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根治肝包虫囊肿切除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 3年间 (1999年~ 2 0 0 2年 )采用根治性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的 99例肝包虫病患者的资料分组 ;A组 :6 7例 ,行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 (新术式 ) ;B组 ;32例行传统外囊摘术 (以肝切除技术为基础的术式 )。临床观察指标为手术耗时、术后平均住院日、出血量、术后并发证、死亡率及原位复发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式组的术后平均住院日、手术耗时、出血量等均低于传统外囊摘除术式组 (P<0 .0 5 ) ,术后并发证、死亡率、原位复发率无差异 ,(P>0 .0 5 )。结论 根治性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术式中 ,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式完全性高 ,应首选。  相似文献   

2.
两种术式治疗43例成人肝包虫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成人肝包虫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探求较佳手术方案。方法:两种手术方式治疗43例患者,比较手术耗时及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吸收热、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残腔情况(积液、感染、胆瘘)、胸腔积液、原位复发等情况,并对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与传统外囊摘除术相比,两组住院期间手术耗时、术后吸收热持续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两组术后出院随访并发症中残腔感染和原位复发率比较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lt;0.05),胆瘘、膈下感染、胸腔积液、引流天数和死亡率等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结论:根治性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术式中,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式完全性高,应首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几种不同肝包虫病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探求较佳手术方案。方法5种手术方式治疗190例患者,比较单个囊肿手术耗时及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吸收热、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残腔情况(积液、感染、胆瘘)、胸腔积液、原位复发等随访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组和完全外囊内切除术组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单个囊肿)高于包虫内囊摘除术加外囊残腔引流组和包虫内囊摘除术加大网膜内引流组(P<0.01),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吸收热时间、术后残腔并发症均低于后者(P<0.01)。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组手术与完整外囊内摘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相比,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吸收热、术后带管天数、残腔并发症及原位复发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手术耗时及出血量明显低于后者(P<0.01)。结论内囊摘除加外囊内次全切除术式相对传统外囊内完整摘除术式,疗效基本相同,对于邻近肝门部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的肝包虫,手术风险和难度相对较小,便于肝包虫高发区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随访观察来对比肝包虫外膜内外囊完整摘除术与常规内囊摘除术在治疗复发性肝包虫后的复发率,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8年间(1999 年~2007年)再次入院的复发肝包虫病患者70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30例:保留外囊的传统术式组;B组40例:外膜内外囊完整摘除术(新术式).对临床观察指标原位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6月(3月~96月).结果: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式组原位复发率低于传统术式(P<0.05).结论: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式能降低复发病例的再次手术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囊性肝包虫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间手术治疗的289例囊性肝包虫病的情况,其中42例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36例行肝包虫外囊外膜内完整摘除术,211例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加外囊部分或次全切除术。结果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和外膜内完整外囊摘除术及外囊部分或次全切除术后均不易出现胆瘘而长期带管、残腔积液及感染、原位复发等情况。结论三种手术方式疗效基本相同,均为目前手术治疗囊性肝包虫病的较优方式,关键取决于包虫所在部位、大小、术者经验及对合并胆瘘的术中处理。  相似文献   

6.
王琦  陈本栋  王锋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2):915-916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治疗肝包虫病的疗效。方法采用肝包虫囊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治疗26例肝包虫病患者。结果全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胆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的18例病人未见复发及残腔并发症。结论肝包虫囊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治疗肝包虫病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新术式,可解决以往传统的内囊摘除术的高复发率和残腔并发症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纪成  杨志江 《新疆医学》2005,35(6):93-95
肝脏包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畜牧区。手术治疗仍采用传统的肝包虫内囊摘除术。2002年彭心字报道。肝包虫外囊切除术发现肝包虫外囊的肝实质面上存在着一层纤维膜,肝包虫外囊与该膜之间有潜在可分离的间隙,沿此间隙可完整摘除肝包虫,一次根治肝包虫病。暂称为“肝包虫囊肿外膜内外囊切除术”。本文完成肝包虫外囊剥除16例,对疗效、预后做一评价。对该术式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肝包虫外囊完整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肝包虫外囊完整摘除术式。结果:16例肝包虫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术后随访病例11例,时间(7~19)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肝包虫外囊完整摘除术治疗肝包虫病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术式,可以防止术中囊液外漏,残腔形成及术后复发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适应症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的手术适应症。方法 :对我院同期收治的 6 7例肝包虫病患者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不同情况的肝包虫囊肿使用该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 :6 2例成功实施了“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 ,同期 5例失败。结论 :在开展该术式初期 ,其适应症的提出应当相对保守。较为适合的适应症应为 :①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②肝脏单发或多发细粒棘球蚴病 ;③外囊与肝组织或肝门主要血管或胆管存在可分离间隙 ;④未破入较大胆管 ;⑤患侧肝脏可充分游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包虫囊肿外膜内外囊切除术在手术治疗肺包虫囊肿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肺包虫囊肿24例的临床资料及其术式的可行性.结果 24例全部治愈,行内囊穿刺摘除术者29.17%,行完整内囊摘除术者25.00%,行外囊切除者4.16%,行楔形切除术者16.68%,行肺叶切除术者4.16%,行外膜内外囊切除术者20.83%. 结论肺包虫囊肿外膜内外囊切除术符合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性肺组织的原则,且解决了残腔及术中种植复发的问题,其术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和分期手术治疗对肝囊型包虫病合并肺囊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9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一期手术组,21例)和B组(分期手术组,20例),并对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两组患者全治愈。A组复发4例,B组复发3例。结论:在肺包虫囊肿合并肝包虫囊肿的处理当中,充分认识术前病情,严格掌握两种手术路径的适应证,严格操作,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肝切除并微波消融术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多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61例多发性肝癌患者,其中28例行肝切除并微波消融术(肝切除组),33例行TACE治疗(TACE组)。治疗后所有患者随访,Kaplan.Meier法分析组间生存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期间死亡。肝切除组术后2个月AFP下降较TACE组明显(P〈0.01)。肝切除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57.1%、35.7%,中位生存期26.5个月,显著高于TACE组的69.7%、30.3%、12.1%及18个月(P〈0.05)。结论:对可耐受手术的多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并微波消融术安全有效,相对TACE能进一步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手术与保守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收集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保守治疗22例(A组),发病48 h内手术30例(B组),发病48 h后手术28例(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肠坏死率、病死率、恢复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结果】A组患者的肠坏死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B和C组,A组患者的恢复时间均短于B和C组,其中手术治疗患者中,B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显著短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00.0%)与B组有效率(96.7%)、C组患有效率(9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根据老年患者急性肠梗阻的具体病情发展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疾病的治愈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种不同麻醉方法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15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个体化麻醉组( A组)80例,常规喷壶麻醉组( B组)75例,观察对比2组麻醉的效果。结果:A组麻醉成功率98.70%,B组麻醉成功率94.67%,A组成功率优于B组。结论:个体化麻醉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喷壶麻醉的效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复方甘草酸苷与胸腺肽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6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4例患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ml静滴,1次/d,疗程2周;B组65例患者使用胸腺肽注射液80mg静滴,1次/d,疗程2周;C组67例联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胸腺肽注射液,剂量和疗程与A组、B组相同,3组患者均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NB-UVB),初始量为0.3~0.5J/cm^2,每次照射后以不出现红斑等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增加原剂量的10%~20%,隔日照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平均住院20d。结果:C组有效率为85.07%,显著高于A组(57.81%)和B组(61.54%)。结论:复方甘草酸苷与胸腺肽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在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堂  邵国良  郑家平  姚征  夏启荣 《浙江医学》2009,31(4):444-446,450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恩度)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条件相仿原则两两配对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先行常规肝动脉灌注化疗,然后将导管插至肝肿瘤供血动脉,将化疗药、恩度与超液态碘油充分乳化后注入动脉内行栓塞化疗,对照组行常规TACE治疗。两次治疗(间隔1个月)随访观察6个月后评价介入治疗后不良反应和临床近期疗效。结果介入治疗后1周内两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全身体力状况(KPS)评分、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均明显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试验组肿瘤复发和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恩度经肝动脉治疗原发性肝癌能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率,并且不显著增加不良反应,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许丰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9):1172-1174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临床诊断的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组(A组,n=24例)和纳洛酮组(B组,n=24例),A组给予纳洛酮0.4mg静脉推注,间隔4h1次和门冬氨酸鸟氨酸10g静脉滴注,每日2次;B组给予纳洛酮0.4mg静脉推注,间隔4h1次,疗程皆为7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d后观察临床症状、血氨变化情况。结果:治疗7d后,A组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血氨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血氨及治疗前、后血氨浓度降低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比单用纳洛酮具有更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术前不同时间应用氟比洛酚酯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的超前镇痛效应。方法:选择ASA-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术患者60例,随机分4组,每组15例,随机均分为术前30min应用氟比洛酚酯组(A组)、术前15min应用氟比洛酚酯组(B组)、术前5min应用氟比洛酚酯组(C组)和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4组患者术后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PCEA)。于术后4h,8h,16,24h,48h随访病人,观察病人疼痛情况并进行相应的VSA评分,记录首次应用PCEA时间、镇痛药累积用量。结果:A,B,C三组患者术后各观察点的VAS评分均低于D组(P〈0.05),A,B,C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其中B组患者的VAS评分曲线较为平稳。A,B,C三组患者术后首次要求PCEA时间均晚于D组(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C三组术后镇痛药用量均小于D组(P〈0.05),其中B组患者患者用量最少(P〈0.05)。结论:术前15min应用氟比洛芬醋静脉注射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有最佳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9.
曲度 《黑龙江医学》2009,33(6):401-411
目的探讨单一腹主动脉阻断式下无血切肝术式的效果。方法1980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常温下单一腹主动脉阻断(SAAC)实验研究,其结果首次证实犬SAAC安全时限为25min。在此时限内,仅有轻度可逆性的血液动力学,酸碱平衡、血液生化,以及主要脏器的超微结构变化;超过此时限,则将会导致不可逆难以代偿的体内严重病理生理变化。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SAAC式腹部无血外科实验研究。本实验中18犬被随机分成3组(各组n=6)做下列对照研究:单一腹主动脉阻断式无血切肝术"SAAC-BH式";Pringle’s式切肝术;Heaney式无血切肝术。结果(1)3组切肝术平均时间:A组5.80min,B组5.85min,C组5.90min,3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3组术中切肝平均出血量:A组5.60mL,B组28.40mL,C组5.80mL,A、C两组与B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A组6犬术后均苏醒与进食,并能长期生存;B、C组各有1犬与2犬死于术后1周之内;余犬术后均能苏醒与进食,并能长期生存;(4)SAAC-BH组阻断后与撤钳后均发生某些生理生化与脏器超微结构变化,均在可逆性范围之内。结论在严格遵循"二叉树耐受法则"条件下,SAAC-BH式(膈下,腹腔干动脉之上水平)像Heaney式一样均能达到无血切肝之目的,且能安全施行,控制术中出血优于Pringle’s式切肝式。本文提出现代肝脏切除术发展经过4个阶段,并将SAAC-BH式与现有切肝术各式家系做了详细利弊分析。最后指出,我国腹主动脉阻断式无血外科学科在国际上已率先建立。  相似文献   

20.
谢铭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61-2662,2664
目的: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采用全胃切除及近端胃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A组(n=35)采用全胃切除术,B组(n=51)采用近端胃切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在术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B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80.39%,2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60.78%,5年生存率分别为40%、25.4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进展期胃癌的术式选择,全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