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少见 ,病人多为 4 0~ 6 5岁女性 ,常发生于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我院自 1985~ 1998年间共收治乳头状瘤恶变 2 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2 2例均为女性。年龄 2 9~ 75岁 ,平均 5 2岁 ,4 0~ 6 5岁占 6 8 1%。占同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 4 4 %。自发病到就诊时间为 5天至 7年 ,平均就诊时间为 1年。其中 6例以血性溢液、2例以淡黄色溢液合并乳腺肿块 ,其他病人均以乳腺肿块就诊。肿块发生于左乳房者 10例 ,右侧乳房者 12例 ,中心区 17例、外周区 5例。肿块直径最小者1cm ,最大者 10cm ,平均为 2 6cm。8例经外院…  相似文献   

2.
���ٵ�������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主要包括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临床上常见对两种疾病概念的混淆 ,亦有者将多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作为同一疾病。经过进一步研究 ,临床和病理学家已经取得一致意见 ,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不是同一概念 ,其临床、病理学和生物学特点各不相同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乳腺增生症是妇女最常见的一种因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乳腺上皮和间质增生和复旧不全所引起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乳腺疾…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现实的诊断手段及外科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P)是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多见于40~50岁女性,为乳管内发生的乳头状新生物.部分患者不易与以血性溢液为表现的乳腺癌相鉴别,并且具有一定的癌变率,癌变率可高达14.84%,临床均需采取外科干预,所以及时正确地诊断并恰当地外科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不少IP的诊断手段,但有的还只是停留在实验阶段,对临床实践目前尚无指导价值或并无应用前景.随着对乳腺癌认识的演变,IP的外科处理也随着发生变更.  相似文献   

4.
乳头异常分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θ����������15���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2年7月收治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7/15)、消化道出血(6/15)。病变部位为胃13例,十二指肠l例,小肠1例。14例行手术治疗。15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4例,恶性l例,胃癌伴良性间质瘤l例。免疫组化CDll7( )73%,CD34( )73%,SMA(-)73%,S—100(-)67%。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例1:患者女性,54岁.右乳头血性溢液伴肿块1月.查体:右乳腺内上象限近乳头处触及1.0 cm×0.8 cm大小结节,边界尚清,质地硬,活动不明显,表面皮肤正常,乳头无内陷,钼靶导管造影检查:右乳内侧上方距乳头2.3 cm处有一直径为1.3 cm大小的充盈缺损,边界清,其下导管扩张,直径约为0.7 cm,考虑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导管扩张症.术中见肿块形状不规则,质较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术中冰冻快速诊断考虑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重度异形增生,给予右侧单纯乳腺切除术,术后石蜡病理诊断:右乳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随访5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因其常合并上皮非典型增生,有继发浸润性癌危险[1]。营口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07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共100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因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接受乳腺区段切除术病例100例。所有病人均经病理及术后免疫组化确定为乳腺导管内乳  相似文献   

8.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是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1982~199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10例,其中单发性管内乳头状瘤90例,多管性管内孔头状瘤病20例,文中时其症状、诊断、治疗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本病虽属良性肿瘤但有一定癌变率,一般认为多发性管内乳头状瘤病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是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9.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常见疾病之一,大量临床资料支持本病为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的癌变率,有报道[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率6%~8%.治疗多采用乳腺病变导管或区段腺体切除,可取得满意疗效,术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10.
1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诊治:附2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s,IP)癌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多来收治的22例IP癌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2例IP癌变占同期收治IP患者的4.61%(22/477),占乳腺癌患者的5.96%(22/369)。其中未曾行病理切片检查的20例患者术前均未确诊,术中冷冻切片确诊13例,7例未能确诊。22例中行区段切除2例,乳房单纯切除16例,改良根治术4例(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均无转移)。结论IP癌变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冷冻切片有助于确诊。治疗以选择性乳房单纯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专用磁共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乳腺导管内孤立/多发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术前均行乳腺X线、超声检查及AURORA乳腺专用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评价其病灶的形态学(包括病灶大小、形状、部位、边缘、多形性及与导管的关系)、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模式及其他相关的特征,并与X线、超声检查相对照。结果:31例病人孤立导管内乳头状瘤23例,多发导管乳头状瘤8例。MRI共检出30个病灶,其中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MRI为阴性,1例双侧多发导管乳头状瘤MRI检出双侧病灶。其MRI形态学表现最多见是沿导管分布多发小结节样或环形强化(38.7%),其次为乳晕后区孤立或多发结节样强化(22.6%)及乳晕后方导管样、线状、分支样强化(12.9%),伴或不伴导管扩张,MRI增强信号-时间曲线以平台型和流出型为主,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部分(4例)表现为类似恶性肿瘤的MRI征象(12.9%),难以与恶性肿瘤区分。结论:乳腺专用MRI检查对检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具有较大的优势,能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准确定位,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211例不同类型乳管内乳头状病变的年龄分布、乳头溢液与乳房肿块情况、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1?211例患者中,乳头状瘤874例,乳头状瘤病231例,乳头状癌106例;恶性病变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良性病变患者(P<0.01),31~50岁为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的高发年龄;16.0%患者有乳腺疾病手术史,乳头状瘤病患者中先后多次手术及同时双侧手术者明显多于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患者(P<0.05);67.8%患者有不同性质的乳头溢液,乳头状癌患者中溢液病例少于良性病变患者,但血性溢液明显多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约80%的良性病变术中可见肿块,恶性者术中均可见肿块,乳头状瘤病患者中伴有中-重不典型增生者明显多于乳头状瘤(P<0.05),肿块>1.0 cm时常伴有中-重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癌患者肿块平均最大径(1.93±0.78)cm;导管造影及导管镜检查对良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彩色B超和钼靶(P<0.05)。 结论:不同类型乳管内乳头状病变有一些共同表现,也有各自特征,掌握这些特征有利于临床正确诊断及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诊治: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性分析近 2 0年中收治的 1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IP)癌变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未能确诊 ,8例术中冷冻切片考虑IP癌变。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行根治术 7例 ,乳房单纯切除 2例 ,区段切除 1例。 7例行根治术者行腋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均无转移 ;1例区段切除术后 2年复发。提示 :IP癌变术前诊断困难 ,彩超及乳管镜有助于定位活检 ,术中冷冻切片有助于确诊。治疗以选择乳房单纯切除术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病情况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其中49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占75.4%,16例以乳头乳晕区肿块来诊,占24.6%.术后石蜡病理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者56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5例,乳头状瘤病伴癌者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恶变率是7.1%.49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检出率为85.7%.结论 乳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症状为乳头溢液.术前行乳管镜检查有较高的确诊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有一定的恶变率.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Breast duct endoscopy is increasingly used for evaluation of intraductal disease. We have investigated a new rigid instrument for ductoscopy and intraductal biopsy of pathologic lesions. METHODS: From 2002 to 2006, ductoscopy was performed in 111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or pathologic nipple discharge. A rigid gradient index microendoscope (diameter .7 mm) was used for all examin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a specially developed needle for intraductal vacuum-assisted biopsy. Ductoscopy and intraductal biopsy were correlated with ductal cytology and histopathology of the resection specimen. RESULTS: Ductoscopy identified intraductal lesions in 41% of the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presenting as red patches, microcalcifications, or ductal obstruction.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a normal ductoscopy,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 ductoscopy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of extensive intraductal carcinoma (71% versus 16%, P < .05). Ductal cytology showed only a few cases with severe cytologic atypia or malignant cells in cases with ductoscopic abnormalities. Intraductal vacuum-assisted biopsy yielded diagnostic material in 89% of 36 patients with nipple discharge and papillomatous lesions. Histology of the resection specimen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in all cases (26 papillomas, 2 in situ carcinomas, and 2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s). In contrast, ductal cytology showed only moderate correlation with histopathology. CONCLUSIONS: Ductoscopy is a useful supplement for the standard radiological workup of breast cancer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intraductal carcinoma. Ductoscopic vacuum-assisted biopsy is a new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intraductal biopsy under visual control.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总结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的临床及诊断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6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主要分布于30~50岁年龄段女性,以30~40岁最多,大多表现为乳头溢液,亦有10%左右表现为不可扪及肿块经B超检查微创活检发现。本组患者中乳腺超声有阳性发现者40.2%,乳腺X线检查有阳性发现者仅10%;纤维乳管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5.7%,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IP的敏感性为74%,特异性为96.3%。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3.3个月,有25例(4.5%)患者出现同侧复发,复发者均为多发乳头状瘤。结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以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超声检查有一定诊断价值;X线检查对IP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可用于鉴别诊断;纤维乳管镜是诊断IP的首选方法,可辅以TCT检查以提高诊断率。多发乳头状瘤术后有一定复发率,应定期随访,如有复发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治经验,寻找术前预测浸润性IPMN的指标.方法将2003年9月-2010年7月手术治疗的27例胰腺IPMN病例分为浸润性与非浸润性IPMN两组,分析比较两组间术前资料的差异.结果浸润性IPMN 15例,非浸润性IPMN12例.两组间术前梗阻性黄疸发病率、肿瘤最大直径、血...  相似文献   

1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病治疗水平。方法自1985年5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IPMT病人13例,男8例,女5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8例进行了ERCP检查,发现胰管扩张,胰液溢出5例。结果除1人外,其他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病理诊断为胰头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5例。结论IPMT与胰腺导管癌不同,ERCP有助于诊断本病,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15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例中8例行乳管镜检查的患者术前均考虑为乳头状瘤病的可能,7例未行乳管镜检查的患者术前均误诊.术后病理2例伴有部分恶变,1例对侧为浸润性小叶癌.3例术后半年内复发,行二次手术,复发率为20%. 结论乳管内乳头状瘤病与乳管内乳头状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恶变,局部切除后易复发;乳管镜能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