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科从1998年7月开始采用小儿包茎治疗导管进行小儿包茎气囊扩张治疗,我们根据小儿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驱除陌生感,消除恐惧感,使患儿能自觉配合治疗,采用鼓励表扬分散小儿的注意力,使患儿感到一种亲切信任,在安全环境下接受治疗,大大减少治疗操作难度和时间,减轻患儿治疗的疼痛反应,为接受第2次复诊打下良好的基础,深受患儿及家长的欢迎,取得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科从1998年7月开始采用小儿包茎治疗导管进行小儿包茎气囊扩张治疗,我们根据小儿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驱除陌生感,消除恐惧感,使患儿能自觉配合治疗,采用鼓励表扬分散小儿的注意力,使患儿感到一种亲切信任,在安全环境下接受治疗,大大减少治疗操作难度和时间,减轻患儿治疗的疼痛反应,为接受第2次复诊打下良好的基础,深受患儿及家长的欢迎,取得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小儿包茎诊疗探讨(附22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包茎是小儿常见疾病。方法通过近6年实施6个月大至13岁儿童包茎扩张手术226例报告,探讨小儿包茎概念、治疗时机、治疗必要性、方法选择等问题。结果小儿包茎在基层医院儿科门诊、或者在社区医院儿童保健管理中,可将小儿包茎扩张手术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开展下去,以期达到早期矫治小儿包茎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
罗榜柱 《中国当代医药》2013,(7):178-178,180
目的探讨小儿包茎合并包皮粘连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手法渐行扩张包皮口并手法分离包皮粘连的方法治疗小儿包茎合并包皮粘连,并在龟头及包皮内板上均匀涂上红霉素软膏,术后每天用红霉素软膏涂龟头3.5次,4~7d后复查,龟头发红消退后停止涂药。此后注意经常上翻包皮清洗。结果400例患儿术后4~7d,包皮龟头无红肿,包皮能轻松自如上翻,冠状沟、包皮系带完全暴露,尿线大小正常,小便时无包皮鼓起,且创面愈合无瘢痕或结痂,治愈率为100%。所有患儿随访24个月,均无包皮、龟头及尿道外口红肿,包皮垢均消失,尿线正常,外生殖器无不适感,包皮上翻自如。结论手法扩张包皮外口并手法分离包皮内板与龟头粘连的方法治疗小儿包茎合并包皮粘连效果佳,简单、安全,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囊扩张术对新生儿包茎防治。方法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前来就诊的113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资料统计。结果113例包茎统计中72例为增殖型占63.72%,41例为萎缩型占36.28%。所有扩张术患儿术中均无包皮口皲裂出血,随访多年,无一例发生龟头包皮炎,包皮松弛,包皮上翻自如。结论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气囊扩张术降低了医疗成本,在包茎防治过程中不失为是一项合理、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俞松  胡月光  方勇 《贵州医药》2001,25(6):509-510
小儿包茎的治疗,过去多采用包皮环切术,虽术式不断改良,但并发症较多,而且切除了具有生理功能的包皮。我科1996~2000年间对采用包皮分离扩张和包皮环切治疗的病例的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本组 194例,年龄 2~ 11岁,平均 5. 2岁,包皮分离扩张108例,环切86例,单纯包茎141例,合并包皮炎症40例,尿频、尿痛4例,尿床4例,尿淋漓不尽5例,随访3~6月,随访率分别为分离扩张82.40%(89/108)和环切术81.39%(70/86)。1.1分离扩张术较大儿童不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包茎患儿实行包皮环切术和包皮扩张分离术治疗对疼痛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次试验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包茎患儿84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各42例的两组,对照组实行包皮环切术治疗,研究组实行包皮扩张分离术治疗,比对两组包茎分级评价情况、各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比对照组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疼痛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包茎患儿实行包皮扩张分离术治疗,能够减轻小儿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实践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徒手扩张法结合中药浸洗干预湿热下注型小儿包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12月就诊的湿热下注型小儿包茎患者100例分为干预组50例,采用徒手扩张法结合中药浸洗干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清洗护理干预;两组均每周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治疗3~6个疗程。于疗程结束后6个月和12个月对两组进行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个月和2个月的随访显示,干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00%(42/50)和88.00%(44/50),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24.00%(12/50)和30.00%(15/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扩张法结合中药浸洗干预小儿包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包茎是小儿的常见疾病,其患病率为22%~32%,随着年龄的增长,包茎的患病率逐渐下降。大部分包茎患儿由于包皮口过紧排尿不畅,存在尿垢而经常发生炎症,影响其发育。同时,由于包皮垢的刺激而发生炎症,严重的可发生癌变,影响患儿身心健康[1]。我院于2005年开展血管钳扩张术治疗小儿包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2000年1月~2004年11月应用手推扩张法治疗小儿包茎1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121例,年龄1.5~8岁,平均4岁。37例包皮口狭小如针孔大小,伴有不同程度排尿困难;78例并包皮结石;16例因反复包皮炎导致尿道外口狭小。治疗方法:在常规消毒下,用右手握住阴  相似文献   

11.
浅谈改良环扎法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改良环扎法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改良环扎法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200例,手术中先扩张包皮口,在包皮背侧做标记,经包皮口置入大小适宜的塑料环,于标记位置用固定钳夹持塑料环,以特制的弹力线缠绕数道,阻断血运,剪除结扎线远侧包皮,塑料环一般于1至2周左右自行脱落。结果除沟管状包茎作背侧剪开时有数滴出血外,其余无出血,术后水肿轻,新包皮口整齐且无明显瘢痕,外观美观。结论改良环扎术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冷新  李巧星  袁文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1012-1012
小儿包茎是泌尿科门诊的常见病,我们自2000年12月开始采用LeVega纵切术治疗小儿包茎的患儿41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包茎的新型治疗方法.方法 对于372例3~12岁包茎或短小阴茎患儿采用微创解除包皮缩窄环,扇形去除部分包皮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早期微创解除包皮缩窄环治疗小儿包茎较传统方法有明显的优势,痛苦小,恢复快,术后效果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近年来外用类固醇治疗小儿包茎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外用类固醇治疗小儿包茎的期刊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近年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探索表明,发达国家行包皮环切术的比例正在下降,局部外用类固醇可通过抗炎及皮肤变薄效应来治疗小儿包茎,且并发症少。结论局部外用类固醇可治疗小儿包茎,为国内小儿包茎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手法扩张治疗小儿包茎西山矿务局第二职工医院(030200)王建业光登云包茎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影响阴茎的发育,迄今包皮环切术仍是治疗包茎的常规方法,笔者从1987年~1994年来采用手法扩张治疗小儿包茎58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阴茎根部皮肤环切术治疗小儿包茎、成人包皮过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小儿包茎、成人包皮过长患者采用阴茎根部皮肤术。结果经手术治疗后具有出血少、痛苦小、无感染、系带及包皮边缘无损伤等优点。结论此术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曹辛 《云南医药》1998,19(6):452-453
我科1993~196年对96例有并发症的小儿先天性包茎应用包皮口扩张加包皮阴茎头粘连分离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96例,年龄6月~1岁27例(28%)、~3岁62例(65%)、~5岁7例(7%)。疾病分类见附表。附表并发症分类表并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包茎男童反复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年至2009年在鹤庆县人民医院内儿科门诊和病房治疗的27例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的包茎男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儿经抗生素治疗,临床症状均在3 d内消失。经钝性扩张分离包皮或行包皮环切术后,随访1年,所有病例均未再复发泌尿系感染。结论男童反复泌尿系感染与包茎有关,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的病原菌,钝性扩张分离包皮或行包皮环切术配合抗生素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9.
小儿先天性阴茎阴囊融合又称蹼状阴茎,常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往往因其合并的畸形而就诊.我院2004年1月~2005年6月因包茎、隐睾、鞘膜积液等共收治阴茎阴囊融合并包茎小儿6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儿先天性阴茎阴囊融合又称蹼状阴茎,常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往往因其合并的畸形而就诊.我院2004年1月~2005年6月因包茎、隐睾、鞘膜积液等共收治阴茎阴囊融合并包茎小儿6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