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羟基磷灰石(HA)对膜引导骨再生作用的影响,将20只日本纯种大耳兔分为两组,一组在股骨中植入胶原膜和HA颗粒,另一组植入胶原膜,分别在于术后2,3,4,6,8周处死动物,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透视,光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膜结合HA组的新骨生长速度和成骨质量均较单纯膜组好。提示胶原膜结合HA颗粒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文蕾  葛久禹  李升  黄晓峰  陈湘华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2):1049-1051,1055
目的:将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胶原膜联合应用于修复牙周缺损的动物实验,探讨其用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可行性。方法:人工构建4只成年Beagle犬下颌后牙区牙周缺损模型,分别随机采用: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胶原膜、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空白对照治疗,每组8颗牙,12周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测量新生组织高度。结果:与单纯植入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相比,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胶原膜组获得了更多的新附着,表现为有较多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和新生牙骨质样组织生长,2组之间新生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胶原膜联合运用修复牙周牙槽骨缺损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优于单纯植入人工骨。  相似文献   

3.
将胶原膜材料植入20只日本纯种大耳兔的股骨内,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片检查以及光镜组织学检查,观察其引导组织再生的作用。动物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2、3、4、6、8周后处死。结果表明两周后组即开始新骨,4周后胶原膜材料基本消失,6周时新骨已基本成熟。实验组新骨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均比对照组要好。研究结果表明胶原膜作为新型的可吸收性材料,具有较好的引导骨组织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胶原膜与羟基磷灰石修复牙槽骨缺损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BME-10X型医用胶原膜与羟基磷灰石(HA)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治疗牙周炎、根尖囊肿造成骨缺损的I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患者的9颗Ⅱ度根分叉病变牙的9个位点、11颗近远中二、三壁骨下袋牙的16个位点、6颗根尖囊肿牙,在骨缺损区填入HA后,用胶原膜覆盖,观察1年以上的愈合情况。结果:骨下袋病变成功率75%,根分叉病变成功率77.8%,根尖囊肿成功率100%。结论:胶原膜/HA引导再生术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联合胶原膜牙周引导再生术(HA+GTR)与传统牙周翻瓣术植羟基磷灰石(HA)治疗牙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127颗经牙周基础治疗的牙周骨缺损的患牙,随机分二组HA+GTR(n=67),HA(n=60),术后定期随访,以临床及X线检查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术后牙周袋深度(PD)、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PD)、附着丧失(AL)、牙龈指数(GI)均有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HA+GTR组的PD、HPD、AL值小于H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骨缺损处牙槽骨修复均明显。结论HA+GTR治疗牙周骨缺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可吸收性引导骨再生胶原膜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是对国产吸收性胶原膜的骨引导再生,在骨缺损上应用的有效性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方法在实验动物成年犬的颌骨左右侧形成骨缺损,实验侧的骨缺损上覆盖吸收性胶原膜,对照侧没有覆盖,实验期间分别为2周、6周、12周的取出下颌骨;  相似文献   

7.
高压氧结合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TissueRegeneration,GTR)近年来已逐渐用于临床。本研究选择20只日本大耳兔进行高压氧结合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作用的研究,于20只兔的股骨中段制备直径4mm的骨缺损,表面覆盖15×12mm的胶原膜。动物分为两组,一组进行高压氧治疗,一组为对照组。分别于2、3、4、6、8周后处死,进行肉眼、X光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高压氧组于术后2周缺损边缘及中央形成新骨,对照组仅在缺损边缘有新骨产生;术后4周,高压氧组基本完成骨修复,形成的新骨结构成熟而且致密。而对照组于6周后才取得类似结果。研究表明高压氧与胶原膜结合对引导组织再生有协同作用,能加快缺损区的新骨形成,促进新骨成熟。  相似文献   

8.
人工构建4只成年Beagle犬下颌后牙区牙周缺损模型,分别随机采用: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胶原膜、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空白对照治疗,每组8颗牙,12周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测量新生组织高度。结果:与单纯植入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相比,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胶原膜组获得了更多的新附着,表现为有较多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和新生牙骨质样组织生长,2组之间新生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胶原膜联合运用修复牙周牙槽骨缺损引导牙周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碳化硅/胶原复合膜对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将碳化硅与胶原膜复合,在大鼠颅骨制备直径5mm的骨缺损,分别给予双侧覆盖复合膜、外侧覆盖复合膜,外侧覆盖胶原膜作为空白对照。于术后4周,取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结果:覆盖复合膜的缺损区新生骨面积明显高于覆盖胶原膜的缺损对照组(P〈0.01)。结论:胶原膜与碳化硅的复合物不但具有机械性的阻挡作用,而且具有骨诱导性,可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可吸收胶原膜在即刻种植骨缺损区引导骨组织再生的作用。方法:8只实验用犬,拔除双侧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每个拔牙窝植入1枚种植体,并在种植体颈部对应牙槽骨上制备半环状骨缺损,将每只实验犬口内的6处骨缺损随机分为3组,每组两处,并给予不同处理。A组:骨缺损中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并用可吸收胶原膜覆盖;B组:骨缺损中单纯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C组:骨缺损中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3个月后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制作含单个种植体的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测定。结果:3组标本骨缺损区均可见新骨生成,A组种植体颈部骨缺损区无软组织长入,新生骨量多,骨质成熟,成骨效果最好;B组次之,部分标本骨缺损区有软组织长入,新生骨量及骨质均不如A组。C组最差。结论:可吸收胶原膜生物相容性良好,可降解,可阻止软组织向骨缺损区长入,对骨组织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牙移植是将自身的阻生埋伏牙拔除后,于自体口腔内移植[1].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将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的第三磨牙,移植于第一磨牙,而上颌尖牙移植很少见.上颌尖牙对牙颌系统的功能和美观均很重要,上颌尖牙埋伏临床上很常见,我科与正畸科共同合作,于2001年至今在羟基磷灰石及医用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膜联合应用的情况下行上颌埋伏尖牙移植术6例.其中年龄为15~24岁,平均年龄为18岁,男性4例,女性2例,共成功5例,失败1例,现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姚丽  朱菲 《广东牙病防治》1999,7(2):118-118
在根尖囊肿及慢性牙槽脓肿等根尖病变较大时,术区附近上皮组织及结缔组织生长速度较快,优先长入骨腔而造成骨组织愈合不连续或不充分并影响骨的外形[1];因骨组织生长速度较慢而形成窦道并导致伤口延期愈合的病例也有报道[2]。目前已提出了几种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矿化胶原复合物引导组织再生膜体外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可吸收性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膜的机械力学性能,以及其体外降解过程。方法:通过在聚乳酸(Polylactide,PLA)中加入矿化胶原复合物(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获得复合GTR膜,矿化胶原中的无机物为纳米相的羟基磷灰石。测量不同nHAC含量的复合膜的弹性模量和最大拉伸强度,通过热失重分析评估模拟体液浸泡后样本无机相的变化,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样本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当nHAC/PLA比例为0.4:1,各项力学性能指标达到最高值。复合膜表面可以观察到比较活跃的晶体溶解和再沉积过程。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复合GTR膜nHAC/PLA比例为0.4:1力学性能最佳。体外情况下复合膜表面有较活跃的晶体溶解和再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14.
胶原膜与羟基磷灰石联合应用治疗根分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5年以来,将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膜和羟基磷灰石联合应用治疗根分叉病变38例,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口腔科门诊选择的38例病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6例。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年龄为20~45岁,均为下颌第一磨牙度根分叉病变(即根分叉区骨丧失大于3mm,但未穿通对侧根分叉部位)。1.2 材料BME-10X型医用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膜、羟基磷灰石(HA):由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提供。1.3 手术方法在牙周基础治疗和调牙合后,常规消毒、麻醉、翻瓣。瓣的根方超出牙槽骨嵴3…  相似文献   

15.
羟基磷灰石+医用胶原膜在颌骨囊肿骨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一种新型骨代用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引导骨组织再生,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口腔颌面部硬组织缺损的修复,如颌骨囊肿术后骨腔填塞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27例颌骨囊肿骨腔充填HA,经5年临床随访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牙周引导再生术(GTR)观察胶原膜与Bio-Oss和HA联合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53例根分叉区病变的患牙65个,分HA GTR及Bio-Oss GTR二组,术后以定性及定量指标对比分析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牙周袋深度(PD)、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PD)、附着丧失(AL)、牙龈指数(GI)均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Bio-Oss GTR组PD值低于HA GTR组(P<0.05)。两组骨缺损处均有明显新生牙槽骨。结论:Bio-Oss和HA联合GTR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Bio-Oss稍优于HA。  相似文献   

17.
组织引导再生胶原膜在根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周病是人类失牙最严重的口腔常见和多发性疾病。根分叉病变可发生于任何类型的牙周炎。由于分叉的解剖特点,使其治疗难度大大提高。近年来,由于微生物学、免疫学等现代生物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牙周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大大推动了牙周病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概念的更新,临床治疗方法也日益丰富。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牙周组织引导再生的研究。采用在根分叉植入生物陶瓷、骨形成蛋白等以及诱导性组织再生手术(GudedTissue Regeneration,GTR)等,促使该处有新附着形成,虽然成功率尚有待提高,但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双抗胶原膜 (BACM)引导周组织再生的疗效。方法 :在狗下颌牙P2———P4区建立急性牙周缺损模型 ,放置BACM于缺损区域 ,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结果 :实验组再生牙周组织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 :BACM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效果切实可靠  相似文献   

19.
付军 《口腔医学》1999,19(2):86-87
目的:应用膜引导组织再生(MGTR)技术提高中、晚期牙周炎、种植体种植、根尖病变等骨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在骨缺损区填入羟基磷灰石后,用胶原膜覆盖,并进行有效的固定.结果:121例不同类型的牙周、牙槽外科手术病例,经1年多复查,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该技术在牙周、牙槽外科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胶原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使用胶原膜治疗牙周病的结果进行研究,观察其治疗牙周病的效果;方法 对牙周病患牙均使用胶原膜进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GTR);结果 使用胶原膜进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病效果满意,结石、菌斑、出血、牙周袋、根分又及牙松动等临床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尤其以牙周袋及根分叉病变的改善最为突出;结论 使用胶原膜进行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病,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