养血安神;滋阴补肾,填精补脑;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辨证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症52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症52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甘油三酯及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及血压均下降(P<0.05或P<0.01),差异有显著性;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P<0.01),差异亦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中医辨证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经验。临床分为湿热熏蒸证、阴虚血瘀证,治疗上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辨证治疗眩晕病临床心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融汇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结合个人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中医治疗眩晕病应遵循的原则:用灵活的思维详加辨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协调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恰当运用补肾调肝理脾之法;遣方用药当善守达变。详细地论述了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以虚实为纲,分为8个证型,并列出了相应的施治方药。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不同症状采用自拟尿频方或尿清方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40例,3个月后观察尿频尿急、排尿不净和小腹坠胀难忍三个主要症状的变化。结果:平均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5.7%。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因较多,病情变化迅速,证型繁杂,不同的文献中证候分类差异较大。证候分类的繁杂给临床工作者治疗中风病带来极大不便。本文对以证候要素(内风、内火、痰湿、瘀血、气虚、阴虚)为切入点论治中风病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举例论证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