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85~1989年间,运用电针治疗急性阵发性腹部绞痛患者50例,并与杜冷丁治疗组50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凡急性发作的阵发性或间歇性腹部绞痛患者均列为选择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电针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48岁;胆石症22例,胆道蛔虫症13例,输尿管结石15例。杜冷丁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0岁;胆石症20例,胆道蛔虫症10例,输尿管结石20例。二、治疗方法:腹部取穴,主穴以痛点最明显处为腧,配穴均取中脘或同侧肾俞。针刺得气后,加用脉冲电刺激,连续波,所用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痛止后持续10~30分钟。杜冷丁组则用654—2 10毫克,杜  相似文献   

2.
姜蜜合剂治疗胆道蛔虫病所致腹痛102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六年来,笔者采用姜蜜合剂缓解胆道蛔虫病所致的腹部阵发性绞痛102例,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2例中,男45例,女57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7岁。病程最长者5天,最短者8小时,所有病例除典型临床表现外,还有(肠)蛔虫病史(大便排蛔、吐蛔、粪便检查有蛔虫卵)及巩膜、颜面有蛔虫斑、点等体征。  相似文献   

3.
<正> 胆道蛔虫症是肠蛔虫症引起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笔者1983年1月至1985年7月共收治3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32例中,男11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1.9。年龄5~30岁24岁,30岁以上8例。 2.临床症状:腹痛:剑突下阵发性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22例,钝痛4例,余为持续性腹痛、右肩胛部放射痛6例。恶心、呕吐22例,吐虫者10例。 3.体征:发热18例,早期无发热,导致胆道感染后可引起发热,体温一般在37~38℃。轻度黄疸2例。腹部体征:剑突右下方均有轻压痛,无肌紧张与  相似文献   

4.
胆道蛔虫病,在农村中较为常见,笔者以自拟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小结如下:一般情况根据我院58例胆道蛔虫病病史分析,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多见(6~12岁),约占50%,其次青壮年约占40%,中老年约占10%,婴幼儿比较少见,性别无甚差异,58例病史中,多伴有肠蛔虫病史.诊断主要依据;1.有特殊性的腹痛症状;2.检查右上腹部剑突下有固定性压痛;3.既往有排蛔史;  相似文献   

5.
一般资料患者20例、均经 B 超确诊为胆道蛔虫症,其中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8岁,平均年龄37.6岁.发病时间最长12天,最短1小时。20例均有上腹绞痛。伴吐黄水及蛔虫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蛔虫钻入总胆管,致欧弟氏括约肌强烈痉挛,引起上腹部特别是剑突下方极不规律的剧烈的阵发性绞痛。单纯的胆道蛔虫病患者,腹壁并无紧张现象,其触痛点甚为固定,多数在剑突下或稍偏右处,痛时坐卧不安,全身出冷汗,恶心呕吐,吐出胆汁及蛔虫。已往有吐蛔虫或大便中排出蛔虫的病史。胆道蛔虫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在祖国医学里虽无此病名,但最古的医籍上已有类似本病证治的记载,特别是张仲景氏所著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1972年6月至1977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胆道蛔虫病53例,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性别:男21例,女32例,为1∶1.52。年龄:最小4岁,最大51岁。其中12岁以下儿童15例,占28.3%。发病距入院治疗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27天,平均3.4天。诊断依据一、剑突下或右上腹有阵发性“钻顶”样绞痛,在间歇期疼痛轻微或完全不痛。腹部检查,剑突下或偏右上腹有深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二、有肠蛔虫病史,多有不当驱蛔史。三、绞痛发作时,多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常为胃内容物,并可含有胆汁,有时伴  相似文献   

8.
陈小平 《中国针灸》1998,18(1):22-22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发作时病人十分痛苦,一般内科方法缓解腹痛快者需半小时以上,慢者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笔者自1992年1月以来,采用针刺至阳穴治疗胆道蛔虫症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10例,女26例;年龄17~58岁,平均33岁;发病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14小时,其中2~4小时18例,5~10小时12例,11~14小时6例。大部分病人在外院应用阿托品、维生素K3等治疗无效。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突发性剑突下阵发性绞痛,有钻顶感,疼痛向背部及右肩胛放射30例,呕吐34例,8例吐出蛔虫1~2条…  相似文献   

9.
蛔厥症颇似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笔者自1972年8月至1993年12月,采用自拟胆蛔合剂治疗该症120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120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4岁,其中7~14岁98例,占82%;农村86例,占72%,城市34例,占28%;疗程最短3天,最长8天,一般3~6天.合并胆道感染22例,占18%.全部病例均有突然发作的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呈钻顶样,剑突下或稍偏右有固定压痛,无肌紧张,痛时辗转不安,身出冷汗,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胆汁或蛔虫.本组病例均未采用特殊检查方法,仅根据以上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10.
肖勤 《江西中医药》2000,31(5):26-26
我院 1 994年至 1 998年用中药驱蛔止痛汤治疗胆道蛔虫症 68例 ,均获良好效果 ,一般服用 2剂后病情即可缓解 ,现简要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均属急诊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 1 7例 ,女性 5 1例 ;年龄最大 62岁 ,最小1 1岁 ,40岁以下 5 3例 ,以青年女性居多 ;住院天数最长 8d,最短 1 d,平均住院 3 .5 d。本组病情大致相似 ,临床都有上腹部剑突右下方阵发性剧烈绞痛或钻顶样痛 ,但腹部平坦、柔软 ,压痛轻 ,无反跳痛 ,疼痛间歇期则如常人等典型的胆道蛔虫症症状与体征 ,3例为非典型病例 ,所有病例均经 B超检查确诊 ,疗效由 B超复查验证。2 …  相似文献   

11.
胆道蛔虫症是指原来寄生在空回肠的蛔虫经十二指肠钻入胆道,引起胆道口Oddis括约肌痉挛而发生腹部阵发性绞痛,称为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七岁以上儿童最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农村发病率最高。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虫症”的范畴,中医药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我院内科采用括蔞薤白半夏汤配合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十三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材料较完整的九例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一、诊断标准 1.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 2.剑突下或右上腹部有压痛,但腹肌柔软。 3.吐出蛔虫或大便中发现蛔虫卵者。 4.十二指肠引流、胆道引流液中发现蛔虫卵者。  相似文献   

13.
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40岁,其中15~35岁有23例。右上腹持续性或陈发性疼痛(发作时常弯腰曲膝,呻吟不止或手按心窝部),32例均有此症状。恶心或呕吐者ZJ例,其中有3例呕吐蛔虫。畏冷发热有15例.黄疽有5例,有胆道蛔虫病史的8例,血常规升高的有20例.胆道B超提示有蛔虫影的32例。1.2治疗方法:原则,给予中西药安蛔、解痉、疏肝、理气、止痛、消炎、利胆、驱蛔。1.2.1中药:乌梅汤十四逆散十小承…  相似文献   

14.
急腹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病,笔者用维生素K_3.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急腹痛,效果满意.1 一般资料治疗急腹痛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15岁.其中胆道蛔虫症6例,胆石症13例,胆道术后综合症3例,肾绞痛15例,胃肠痉挛9例,胰腺炎6例,急性胃肠炎17例,肠粘连3例,肠蛔虫症8例.2 治疗方法嘱患者仰卧或坐位,在足三里穴局部作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6~7号针头,吸取维生素K_3 2ml(8mg).垂直进针,得气后抽无回血,快速注射1ml,病人有较明显的麻胀感,出针后用酒精棉球轻压穴位片刻即可.然后用同法注射另一侧.  相似文献   

15.
例1.魏××,女,25岁。1984年10月9日诊。已孕五月,八天前突发脐腹疼痛,经川医附院诊为蛔虫症,服驱蛔剂,驱出蛔虫十余条,疼痛消失。第三天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绞痛,恶心,食减,微热,以后连续五天去医院治疗,疼痛不减,先后两次作B型超声波,查见胆囊肿大4公分,有积液,胆道查见蛔虫,诊断为胆道蛔虫并胆囊积液,开给入院证。病人怕手术影响腹中胎儿,而来我门诊部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7.
大柴胡与大陷胸汤合方治疗急性胰腺炎9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从1983年10月-1995年5月用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合方加减治疗9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93例:男28例,女65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13岁,平均年龄39岁。有胆系病史或合并胆系疾病(胆结石、胆道炎症、胆道蛔虫)者67例(均经B超或CF证实),由饮酒暴食引起者16例,有胰腺病史者7例,急性甲乙型肝炎合并感染并发胰腺炎者1例,与国外报道由酒精因素诱发本病占多数者有明显差异。诊断标准均以急性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及压痛,血、尿淀粉酶明显增高,B超或CF提示胰腺组织炎性改变为依据。多数病人…  相似文献   

18.
蛔虫性肠梗阻是农村常见的小儿急腹症。近二年来,我们采用口服驱蛔灵豆油治疗5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资料:本组病例诊断依据为:(1)有阵发性腹部疫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或减少;(2)体检腹部有条索状包块,腹胀、肠型、压痛、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3)有蛔虫病史。并经治疗后,大便有蛔虫排出。本组52例,男女各26例;1~4岁11例,5~8岁31例,9~12岁10例。病程1天者31例。2天15例,3天以上6例。治疗方法:取驱蛔灵糖浆(1毫升/公斤体  相似文献   

19.
野棉花茎叶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钻人胆道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其特点是发作突然,缓解也较突然;病发时,病人常捧腹屈膝、跪卧不安、辗转哭闹、大汗淋漓,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蛔虫;痛止则如常人;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尤以农村为常见。腹部检查,除剑突下偏右有轻度深压痛外,一般无反跳痛或肌紧张。祖国医学认为,胆道蛔虫病属“蛔厥”范畴,是由于蛔虫上扰胆腑,引起肝胆气机郁滞,甚则血瘀而发病。  相似文献   

20.
作者自1976年~1985年,运用安蛔汤治疗湿热型胆道蛔虫病42例。现小结于下:一般资料 42例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3~15岁者26例,16~49岁者16例;并发热者5例,无发热者37例。诊断标准1.有典型的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突发右上、中腹阵发性绞痛,或有钻顶感;畏寒发热,一般初发时无发热,发作时间长,有感染时发热多见;恶心呕吐,一般患者都有,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时有胆液和蛔虫。2.有典型的胆道蛔虫病的体征,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