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矫正屈光参差前后的视功能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屈光参差患者戴镜前后的视像不等和立体视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告本文目的在于探讨用眼镜矫正屈光参差时的屈光度差和视像不等,一般可耐受的最大限值及其处方原则,为临床正确掌握使用眼镜矫正屈光参差,防治屈光参差性弱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屈光参差配镜效果,对200例屈光参差矫正眼镜进行分析。对象与方法对象为门诊病例,屈光参差指两眼相差2.5D 以上,单眼高度近视,指一眼±0.5D以下,一眼-6D 以上。单眼高度远视同。近视包括近视散光,远视性包括远视散光。混合散光按屈光度高的计算,相差值在2.5D  相似文献   

3.
4.
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报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参差的临床报导徐汇区中心医院眼科杨筱丽,孙玮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已广泛应用于矫正屈光不正,国内外已屡有报告.我院隐形镜门诊近年来共为3283位屈光不正患者配出了镜片,有相当一部分是屈光参差患者,其中293例双眼屈光参差大于2.OD以...  相似文献   

5.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应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矫正18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近视屈光度为-3.25~-11.00D,平均-6.53D;屈光参差为-2.50~-11.00D,平均-4.95D;裸眼视力为0.02~0.15,平均0.08。术后半年检查,视力平均提高0.46,屈光度平均下降-4.57D,屈光参差平均下降-3.60D。14例术后恢复了双眼单视,6例立体视可达60″。RK手术不仅能降低近视性屈光不正度数,提高裸眼视力,而且可减少或消除屈光参差,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单侧或不对称近视的视力低下眼、矫正视力>0.6者,可施行RK手术。屈光参差<-9.00D者,RK术后可能恢复双眼单视;屈光参差>-9.00D者,术后只能降低屈光参差,改善双眼单视条件。文中还介绍了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前检查、判断预后的方法及矫正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SCMD公司的可调式气动微型角膜刀和Coherent公司的Schwind Keratom-Ⅲ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对两眼等效球镜度差≥-2.50D的近视性屈光参差48例,进行LASIK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的评价。LASIK后随访6个月以上,应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作视力检查,采取5分记录法。结果 术前平均等球镜度较高眼-12.66D,术后减少为-0.70D;对侧眼为-8.42D,术后减少为-0.37D。术前两眼屈光参差平均为-4.24D,术后减少为-0.26D。96眼中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保持不变的52眼(54.2%),提高1行以上的23眼(24.0%),提高2行以上的14眼(14.6%);有6眼减少1行(6.3%),有1眼减少4行(1.0%);有42眼(43.8%)术后BCVA为5.0。平均裸眼视力(NCVA)提高0.92,术后NCVA≥4.7的68眼(70.8%)。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患者对眼镜或角膜接触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于恢复其双眼单视功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许多职业与工种均需良好的立体视。弱视、斜视的最大危害是患者没有完善的立体视,而屈光参差又是造成弱视,斜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少儿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直接影响,笔者观察了100例少儿屈光参差矫正前后的立体视功能情况,并对各屈光度差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如下: 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在本科验光病例中,选择两眼等值球镜度差在1.50D以上,不伴斜视,弱视和其它器质性眼病的100例屈光参差者为对象,年龄5—14岁,其中男53人,女47人。二、方法:(1)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按常规方法操作;(2)屈光检查:先用1%阿托品眼液点双眼,每日三次,连续三日,再检影验光,矫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病因,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屈光度将104例208眼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双眼分为高度数组和低度数组,对186眼施行LASIK手术,采用术后6mo随访信息,对其手术前后的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的程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眼轴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LASIK术后6mo,所有术眼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屈光参差的程度明显减小;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两组间比较角膜曲率无明显差异,而眼轴有明显差异。同一眼术前、后角膜曲率变化明显,眼轴无明显变化。结论: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2.50D)主要是由于双眼轴发育不均衡造成的眼轴的参差。LASIK矫治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安全、有效、预测性好,是此类患者提高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改善屈光参差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单眼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单眼近视所致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对单跟等效球镜度-2.50D以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42例,进行单眼LASIK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4.66D(-2.50D--9.25D),术后减少至-0.62D(0~-1.70D),LASIK对平均等值球镜改变为-4.38D(-2.00D~-8.00D)。术前两眼平均屈光参差为-5.23D(-2.5D~-9.25D),术后减少至-0.50D(0~-1.25D)。术前术后BCVA(最佳矫正视力)范围均为0.6~1.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1.0提高到1.04;术后裸眼视力≥1.0者39跟,平均裸跟视力从术前的0.13术后提高至1.0。结论单眼LASIK治疗近视性届光参差不仅能提高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单眼近视、散光所致的屈光参差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矫正屈光参差后立体视锐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矫正屈光参差后立体视锐度测定分析李向景徐永善1989年1月至1991年1月,我们对矫正屈光参差后的92例病人进行立体视锐度测定分析。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在门诊验光病例中,随机选择近视性屈光参差病人92例。以角膜映光法确定双眼正位,且无其他器质性眼...  相似文献   

11.
屈光参差是一类特殊的屈光不正,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屈光参差会对双眼视功能产生危害,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受遗传、环境和疾病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不同学者关于屈光参差与主导眼关系的研究结论不同,但普遍认为右眼是主导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屈光参差患者戴用框架镜和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后的立体视功能差异,并探索其形成原因。方法对56例屈光参差患者戴框架镜、RGP、及RGP一个月后分别用Worth四点灯测定看远的融合,用Random-dot立体图测定视近的融合及立体视功能。结果戴RGP及戴RGP一月后的融合和立体视均较戴框架镜有明显的提高,且戴RGP一月后融合较初戴RGP有所改善,立体视也逐步恢复正常。结论戴用RGP可使屈光参差患者获得清晰视力的同时,还可减少不等像视,促进融合,使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的立体视觉,为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屈光参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度不同,其程度或性质有一定差别〔1〕。屈光参差是影响双眼单视,导致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多因一眼视力尚好,常造成漏诊,延误治疗时机。本文就屈光参差的研究方法、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影响、屈光参差与弱视的关系及屈光参差的治疗等作一综...  相似文献   

14.
屈光参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的屈光度不同,屈光参差的发病率呈现随年龄逐渐上升的趋势。近年发现造成双眼屈光度不等的主要原因是双眼眼轴长度发育不平衡,与角膜屈光力无关;主导眼的近视程度较严重,眼轴较长;屈光参差会引起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诱发电位以及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面积的改变。屈光参差的正确矫正应予重视,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仍是屈光参差的常规矫正方法,对成人屈光参差及儿童、青少年难治性和眼镜不能耐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可试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但儿童、青少年的手术时机和治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眼屈光要素的差异程度对屈光参差的形成作用.方法 收集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2.00 D的屈光参差患者91例,按屈光参差类型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和近视性屈光参差2组.用日本Topcon KR.8800自动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度数和角膜曲率(CC).用法国Quantel 0459 A型超声生物测量仪测量双眼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长度(VCL)及眼轴长度(AL),将患者的双眼进行自身对照观察,所测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屈光参差眼各屈光要素与年龄及分组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屈光参差眼的屈光要素与眼轴的关系采用偏相关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者双眼之间只有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存在差异(tVCL=9.506、3.654,P均<0.01 tAL=12.334、3.447,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屈光参差者双眼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都与年龄无关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都大于远视性屈光参差眼(tK=4.600,P<0.01 tACD=2.894,P<0.01),而晶状体厚度没有差异 2组屈光参差者双眼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都与眼轴长度无关,而晶状体厚度与眼轴相关(r=0.358、0.296,P<0.01).玻璃体腔的长度与眼屈光状态和眼轴都相关(r=0.975、0.979,P<0.01).结论 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是屈光参差发生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contactlens,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干预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VEP)变化规律,探讨RPG增强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的相关机理。方法将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3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2人,B组21人,A组配戴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B组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后两组同时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视力、立体视、VEP等的变化。结果3个月后,两组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A组有效率达77.3%,平均提高2.01行,B组有效率达14.3%。VEP异常发生率B组多于A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6个月后,A组有20例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有效率达90.91%,平均提高2.35行,B组4例矫正视力提高,有效率达19.04%,VEP异常发生率B组明显多于A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RGP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可以通过VEP等电生理手段客观评价其在弱视矫正中的作用,并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病理机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7.
LASIK治疗屈光参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屈光参差后病人的屈光和视力结果,评价此疗法的效果、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25例屈光参差病人的40只眼接受了LASIK治疗.术前,40只术眼的平均球镜和柱镜分别为-11.7±4.78D(-3.75~-22.0D)和1.98±1.48D(0.0~6.0D),最佳矫正视力为眼前数指到1.0(平均0.6).25例病人的双眼平均球镜和柱镜之差分别为7.47±3.76D(2.5~16.5D)和1.21±1.44D(0.0~5.75D).术后随访时间是1天,1周,1、3、6月,1、2、3年.结果术后,所有病人的屈光参差都有显著好转,双眼的平均球镜和柱镜之差分别下降到1.49±1.361D(0.0~5.75D)和0.5±0.71D(0.0~2.25D).术眼的平均球镜和柱镜分别下降到-1.24±2.02D(1.5~11.0D)和0.58±0.62D(0~2.25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上升到0.9,31只眼(77.5%)的最佳矫正视力增加了1至7行.22只弱视眼中,14眼(63.6%)的最佳矫正视力可达到0.8或1.0.未发生明显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LASIK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治疗成人屈光参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屈光参差与视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验光门诊589例屈光参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屈光参差类型中,屈光不正较高侧眼的矫正视力以近视性屈光参差最好,混合性屈光参差次之,远视性屈光参差最差,在不同程度屈光参差中,两眼屈光度相差≤3D组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相差≥4D组的矫正视力,屈光参数有斜视组与无斜视组其矫正视力无显著差异,对屈光参差与视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LASIK治疗小儿屈光参差性弱视初步报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用LASIK治疗小儿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可能性.方法对1 7例4~1 2岁的屈光参差患儿进行LASIK手术治疗,术前屈光度从+5.50~-11.00D不等,且两眼屈光参差超过5D.对屈光度较大的患眼施行手术.手术在表面麻醉或基础麻醉下施行,术后再进行弱视治疗.结果经术后6~13个月随访,17眼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6眼裸眼视力超过术前矫正视力,7眼达术前矫正视力;12眼屈光度在±1.00D之间.结论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小儿施行LASIK,可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为弱视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别采用单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儿童单眼及双眼调节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1/2020-04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1.0D≤双眼等效球镜差<2.5D)儿童47例94眼,其中配戴框架眼镜者27例54眼作为A组,配戴角膜塑形镜者20例40眼作为B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矫正1mo后的矫正视力及调节参数[调节反应(AR)、调节灵活度(AF)、调节幅度(AMP)]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AR测量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调节滞后,A组患儿屈光高度眼调节滞后量显著高于屈光低度眼(0.63±0.21D vs 0.25±0.34D,P<0.001),但B组患儿双眼调节滞后量无差异(P=0.104),且两组患儿屈光高度眼与屈光低度眼单眼矫正视力和单眼AMP均无差异(P>0.05)。A组患儿双眼AR差值高于B组(0.38±0.36D vs 0.10±0.26D,P=0.005),双眼AF低于B组(8.22±1.15c/min vs 9.95±0.89c/min,P<0.001),但两组患儿双眼AMP无明显差异(P=0.280)。结论: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比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可获得更高的双眼调节灵活度,降低双眼调节反应差值,从而维持更协调的双眼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