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髓样脂肪瘤(myelolipomas)是肾上腺不常见良性肿瘤,常为CT偶然发现,发现时通常为含有明显脂肪成份的小肿瘤,但当其巨大时易误为其它疾病。作者报道2例3个巨大肿瘤。例1,47岁女性,患乳腺癌,体检发现上腹部包块,CT增强扫描见双侧腹膜后巨大含脂肪成份肿块;MRI T_1加权像肿块大部分信号强度介于肝脏和脂肪之间,冠状位及矢状位像显示出肿块的分叶状特点并突入肝实质后部。手术切除右侧腹膜后肿块约17cm×11cm×18cm,重2200g;左侧腹膜后肿块14cm×15cm×10cm,重  相似文献   

2.
弹性纤维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弹性纤维假瘤。为了明确该症的MR和CT表现及与基础病理学的关系,作者回顾性研究5例弹性纤维瘤的MR和CT表现。男4例,女1例,年龄63~79岁,所有病人都有软组织肿块,1例伴有渐进性疼痛。4例病变在肩胛下部,1例发生于大腿。自旋回波T_1WI及T_2WI MR图象显示有3例与骨骼肌的信号强度相似,并有散在的线及曲线样区的信号强度与脂肪类似。1例做了Gd-DTPA增强,显示有的部位有增强,有的则无。1例病变位于大腿,T_1WI上边界不清,中心部信号均匀仅有几个小球状高信号,其周围为散在的高信号区围绕。该例病人的GRE图象为边界清晰的非均一的无特征性的肿块信号强度高于脂肪,STIR图象为边界欠清的不均一肿块。肩胛下部的4个病变的横断CT扫描显示其边缘多种多样,3/4例肿块周围有脂肪,但不能与前内侧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道1例76岁女性,间断性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检查视神经乳头无水肿。胸片显示右肺上叶直径5cm的肿块。CT扫描左颞顶叶有一直径5cm,中心密度略低的高密度肿块,邻近左侧侧脑室,其周围无低密度区环绕,增强检查病变区示明显均一强化。左侧颈动脉造影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枝上移,未见肿瘤染色及动静脉交通。MRIT_1加权象呈细结节状低信号强度,有一信号强度减低的边缘。肿瘤的边缘与侧脑室的边缘不相连。T_2加权象病变自身呈结节状高信号强度,有一信号强度增加的边缘。T_1或T_2加权象均不能表明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表现,提高术前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女性12例,男性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和CT资料。结果本组21例中.15例CT表现为含脂肪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5例表现为稍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1例表现为高密度肿块;18例为单发病变(左侧11例,右侧7例),3例多发病灶。结论CT对肾血管平滑脂肪瘤的确诊取决于病灶中的脂肪成分,对含较多脂肪成分的肾AML能明确定性诊断,对少脂肪成分的肾AML散在点状低密度影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肿块均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11例其中显示有脂肪密度,1例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MIP显示肿块内纡曲、增粗的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的脂肪成分及血管成分,多期增强扫描能了解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垂体卒中是垂体腺瘤内自发性出血或梗塞引起的垂体腺突然膨胀。作者报告3例亚急性垂体卒中的MR 与CT 表现。例1,男52岁,双颢部头痛,无晕厥或意识改变,进行性双侧视力丧失。CT 见鞍上一低密度病变,呈环形增强和其内多个增强灶。MR 见垂体肿块向上侵犯鞍上池并推移视交叉和左大脑前动脉A_1段。在长TR 和短TR 的SE 象上均见瘤内多个高强度信号,提示亚急性肿瘤内出血。手术切除一多出血灶的坏死肿瘤。例2,男18岁、间歇性头痛2年,头痛加剧伴左眼视力下降2周,内分泌系检查明显异常。CT 见一不均匀增强肿块充满鞍上池并侵蚀蝶窦后上壁。MR 为不均匀肿块,T_1加权(T_1W)和T_2加权(T_2W)象均为  相似文献   

7.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检查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的意义,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患者的CT和病理特征.结果:1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主要CT表现为肾实质内密度不均的肿块内含更低密度影(脂肪),其CT值为-20~-90 Hu.其中肾肿块内出血5例,肾肿块内出血并包膜下出血3例,肾肿块内出血并肾周积血2例,肾肿块内出血并腹腔积血2例.动态增强扫描肾血管及软组织成分明显强化,脂肪成分及出血均不强化.本组12例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100%.结论:螺旋CT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判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出血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有助于术前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资料证实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分析其CT、MRI征象,探讨CT、MRI对各型的分型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结果:21例均行CT扫描,其中12例行MR检查.血管瘤型4例,病理上以粗大扭曲的异常血管或血管瘤为主,CT、MR增强扫描异常血管或血管瘤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仍高于同期肝实质.肌瘤型3例,病理上以平滑肌成分为主,脂肪成分很少(<10%).CT平扫为较均匀低密度,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呈持续强化.脂肪瘤型5例,病理上以脂肪成分为主(≥70%),CT、MRI显示脂肪密度或信号.混合型9例,CT平扫为含有脂肪的混杂密度,MRI T1WI病灶主体呈不均匀低信号,脂肪成分呈高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其内软组织成分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脉期仍有强化.病理上血管、平滑肌、脂肪3种成分比例接近(其中脂肪成分占10%~70%).免疫组化:上述21例均显示HMB45(+)、SMA(+).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分型和各型的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肾血管肌肉脂肪瘤(简称血管肌脂瘤)较少见,同时伴随肿瘤内动静脉分流者更罕见,是由不同比例的脂肪、平滑肌和血管组成的错构瘤。作者报道1例,女性,53岁。CT 显示左侧腹部巨大肿块,将主动脉、胰腺、结肠及胃推向右侧。肿瘤内见出血区及大片低密度区,CT 值为-85HU。增强后,被推向腹壁的残余肾实质及静脉湖均显示,病变本身强化不一;呈明显的不均质区。血管造影发现肿瘤由左肾动脉供血,可见一些不规则的肿瘤血管、扩张的静脉及静脉湖。手术发现肿瘤具有包膜。病理证实为“血管肌脂瘤”。作者指出,几乎所有的血管肌脂瘤均于肾周间隙内,肾实质内少见。CT 对术前诊断血管肌脂瘤及与肾周肉瘤、腹膜后肉瘤等鉴别有重要作用。血管造影能明确肿瘤内是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告了3例岩骨尖脊索瘤的CT和MR表现。CT表现为境界清晰的轴外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肿块呈高密度影,其内常有低密度区,与肿瘤内粘液样、胶冻样物质有关。文献记载,如做增强扫描,多有不同程度的强化。3例肿瘤内均有典型的钙化灶,Meyer报告具有钙化灶者仅占47%,其中部分钙化灶可能与骨质破坏的残片有关。其中2例行MR检查,呈典型的长T_1及长T_2,即T_1加权象呈低信号,T_2加权象呈高信号。肿瘤信号不均匀,文献报导约30%的肿瘤内有钙化灶而造成信号缺失。出血灶可使T_1弛豫时间缩短。由于MR多轴位扫描,可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尤其是颈  相似文献   

11.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材料与方法 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经B超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加做MRI检查,3例经B超及CT检查显示5个病灶。 2例3个病灶经病理诊断,其中2个病灶术前误诊为肝癌和肝血管瘤;另1例肝脏含脂肪的肿块伴有肾脏多发病变及结节硬化。结果 在影像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表现:(1)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 T1WI上呈高信号。(2)肿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为其他肝病,但实际上,一些影像学表现能反映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成分,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13.
脊椎硬膜内炎性病变的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研究了28例脊椎硬膜内炎性病变的MR影象,根据病变发生部位将病人分成两组。第一组12例,为髓外硬膜下炎性病变组,MR平扫显示脊髓硬膜下正常或无特异性改变,MR增强扫描可显示病灶及其部位。强化的结构很可能是脊膜。强化表现有三种。①围绕神经根和脊髓的线样强化。②脊髓或神经根表面的结节样强化。③厚的硬膜强化。MR增强扫描对髓外硬膜内区域病变的检出和病变定位敏感性很高,但不能确定感染的病因,亦无法与髓外硬膜内肿瘤鉴别。第二组16例,为髓内炎性病变组,分两型。4例为肉芽肿型,MR显示局部脊髓肿胀,T_2信号延长,呈结节状强化,均不能与髓内肿瘤鉴别。另外12例为无肉芽肿型,MR表现  相似文献   

14.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着重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轮廓、密度、MRI信号特征以及动态增强表现等. 结果 15例共18个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大小由1.5×2.3 cm~5.0×7.0 cm,肿块边界清楚,但形态不一,其中16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CT平扫12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4个病灶内可见散在小灶性低密度;所有病灶在CT动态增强肾皮质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肾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无强化;MRI显示所有病灶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在T1WI上大部分病灶呈等信号,但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在MRI上未能显示明显高信号,而MRI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和CT基本相仿. 结论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于和肾癌相混淆,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和鉴别诊断价值,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做MRI检查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无功能性良性肿瘤,它含有造血和脂肪组织。已报导过16例。CT、超声和血管造影对它正确的术前诊断甚有价值,CT 和超声对肿瘤内的脂肪成分敏感,而血管造影却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起源。以前曾有过两例CT 诊断的病例,本例是通过CT 和血管造影检查,并经外科和病理证实的第三例。患者男,42岁,右上腹肿块2月入院。体检时触及一表面光滑的大肿块。实验室检查,包括肾上腺激素的化学分析,均正常。腹平片显示右上腹透光度增大的肿块影。CT 显示右肾和肝脏之间有一脂  相似文献   

16.
巨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自发性破裂大出血CT误诊4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银官 《放射学实践》2001,16(4):234-235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手术前误诊的原因及CT手术前诊断该病的可能性。方法:复习手术与病理证实的4例术前CT误诊的巨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破裂出血的病例。结果:巨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发生肿瘤内、肾筋膜囊内,盆腔膜后甚至腹腔内出血;仔细寻找肿块内代表脂肪成分的CT征是支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的关键。误诊原因可能 与出血掩盖肿块内实际存在的脂肪征有关,也可能与将被挤到肿块的边缘的肿瘤内的脂肪结构误诊为肾筋膜囊内或肾窦内的脂肪有关,结论:巨大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发生自发性破裂出血,手术前CT发现肿块内脂肪征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直径<3 cm的小体积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包括RCC 24例;RAML 23例,肿瘤直径均小<3 cm.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RCC组中8例、RAML组中有10例同时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被MR检出.RCC组:18例边界清楚,6例边界不清,病理显示17例有假包膜,假包膜为肿块周围带状低信号,MR显示13例(76.5%),T2WI/SPIR显示率较高.增强扫描肿块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周围假包膜无强化,肿块强化呈"快进快出"特性曲线,以皮质期强化明显.其中1例为囊性,增强扫描见囊壁强化.RAML组21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病理显示19例有脂肪成分,MR显示18例(94.7%),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其强化峰值出现较晚,以实质期强化为主.结论 小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不同影像表现,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1例CT检查发现含有少量脂肪的一个肾脏小肿块,结果证实是肾细胞癌。患者为57岁女性,因下腹疼痛来放射科检查,排泄性尿路造影和肾脏超声在右肾发现一个实质性的有钙化的肿块。体检结果和肾功能均正常。CT扫描在右肾发现一个含不规则钙化区域和少量脂肪,大小约3cm直径向外生长的实质性肿块。扫描层厚为5mm,通过平扫和增强扫描发现脂肪组织。密度值为-80HU。尽管肿块内含有脂肪高度提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但是非典  相似文献   

19.
软骨脂肪血管瘤是指含有软骨的良性间叶瘤,其主要成分为成熟软骨以及血管和成熟脂肪。作者分析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软骨脂肪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X线平片及CT进行了对照。 例1男,45岁。右侧胸壁无痛性肿块数月。平片、CT可见肋间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MRI和CT显示多发曲线状脂肪影及软骨成分。切除肿瘤,瘤体质硬,白色发亮,有完整包囊。组织学上肿瘤由富含细胞的软骨岛、软骨内钙化和周围的成熟脂肪、血管组成。例2男,15岁。左膝前方髌骨远侧肿块已10月,  相似文献   

20.
作者研究了6例女性胼胝体周围脂肪瘤的病人,年龄13~16岁,其中2例在MR检查之前CT已提示诊断。采用1.5T超导型MR机,头线圈,T_1 加权成象(TR/TE=500/20)和T_2加权成象(TR/TE=2500/40,80),3或5mm层厚,0.75、1或2次激励。所有的病人均行T_1加权矢状成象。作者见到,脂肪瘤均位于胼胝体周围,T_1加权象上显示与皮下脂肪同样信号强度的薄带状影象。4例脂肪瘤围绕胼胝体的压部,2例位于压部的尾部,T_1加权象最宜证实这种解剖关系。2例瘤体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