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33例经肝组织活体检查术(简称“肝活检”)诊断明确的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导致肝功能异常的病因以及不同病因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今后肝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思路,减少误诊与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以来在B超定位下行1秒肝穿刺的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 1.33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通过一般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分析,均难以得出诊断,通过肝活检大多数可明确诊断,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12例(36.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1例(3%)、药物性肝损伤(drug -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7例(21.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4例(12.1%)、非特异性炎症6例(18.2%)、肝内胆汁淤积1例(3%)、轻度脂肪变性2例(6.1%)。结论 1.肝活检是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2.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药物性肝损伤是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最主要的原因;3.临床资料特点,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男女比例为1:12,年龄集中分布在(45-60)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阴性的肝病存在情况,探讨其病因。方法选择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阴性血清183例。对临床上诊断为病因不明的肝病血清分别用巢式PCR(nPCR)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HBVDNA和HCVRN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因不明的肝病血清自身抗体,用ELISA法检测病因不明的肝病血清抗-EBV/CMVIgM抗体。结果183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阴性的肝病患者中69例是病因不明的肝病。27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23例是酒精性肝病,21例是药物性肝病,24例是肝胆外科疾病,4例是非酒精性脂肪肝,2例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例是其他疾病引起肝功能异常。病因不明的肝病是以成人为主,其血清HBVDNA和HCVRNA均为阴性。在病因不明的69例肝病患者中,7例患者1种以上自身抗体滴度为1∶320。结论在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阴性的183例肝病中,病因不明的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肝胆外科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其他疾病引起肝功能异常分别占37.7%、14.8%、12.6%、11.5%、13.1%、2.2%、1.1%和7.1%。血清学和核酸检测结果提示病因不明的肝病患者未感染已知肝炎病毒如HBV、HCV。对病因不明的肝病有必要检测自身抗体,以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炎(DILD),或称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含有丰富的药酶系统,为体内最大最主要的生化和药物代谢器官,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药物性肝炎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6%,黄疸和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5%,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并且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1] 它还是不明原因肝炎的常见原因,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由于各种新型药物不断的开发和大量上市,本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药物性肝炎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兹就其中医学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7):152-157
目的分析2007—2017年大兴区人民医院肝功能异常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指导临床经验性诊断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因肝功能异常住院的患者2009例的临床资料,统计2007—2017年的疾病谱构成,以及2007—2017年排名前4位的疾病占比、性别构成和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9例患者共涉及9种疾病,排名第1位者仍为病毒性肝炎,其次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和酒精性肝病等,出院时仍有3.09%的患者未能明确病因。2007—2017年,病毒性肝炎的占比呈下降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的占比均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患者男性比例始终高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男性比例呈上升趋势,女性比例呈下降趋势;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女比例处于小幅波动状态,未发现明显变化趋势。2007—2017年,病毒性肝炎患者始终以老年人居多,青少年占比逐年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老年人占比呈下降趋势,青中年人占比呈上升趋势;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青少年和老年人占比呈上升趋势;未发现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有青少年。结论肝功能异常的疾病谱中,以往发病率占绝对比例的病毒性肝炎正呈下降趋势,而非感染性肝病的发生率正在悄然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等疾病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常见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40例CTD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D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依次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42.5%)、CTD相关(27.5%)、自身免疫性肝炎(17.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7.5%)、药物性肝损伤(5%)。60%(24例)的CTD患者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18例(45%)合并肝硬化。结论 CTD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多见,病因多样,需结合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以及组织学综合判断。CTD相关肝脏受累的诊断,应在充分排除其他肝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322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876-2878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并发症和病死率,为进一步防治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 年-2011 年5 年间住院确诊为肝硬化的322 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2 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炎222 例(68.94%),酒精性肝硬化28 例(8.70%),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7 例(5.28%),胆汁性肝硬化19 例(5.90%),药物性肝炎20 例(6.21%),病因不明的有16例(4.97%).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152 例,47.20%),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25 例,64.10%).结论 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防治病毒性肝炎,减低饮酒量是预防肝硬化的重要手段,积极防治肝硬化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引起妊娠期孕妇肝功能测试异常的病因、发生频率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总结1987例孕妇肝功能测试(ALT、AST、GGT、TBIL)的结果,对肝功能异常孕妇追踪观察整个孕期及产后一周.结果 发现106例肝功能异常,孕妇肝酶紊乱的发生率是5.3%,其中由妊娠相关因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有49例(占46.2%),非妊娠特异因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的有28例(占26.4%),肝酶短暂时升高无特定原因有29例(占27.4%).与妊娠相关的肝酶异常发生在孕中期(41.5%)和孕晚期(43.5%)相对多于孕早期(15.0%).结论 妊娠期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复杂多样,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乙型肝炎、妊娠剧吐和母耍ABO血型不合是引起妊娠肝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部分孕妇可有肝酶无特异性的短暂升高.  相似文献   

8.
袁朝伟  李健 《四川医学》2012,(11):1962-1963
目的测定Graves甲亢并肝功异常患者肝炎病毒学指标,探讨甲亢肝损害的可能原因。方法 GD甲亢并肝功损害患者200例,病程1~32个月,年龄19~62岁,男62例,女138例,均为初诊的未用过抗甲亢药物及其他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的甲亢并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测定肝功能,肝炎标志物(甲、乙、丙、丁、戊),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对造成肝损害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GD甲亢并肝功能损害的程度:轻度56.5%,中度43%,重度损害0.5%。造成肝功能损害的病因:病毒性肝炎16.5%,自身免疫性肝炎0.5%,甲亢性肝功能损害83%。结论 GD肝功损害的程度大多数为轻度、中度,GD甲亢并肝损害的病因最常见的为甲亢自身,其次为病毒性肝炎,重度损害多为自身免疫性肝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妊娠期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病因及其对母子的影响。方法 分析578例妊娠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病因及预后情况。结果 578例中409例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占70.8%),95例为妊娠性肝内胆汁淤积征(ICP),占16.4%;病毒性肝炎组产后大出血率显著增加,ICP组早产率、胎儿宫内窘迫率及剖宫产率显著增加。结论 病毒性肝炎、ICP是引起妊娠期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不同合并症均可增加妊娠及分娩时母子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病因及其对母子的影响。方法分析347例妊娠晚期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病因及预后情况。结果347例中有216例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占62.2%,踟例为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占23.1%;病毒性肝炎组产后大出血率显著增加,ICP组早产率、胎儿宫内窘迫率及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ICP是引起妊娠期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不同合并症均可增加妊娠及分娩时母子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龙江  王华光  谭永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8):2181-2184,2188
目的研究214例入院时病毒学指标是阴性的黄疸原因待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肝穿病理特点。方法选择病毒学指标阴性的黄疸待查患者,将他们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免疫学以及血常规依据病种分列成表,并加以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梗阻陛黄疸、原因不明黄疸、暴发性肝衰竭以及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不适主诉较多(〉60%)。PBC、酒精性肝病、原因不明黄疸和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的阳性体征较多(〉60%)。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原因不明黄疸、暴发性肝衰竭以及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明显异常。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胰腺癌和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沉值明显升高,AFP的明显升高仅见于肝癌患者。结论依据疾病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梗阻性黄疸、酒精性肝病、先天性疾病、不明原因黄疸。除梗阻性黄疸有陶土样便以外,消化系统常见的不适症状多数是非特异的。年龄和性别有时是重要的因素。肝穿活检是一项重要的检查,超声、CT、肝血管造影、ERCP(逆行胆胰管造影)同样是必要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取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研究对象为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165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16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实施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分别对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ANA检出率29.1%、AMA检出率6.1%、SMA检出率3.0%,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对ALD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断,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婴儿肝炎综合征222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2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特点,针对常见病因行相关检查,以协助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本院儿科诊治的22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各项检测资料(实验室检查、肝胆B超、核素扫描、肝活检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惠儿中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以1~3月多见,有163例占73.4%.本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病因,以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有84例占37.8%、先天性胆管闭锁有82例占36.9%为主,其次为遗传代谢性疾病有14例占6.3%,其他病因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有20例占9.0%,另有原因未明婴儿肝炎综合征有22例占9.9%.结论:本组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构成依次为CMV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应尽早行常见相关病毒学检测及肝胆B超、核素等检查.  相似文献   

14.
It has recently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hepatitis C virus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s, such as autoimmune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which are usually attributed to non-viral causes. We tested for antibodies to hepatitis C virus (anti-HCV) in sera from 140 patients with well characterised "non-viral"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s well as sera from 51 patients thought to have chronic non-A, non-B (NANB) hepatitis (acting as positive controls) and 25 patients with non-hepatic autoimmune disorders. As expected, 45 of 51 patients (88%) diagnosed as having chronic NANB hepatitis were anti-HCV seropositive. Among 26 patients with cryptogenic cirrhosis, 8 were anti-HCV seropositive; in 5 patients (22%) there was no apparent risk factor for parenteral transmission. In the remaining 114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10 patients (9%) were seropositive for anti-HCV. However, 5 of these patients had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parenter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leaving only 5 of 106 (4.7%) with unexplained positive anti-HCV test results. Among patients with high titres of circulating autoantibodies but no liver disease, no positive results occurred. It is concluded that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may account for some cases of cryptogenic cirrhosis. Although anti-HCV occurs more commonly in patients with other "non-viral" chronic liver diseases than has been reported in the community (0.5%-1.2%), the low prevalence of the antibodies indicates that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s unlikely to be important in the aetiology or pathogenesis of autoimmune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and other poorly understood chronic liver diseases.  相似文献   

15.
张静怡  唐映梅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81-4286
慢性肝病患者常伴随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障碍,目前已知病毒性肝炎、代谢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均以各自不同的机制促进了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发生,并使其在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上表现出不同特点。本文分别对不同慢性肝病患者合并的甲状腺功能障碍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慢性肝病患者甲状腺疾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etiological spectrum of cirrhosis has changed over the years,but our knowledge of it is limited.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tiological features of cirrhosis inpatients an...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春晖  冯志松 《医学综述》2014,(11):1953-195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990-2013年中文文献报道的的4582例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病因构成,并比较南北地区的差异及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以"不明原因发热"为主题词,对1990-2013年中国知网收录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得到文献1360篇,经筛选最终纳入21篇临床研究文献,共计4582例患者。按照文献报道地域分南、北方,按文献报道时期分为1990-2003年(早期)和2004-2013年(后期),并进行比较。结果:4582例患者确诊率为90.9%;病因构成依次为感染性疾病54.4%,以结核(16.2%)多见;风湿免疫病15.5%,以成人Still病(5.6%)多见;肿瘤13.2%,以淋巴瘤(4.5%)多见;其他病因7.8%,以药物热(3.1%)多见;不明原因9.1%。南方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构成比均高于北方(P<0.01和P<0.05),风湿免疫病、药物热、其他病因及不明原因构成比均明显低于北方(P<0.01)。早期感染性疾病、药物热和其他疾病构成比均明显低于后期(P<0.01),而恶性肿瘤和不明原因发热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后期(P<0.01)。结论:我国FUO病因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南、北方病因构成存在一定差异,随时间推移病因构成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9.
A series of 248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were examine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t-transfusion hepatitis in a single British centre. Patients received a total of 1796 units of blood or blood products (mean blood transfusion 6.28 units per patient). During five to 30 days after operation 38 of the patien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serum transaminase activities. There was no serological evidence for fresh infection by hepatitis A or B virus, cytomegalovirus, Epstein-Barr virus, or herpes virus in any of these patients. The increase in transaminase activities was unexplained and reached over 100 IU/l (normal less than 40 IU/l) in six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acute short incubation post-transfusion non-A, non-B hepatitis was therefore thought to be 2.4%. These six patients had normal liver function six months after transfusion but a further two of the surviving 228 patients had raised serum transaminase activities at six months. In one of these, liver biopsy disclosed chronic persistent hepatitis; in the other,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was suspected. The incidence of significant chronic liver disease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possibly attributable to a non-A, non-B hepatitis agent was therefore only 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