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大青龙汤证第38条和第39条“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认识不一,文章通过对《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麻黄汤证为实人伤寒证,桂枝汤证为虚人中风证,大青龙汤则为实人中风或虚人伤寒而设。对仲景方证的理解应从正邪两个方面考量,既要考虑所受邪气,又要考虑体质状态。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六经提纲,人所共知。然而,另有两条目设于《伤寒论》各篇之中,却不大为人所注意。细读《伤寒论》,可知仲景在六经各篇之中,都设有中风与伤寒两条目。即:在“太阳篇”中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在“阳明篇”中有阳明中风、阳明伤寒,在“少阳篇”中有少阳中风、少阳伤寒等等。除此而外,还在汤证中进一步分析中风、伤寒的不同。在“太阳篇”中,中风、伤寒,说的很清楚。第2条说的是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名为中风。”第3条说的是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名为伤寒。”  相似文献   

3.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4.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素同·热论》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广义的.《难经·五十八难》说的“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而“有中风,有伤寒”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论》全书说的伤寒是广义的,而在太阳病篇中把太阳病分中风、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方按八纲分类法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伤寒论》方的分类 ,古往今来有多种类分法 ,其中较有意义的一种 ,就是按八纲类方。按八纲类方 ,即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最早滥觞于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按表里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简略分类。许氏论治伤寒 ,注重对表里虚实的辨证 ,指出 :“伤寒治法 ,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 ,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 ,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 ,有表实 ,有表虚 ,有里实 ,有里虚 ;有表里俱实 ,有表里俱虚。”其具体分类 ,则言“仲景麻黄汤类 ,为表实而设也 ;桂枝汤类 ,为表虚而设也 ;里实则承气之类 ;里虚则四逆、…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医科学化”浪潮中,中医学家欲以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伤寒论》作为“中医科学化”的突破口,科学化思想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应用。谭次仲的《伤寒评注》是“中医科学化”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本研究以谭次仲《伤寒评注》全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谭氏以《伤寒论》为例阐明科学化思想,对伤寒含义及六经实质的创新性发明,对《伤寒论》术语、病证、方药的科学化阐释,总结《伤寒论》的证治规律为“五定法”以及确立“三脏四变”的急救原则,彰显黜虚崇实、实事求是之医学思想等内容。总结出了谭次仲在《伤寒评注》中贯穿的科学精神以及革新传统《伤寒论》研究范式,开创新的研究道路的科学化实践,以期为当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与实践来源。  相似文献   

7.
《中医杂志》2009,50(9)
从《伤寒论》的产生源由分析,认为《伤寒论》主要从三大系统方面阐述伤寒思想,其中包括了伤寒脑病思想.从伤寒的传变过程,其脑病的表现及其用方用药特点,发现伤寒脑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之中,中医伤寒可致脑病;脑病可产生于伤寒的不同阶段,且表现复杂;对于伤寒脑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张仲景对于伤寒脑病用药以发散解表药、和解表里药、调理阳明经腑药及潜阳药为其常用之品,而鲜用清热解毒、醒神开窍之品.期望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所裨益,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本类疾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许积成 《新中医》1995,27(4):55-55,54
浅谈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之病机许积成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两个证型。宋·成无己有中风证为“风并于卫,卫实而荣虚”,伤寒证为“寒并于荣,荣实而卫虚”之说[1]。此论一出,后世遵崇,相沿至今。本文从两证的受邪性质、病变部位、方药机制等方...  相似文献   

9.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10.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0):1081-1084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大都可视之为病例记载。这些病例的特点是典型和全面。近二千年来,古今中外学者对其研究不止,人们的兴趣、与其说是此书,毋宁说是借此书提供的病例可研究有关人体疾病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虽然仲景在书中明言体质者不多,但《伤寒论》仍反映了体质对疾病的发生、性质、演变和治疗的重大影响,不失为研究祖国医学体质学说的可贵材料。笔者根据《伤寒论》提供的材料研究指出:体质,是盲人体的素质,在常态下阴阳、虚实、寒  相似文献   

12.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13.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1 病因病机不同伤寒(指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即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寒邪伤阳是伤寒的基本矛盾,而热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所以中医治疗伤寒,使用汗、下法时固守“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原则,以辛温苦寒直折其邪,此系服从于伤寒伤阳的基本矛盾而设;治疗温病时,则“泻阳之有余,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有忌汗、忌利…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15.
喻嘉言治伤寒的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 ,传世之作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简称《尚论》)、《医门法律》、《寓意草》等。其中《尚论》不仅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 ,并且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喻氏治伤寒的思想。兹就喻氏治伤寒的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以飨同道。1 适用为本 ,通玄隐奥 ,阐发神明喻氏在《尚论·自序》中反复申明其治伤寒的目的是适用 ,而不是简单地阐释仲景《伤寒论》的大意。在条文编排次序上 ,喻氏虽采取整移改削之法 ,羽翼错简重定的方有执 ,但这仅仅是为了研究方便 ,而不是尚论的本意。喻氏认为“仲景《伤寒论》一书 ,天苞地府 ,为…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历代医家称之为医方之祖、杂病之宗,现就张仲景对其在有关汤方中用姜的规律作如下探讨。1生姜的运用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生姜者计68方,其中《伤寒论》37方,《金匮要略》31方,具体应用可做如下归类。1.1辛散解表祛邪,调和营卫通阳(1)《伤寒论》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表虚兼证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中风表虚兼证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以上汤证中用生姜侧重于辛散解表。(2)《伤寒论》太阳中…  相似文献   

17.
吴谦,字六吉,清康熙、乾隆年间安徽歙县人。曾任清廷御医,官至太医院判。乾隆四年奉敕主编大型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并亲手重订其中《伤寒》和《金匱》部分。今就其《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下称《伤寒论注》)浅析其治伤寒学的特色。和错简重订编次吴谦认为《伤寒论》“系千载遗书,错误颇多,虽经历代注家编次诠解,然各执己见,位置无常,难以为法”,而倡和同里前辈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论。并依方氏删削“伤寒例”,  相似文献   

18.
宋代以后,医家无不以王叔和《伤寒例》为引导,朱肱《活人书》为蓝本来增补《伤寒论》的治法方药,《伤寒论》为治疗伤寒病的专书,几成定论。后世虽有刘完素明确指出照搬《伤寒论》治伤寒热病的不妥,认为“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然而终究未能改变整个医学界对《伤寒论》的总体看法。结果在清初秦皇士的《伤寒大白》一书中竟有“江南无真伤寒”,《伤寒论》仅“为冬月正  相似文献   

19.
风疹是临床常见之病证。在治疗上,余体验风疹属寒、热、虚、实者,均可以《伤寒》方治疗。若辨证准确,选方得当,确可获桴鼓之效。兹介绍《伤寒》方治风疹之验案,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针灸应用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君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1):38-39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撷《灵》、《素》之精华 ,采百家之古训 ,将伤寒与杂病共论 ,汤液与针灸并施 ,辨证灵活准确 ,用药精巧恰当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伤寒论》中论及针灸疗法的条文共 2 7条 ,仲师运用六经辨证 ,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 ,确立了“伤寒三阳经病 ,实热证居多 ,宜用针法 ,三阴病虚寒证居多 ,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亦善于中医辨证 ,细察疾病的变化 ,进行针灸治疗 ,或者针药并治 ,以增强疗效。1 治疗方法之特色1.1 实证宜针 ,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