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14例脑囊虫病脑脊液检测结果表明: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寄生虫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P<0.01);嗜酸性粒细胞查到与白细胞总数增多、蛋白质增高、脑压升高有一定的关系。结合文献对脑囊虫病脑脊液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336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囊虫病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P<0.001);并结合文献对各种因素引起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42例脑囊虫病治疗前后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动态观察何俊英,朱士兴,李春岩,卜晖,杨程,刘瑞春,赵继中,赵建敏附属二院神经内科(O5000O)河北省心脑血管病研究所51361部队石家庄干休所关键词脑囊虫病;嗜酸性粒细胞;治疗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  相似文献   

4.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法,对192例经住院临床确诊的4种中枢神经系统(CNS)传染性疾病住院病人脑脊液嗜碱性粒细胞(basos)进行了检查,并将4个亚组之阳性率进行比较,卡方检验表明,脑猪囊虫病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作者等还指出,脑脊液中 basos 阳性率增高与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阳性率增高之同时存在,对脑猪囊虫病的诊断及其与置面的3种脑膜炎之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脑脊液细胞学动态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17 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 例患者中,结核性 脑膜炎 70 例( 59.83% ),病 毒性 脑膜 炎 30 例( 25.64% ),化 脓性 脑膜 炎 10 例( 8.55% ),隐球 菌性 脑 膜炎 6 例 (5.13% ),脑囊虫病 1 例( 0.85%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以混合细胞学反应为主,随着病情的 好转,嗜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但持续时间较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抗感染治疗后,嗜中 性粒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测 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达到病原学诊断;脑囊虫病可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杀虫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 少。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对中枢神经系统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囊虫病是神经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囊虫的位置、数量和机体反应,故临床症状极为复杂。由于症状的多变,正确诊断者仅占1/3,而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常提示脑寄生虫病,特别是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现将我们依靠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协助临床确诊的一典型病例介绍如下。患者男,16岁。13岁时因头痛、头晕一  相似文献   

8.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5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其中23例的CSF猪囊虫ELISA及头颅CT扫描比较。结果提示,CSF细胞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的增高),特别在ELISA阳性和CT扫描正常者中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三者配合检测,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典型儿童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对 3 0例不典型儿童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无症状型和特殊型日渐增多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阳性 2 2例 ,免疫学检查血清抗体阳性 8例 ,脑脊液抗体阳性 11例 ,头颅CT检查有异常发现 2 3例 ,MRI检查异常 5例。结论 早期诊断困难 ,宜常规行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并作为首选方法 ,辅以免疫学检查、头颅CT及MRI等项检查 ,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经病理或血清学证实的8例脑囊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囊虫病以青壮年多见,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提示感染本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占50%,血囊虫循环抗体阳性率高而脑脊液低阳性率低。所有病例均为脑实质病变,脑电图及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有异常表现,后者典型表现呈“靶征”。予吡喹酮或阿苯达唑驱虫,采用小剂量滴定法,合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疗效佳,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脑囊虫病诊断主要依据典型头颅磁共振表现、病理或血清学检查,现行治疗有效而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了198例皮肌型及脑型囊虫病,分别经活检、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为囊虫病,并具有相应临床症状。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本组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皮肌型66.67%(54/81),脑型82.05%(96/117)。对脑型中20例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对比,阳性率分别为55%和85%。实验表明,IFAT对于脑型囊虫病的抗体检出率高于皮肌型,在检测抗体诊断脑囊虫病时应首选血清标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93例脑囊虫病人的脑脊液作了ELISA及IHA免疫学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2.5%及93.5%。而51例非脑囊虫病人的脑脊液检测全部阴性。这表明上述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是很高的。最后,本文讨论了本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不同分型、分期的MRI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手术或酶标试验确诊的脑囊虫患者的MRI片。结果:脑囊虫分型为脑实质型66例,脑室型5例,脑膜型3例,混合型12例;脑囊虫分期为活动期13例,退变死亡期48例,钙化期5例,混合期20例。结论:MRI对各型不同时期的脑囊虫病诊断价值较高,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脑囊虫病患者急性期脑脊液中NO的含量,探讨NO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采用显色剂法检测脑囊虫病患者癫痫组、非癫痫组和对照组脑脊液中的NO的含量。结果 脑囊虫病患者急性期脑脊液中NO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癫痫组显著高于非癫痫纽。结论 NO参与脑囊虫病的发病过程,并可能与癫痫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致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研究吡喹酮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变化。方法通过对75例脑囊虫病致癫痫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免疫水平、影像学及脑电图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脑囊虫病致癫痫男性患者占70.67%,女性患者占29.33%,发作频率平均每年3~7次,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多见。囊虫免疫反应血ELISA阳性率为69.33%,脑脊液ELISA阳性率58.62%。脑电图正常16例,异常59例,异常脑电图以弥漫性或局限慢波活动为主。结论脑囊虫病致癫痫男性多于女性,发作频率不高,发作类型多样,吡喹酮为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袁忠武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83-84,89
目的 分析脑囊虫病的MRI影像特点,探讨脑囊虫病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98例脑囊虫病的MRI表现特点.结果 脑实质型77例,脑室型5例,脑膜型4例,混合型12例,主要MRI特点:脑实质型活动期表现为多发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一致的囊腔,大小2~8 mm;囊腔T1WI呈低信号,内可见偏心或居中的等或较高信号头节影,T2WI呈高信号;慢性期,囊虫呈点状钙化,MRI显示不敏感,T1WI及T2WI呈低信号.脑室型表现为脑室非对称性扩大,脑室内可见结节影,第四脑室多见,第三脑室次之,常伴有梗阻性脑积水.脑膜型表现各脑池或脑沟不规则增宽,内可见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大小不一,可呈簇状,常见不到头节.混合型表现为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表现同时存在,多为脑实质型和脑室型混合.结论 脑囊虫病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确定脑囊虫病部位、数目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庆华  姜鹏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8):920-921,926
目的观察脑囊虫病癫痫型患者脑脊液中蛋白含量、酶活性及无机离子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脑囊虫病诊疗时的临床意义。方法由神经内科选取脑囊虫病(CC)患者62例,特发性癫痫(EP)患者60例,以脑脊液(CSF)常规与生化指标检查均无异常的功能神经症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脑脊液中总蛋白(TP)、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肌酸激酶同工酶B(CK-B亚基)、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r、-谷氨酰转移酶(G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K+、Na+、Cl-、Ca2+离子的含量变化。结果脑囊虫病患者的NAG、AST、LDH、ALP及Ca2+含量明显高于EP组和对照组(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脑囊虫病和特发性癫痫患者脑脊液中TP、GGT、LAP、ALT、CK-B亚基均明显增高(P均〈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K+、Na+和Cl-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NAG、AST、LDH、ALP及Ca2+含量的明显升高在脑囊虫病的诊断及与特发性癫痫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病理分期及磁共振成像(MR I)表现。方法临床确诊的脑囊虫病9例,低场永磁型磁共振机扫描7例,高场超导型磁共振机扫描2例,其中增强扫描8例。检查病例中6例通过化验检查印证,3例经临床抗囊虫治疗证实。结果MR I表现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病理演变上分为存活期、变性死亡期及吸收钙化期。9例中脑实质型3例,混合型6例;囊虫存活期4例,存活期并变性死亡期2例,变性死亡期2例,吸收钙化期1例。结论MR I对脑囊虫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 I能显示脑囊虫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脑囊虫病ELISA试验、CT及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LISA囊虫试验、脑CT及MRI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临床确诊的42例脑囊虫病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ELISA囊虫试验、脑CT及MRI结果。结果:ELISA脑囊虫试验血清抗原、抗体检测阳性率均为54%,脑脊液抗原阳性率为60%,抗体阳性率为15%,抗体假阴性率为85%;血清及脑脊液囊虫抗原阳性一致者46%,抗体阳性一致者35%。42例脑CT/MR检查中,40%患者病灶呈局灶性分布,60%患者病灶呈弥漫性分布;大部分(93%)患者脑CT/MR显示活的囊尾蚴病灶与死的囊尾蚴病灶并存。脑CT及MR两者均进行扫描的患者11例,其中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其余病例CT及MR病灶部位基本一致,但MR显示的病灶数目明显多于CT。结论:目前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必须依赖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常规作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5例脑囊虫病中,单囊型3例,多发小囊型7例,多发结节型和环状强化型7例,脑炎型1例,脑室型4例。慢性钙化型29例及混合型30例,本组诊断的准确率达95%,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其分型,有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