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聊城市自 1991年 7月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但 1992~ 2 0 0 2年在 32 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有 2 8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 ,其中 2例确诊为口服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1 资料与方法AFP病例资料来自聊城市AFP监测系统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由山东省脊灰监测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提供。VAPP诊断标准依据GB 16 394 - 1996《脊灰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 结果2 1 AFP病例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情况  1992~2 0 0 2年合计检测AFP病例 36 2例 ,对其中 32 2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湛江市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1994~2003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994~2003年共报告AFP 199例,其中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16例,平均检出率为8.04%。对检出脊灰疫苗株的AFP病例分析结果显示:病例以≤1岁儿童为主(14例),男性多于女性;地区分布无明显聚集性,发病季节高峰在每年12~2月;检出的疫苗株以Ⅱ型病毒为主(9例),残留麻痹率较高;VAPP发生率为0.37/100万,服苗VAPP发生率为0.22/100万,首次服苗发生率为1.87/100万,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0.15/100万。结论 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在湛江市外环境发生循环.今后必须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以阻止脊灰疫苗株病毒的循环。  相似文献   

3.
泸州市自1992年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引起病例,但时常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现对1996-2004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病例发生情况描述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AFP病例流行病学资源来源于泸州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来源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的报告。1·2VAPP诊断标准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颁布的《脊灰诊断标…  相似文献   

4.
聊城市自1991年7月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但1992~2002年在32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有28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其中2例确诊为口服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1997-2003年检出脊灰疫苗株AFP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加强AFP病例监测.维持我省的无脊灰状态。[方法]分析1997—2003年我省检出的脊灰疫苗相关株或重组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43例脊灰病毒(PV)阳性的AFP病例.散在分布29个县市,无季节聚集性:病例中≤2岁者占66.7%.男女之比为2.07:1;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占48.8%;43株阳性株均为疫苗相关侏,Ⅱ型和Ⅰ型占55.8%;43例中诊断为VAPP有13例。[结论]我省疫苗相关麻痹脊灰(VAPP)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报告服苗率及服苗次数偏低有关。应加强AFP病例监测.重视VAPP病例调研,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阶段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无脊髓灰质炎阶段杭州市连续5年检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的发生情况。结果检出病毒相关株的AFP病例集中在2-3月龄的儿童占60%,全部为男性。零剂次免疫儿童占30%,VAPP的发生率为0.58/100万。结论提高VAPP诊断准确性,加强AFP病例监测,保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阳性、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4 - 2009年江苏省(AFP)病例1 548例,采集粪便标本1 540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540例中,检出PV60例,检出率3.90%,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男性多于女性;<1岁组阳性病例均高于1~2岁和≥3岁组;<1岁组、未服苗或服苗<3次、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60d的PV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均较高;首次服苗并分离出混合型脊灰病毒的5例病例均残留麻痹;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总发生率为0.29/100万,首次服苗后为1.56/100万.结论 江苏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脊灰疫苗株阳性病例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发生;年龄、服苗史、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是残留麻痹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深圳市检出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发生情况 ,对 1 994~ 2 0 0 1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病例分布在 0~ 3岁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地区无明显聚集趋势 ;无脊灰疫苗免疫史的占 55 .55 % ,均为外来流动儿童 ;检出脊灰疫苗株Ⅱ型病毒占 44 .45 % ,残留麻痹率高。VAPP发生率为 0 .90 / 1 0 0万 ,服苗者VAPP发生率为0 .68/ 1 0 0万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 4 .0 9/ 1 0 0万 ,服苗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 0 .2 3/ 1 0 0万。提示应加强外环境中脊灰病毒的监测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甘肃省2001~2003年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从33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316例粪便标本中,检出脊灰病毒16例,检出率5.06%,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所有病例年龄≤5岁。临床表现以发热、腹泻、肢体感觉障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麻痹部位以单下肢和双下肢为主,分离出Ⅱ型脊灰病毒的病例残留麻痹最多。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的发生率0.87/100万,其中首次服苗后为0.98/100万,接触服苗者为0.50/100万。结论无脊灰维持阶段,VAPP、疫苗重组脊灰病毒(VRPV)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导致的病例不容忽视,保持高质量的监测和高水平接种率均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 1999~ 2 0 0 1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病毒 5 3株 ,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5 3例AFP病例分布在全省 8个地区 (州、市 ,下同 )的 31个县 (市、区 ) ,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 3岁儿童 4 8例 ,占 90 .6 % ;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 38例 ,占 71.7%。其特点是 :全省 9个地区中 8个有病例 ,病例呈散在分布 ;分离出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 (32例 ,占 6 0 .4 % ) ,3年分离的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数均超过本年Ⅰ型和Ⅲ型的总和 ;病例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发病 6 0d后仍残留麻痹的占 82 .4 % ;8例高度怀疑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均为 <3岁儿童 ;免疫史为零剂次和 1剂次 ;麻痹时伴发热 ,为不对称麻痹 ,发病 6 0d随访仍残留麻痹并有肌肉萎缩。提示贵州省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疫苗病毒的病例 ,集中在 <3岁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因此要高度重视VAPP病例 ,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 ,巩固AFP病例监测质量是保持无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云南省昭通地区从1997年以来每年都是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高发地区,该地区的镇雄县1997~2001年每年都有≥2例由Ⅱ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相关株引起的AFP病例.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中国消灭脊灰项目的临床专家曾于2001年赴当地核查这些AFP病例,最终临床确认了4例脊灰,认为存在脊灰病例聚集现象.针对此情况,对云南省镇雄县1997~2001年从AFP病例中分离到的Ⅱ型脊灰毒株(共13株)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其VP1和3D区核苷酸序列变化位点、变化数目及改变各不相同,其中有8株为S2×S3重组株,5株为S2×S2疫苗相关株.病毒基因的分析不支持聚集病例间毒株的传播关系,不存在单一毒株循环引起的聚集现象.发现其中1株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但未发现其自然循环引发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陕西省 1999~ 2 0 0 2年检出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相关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以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 :AFP病例集中在 0~ 2岁儿童 ,占 6 8 6 %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无地区、时间分布特征 ;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占 6 2 9% ;VAPP发生率为 0 32 /10 0万 ,服苗者VAPP发生率和接触者VAPP发生率均为 0 16 /10 0万。建议提高VAPP诊断准确性 ,加强AFP病例监测 ,保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福建省2011—2013年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AFP监测质量。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个案材料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 2011—2013年共报告残留麻痹的AFP病例总发生率22.2%(70/316),其中3岁占52.9%;性别比2.0∶1,≥3次免疫史占70.0%,有14例(20.0%)分离出病毒(非脊灰肠道病毒5例,脊灰病毒9例),分别是PVⅠ型、Ⅱ型、Ⅲ型和PVⅡ+Ⅲ型,经鉴定均为疫苗相关株。引起残留麻痹的疾病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急性脊髓炎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等;病例的麻痹部位按不同病因而不同,以双下肢麻痹较多,其次单下肢,同时还伴有发热、腹泻、肌肉疼痛、肢体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失禁等,深部键发射减弱或消失。结论在消灭脊灰后期,应科学、合理调整消灭脊灰的免疫策略,减少VAPP病例的发生,加强GBS和急性脊髓炎防治,减少残留麻痹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1992-2011年昭通市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维持无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脊灰实验室监测结果,对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81例病例合格标本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61例,检出率为10.50%;检出疫苗株病毒病例集中在2岁以内儿童,男多于女;未进行疫苗全程免疫的病例多于全程免疫病例,"0"剂次儿童所占比例较大,最多服苗剂次儿童服苗12剂次;麻痹病例中检出Ⅱ、Ⅲ型病毒较多;15岁以下儿童VAPP的发生率为0.62/100万,服苗者VAPP的发生率为0.49/100万。2010年检出1株疫苗变异株病例,变异株为新出现的VDPV病毒。环境脊灰监测从污水与河流中检出疫苗株病毒,检出率为25%。结论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必须保持高水平的疫苗接种率,严防VDPV病例产生和VDPV循环引起脊灰暴发或流行。服苗儿童VAPP发生率高于国内文献报道的西安、福建和杭州,低于甘肃、深圳。加强污水的消毒处理严防接触者VAP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1~2004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阳性株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巩固无脊灰成果提供对策。方法分析全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病毒学检测结果。结果河北省2001~2004年共分离出脊灰病毒(PV)177株,经鉴定均为疫苗病毒;177例PV阳性AFP病例散在分布11个市、101县(区、市,下同),占全省总县数的57.1%;各月均有AFP病例,≤2岁病例占86.4%;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病例中≤1岁儿童占70.3%;177株PV型别差异明显,Ⅱ型占优势;麻痹伴发热占72.9%,60d后随访仍残留麻痹病例占47.4%。结论继续提高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保持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可能的输入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是维持无脊灰状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黑龙江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或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方法通过搜集全省AFP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结果,利用EPI info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黑龙江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14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62/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6.5%,分离出脊灰病毒(PV)6例,分离率为5.3%;分离出非脊灰肠道病毒10例,分离率为8.8%,所有PV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结论在AFP病例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或VDPV病例。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AFP病例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深圳市 1992~ 2 0 0 1年报告的 12 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及标本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3岁以下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和地区分散 ,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区聚集性 ;17.83 %病例无免疫史 ;2 5 .5 8%病例 60 d随访仍残留麻痹。 12 4例粪便标本 ,分离出非脊灰肠病毒 17例 ,脊灰病毒 2 2例 ;其中 1992~1993年 4例为脊灰野毒株 ,1994~ 2 0 0 1年 18例为脊灰疫苗株。检出 18例脊灰疫苗株中 ,4例为疫苗相关病例 (VAPP) ,VAPP发生率为 0 .90 /10 0万。另有 6例疑似疫苗接触者相关病例 ,其特点是 :1无免疫史 ,接触史不明 ;2病例分散分布 ;3临床特征有发热 ,非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4发病 60 d后仍残留麻痹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可能的发生因素,了解VAPP的危险性,将1995~1999年 5例脊灰疫苗株病例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来自西安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病毒鉴定:由陕西省脊 灰实验室培养分离病毒,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特征鉴定。 2 结果 2.1 AFP病例中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情况 对1995~1999年10 6例AFP病例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到5株脊灰毒。Ⅱ型2例、Ⅲ型2例、混合型(Ⅱ+Ⅲ)1例 ,检出率4.72%。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病毒。 2.2 AFP病例中脊灰疫苗株病例分布 在地区、时 间分布上,5例病例分布在4个区县,占总区县的30.79%(4/13),无明显聚集性。从时间分 布看,1、4、6月均有病例发生。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小于2岁组4例占80%,10岁组1例占 20%。男女之比为1∶0.6。在免疫史上,服苗1次的1例,2次的1例,3次以上3例,最多服苗6 次。在服苗时间与麻痹,服苗后4~30天内出现麻痹3例占60%,另2例近期无服苗史,但1例 与服苗者有密切接触史。5例60天后随访均残留麻痹(表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厦门市湖里区2001—2012年急性迟缓性麻痹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为巩固无脊灰成果和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AFP主动和被动监测情况,调查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相关病例(VAPP)。结果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在消灭脊灰和维持无脊灰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免疫低下婴幼儿发生VAPP病例的危险性更大。结论建议将2和3月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纳入第一类疫苗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甘肃省1996~2000年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VAPP)的发生情况,利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有关资料对VAPP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6~2000年全省共接种口服脊灰疫苗2 629万人份,发生VAPP 7例,发生率为0.27/100万,其中首次服苗者发生4例,发生率为1.62/100万,接触者发生3例,发生率为0.11/100万;病例呈高度散发,年龄均<3岁,男女之比为6∶1,临床表现典型,所有病例都残留麻痹;病毒分离以Ⅱ型疫苗相关株为多.实现无脊灰后VAPP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