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左腋下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组对 13例小儿 PDA应用左腋下微小直切口结扎术 ,切口以第 4肋间上下延长共约 5 cm进胸后常规行 PDA结扎术。结果 :全组术野显露良好 ,术中经过顺利 ,术后并发症少 ,无死亡。结论 :左腋下微小切直切口手术径路隐蔽美观 ,效果满意 ,特别适合小儿 PDA结扎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附5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57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54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在双重结扎的基础上贯穿缝扎。其中1例术中导管破裂缝合止血。切断缝合术1例,术中出血死亡。合并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各1例,在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下切开主肺动脉缝合导管内口。全组死亡率1.75%。无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发生高血压脑病1例,随访无再通。  相似文献   

4.
<正> 1974年4月~1992年5月,共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00例,均治愈。着重介绍了动脉导管未闭常用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指出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一经明确诊断应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导管直径小于1.0 cm 者宜采用结扎法;  相似文献   

5.
1982年8月至1987年底,我科共做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0例。由于我们注意了探查导管入路和游离导管的问题,所以10例手术均成功。本文着重介绍探查导管入路和游离导管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10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1.2~4.4mm,均值为3.06mm。由股静脉途径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或由股动脉途径置入弹簧圈;术后10min行降主动脉左侧位造影观察有无分流。术后1d、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与再通。结果:10例均一次封堵成功,24h复查心脏彩超提示9例封堵完全,1例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分流消失。认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是适用于小儿、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7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提出两者并存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9.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60例报告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外科(511400)陈锡根,林肖松,杨炳光动脉导管未闭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多并发其他畸形。我院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及正确处理并发症获得满意效果,手术闭合动脉导管60例无一例死亡。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0.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蘑菇伞封堵器(patentductusarteriosusoccluder,PDAO)介入封堵特殊类型的PDA30例。结果:30例中巨大PDA5例[最窄径平均12.4±1.7mm(10.1~16.3mm)],细小PDA15例(最窄径平均2.10±0.42mm),外科手术后再通的PDA6例(最窄径平均3.20±0.34mm),伴重度肺动脉压增高的PDA3例[(平均肺动脉压88±7mmHg(75~97mmHg)],合并严重脊柱侧弯畸形1例。对5种不同类型的PDA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均成功封堵。结论:对于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选择恰当的方法可成功封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X线的临床表现,提高动脉导管未闭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26例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未闭病人进行X线拍摄;分析比对X线表现、超声检查和手术所见的共性与差异。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所拍摄的片子,准确诊断16例。结论X线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介绍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is=PDA)113例,就有关手术并发症:术中大出血、喉返神经损伤、误扎及控制性降压和术后急性左心衰等的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自1938年Gross首创用结扎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以来,其手术方法颇多,有结扎、切断缝合、动脉导管缝合器闭合术及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缝合术。我院自1975年至1989年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8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方式选择(附16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外科多种方式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65例,探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左后外侧切口胸腔内未闭动脉导管(PDA)结扎、缝扎术82例,切断缝合术35例;左后外侧切口胸膜外PDA结扎、缝扎术13例;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PDA缝闭术23例;左侧腋下直切口PDA结扎术10例,切断缝合术2例。结果165例无手术死亡,仅1例结扎术后导管再通。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动脉导管的粗细长短及并发症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3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手术治疗,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左后外侧开胸,单纯结扎77例,加垫结扎8例,单纯胸膜外结扎12例,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动脉导管33例。结果:本组无死亡。动脉导管结扎后再通3例,1例再手术,另2例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水平有微量的左向右分流,无需再手术,喉返神经损伤1例。结论:我们认为有心脏复合畸形,严重肺动脉高压需在体外循环下手术,鹕膜外处理导管最适用于小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关注。左听诊三角微创切口具有组织损伤小,术野显露良好,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笔者自1998年8月至2003年4月应用该术式结扎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5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1979年Rashkind等[1]应用伞形堵闭器成功堵闭动脉导管未闻(PDA)以来,随着其操作器械的进一步完善成熟,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外医疗单位常规治疗PDA的方法[2]。我所从1994年5月至今在国内首先应用Rashkind双面伞器堵闭PDA34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共3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3.2~11岁,平均5.8±2.2岁。体重10.8—24.5kg平均16.8±3.2kg。PDA漏斗型30例,管型4例。PDA最窄处内经2~5.5mm。平均3.49±0.86mm。单纯PDA33例.PDA合并房间隔缺及轻度左、右肺动脉分支狭窄1例。1.2方法:采用美国…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手术是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然而术中分离出血、切线伤导致的出血、术后残余分流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却时有发生。本文总结两个医院10多年来对512例该病患者手术中施行加垫结扎术,体会到加垫后的物理作用:压强(P)=压力(F)/面积(S)。笔者对此方法加以改进,使加垫结扎更为安全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36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主要合并畸形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氏三联症、四联症、肺静脉异位引流、主动脉缩窄,2例系导管结扎手术后再通者,2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征,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术后主要并发症:高血压反应10例,低温反跳性高热14例。痊愈33例,死亡3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05~2007-04PDA患者15例,操作在X线透视、经胸超声和(或)造影监测下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PDA。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15例PDA患者术后即刻造影2例有少量分流,30min后重复造影未见残余分流,1例PDA合并主动脉缩窄,完成1年随访无临床主动脉狭窄征象。结论经过严格选择的病例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