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窄带成像(NBI)技术在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于该院行结直肠镜检查的72例疑似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采用常规内镜检查、NBI检查和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分析NBI检查、常规内镜检查鉴别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良性病变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并比较NBI检查与常规内镜检查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效能。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72例疑似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结直肠癌39例,癌前病变25例,良性病变8例。Kappa检验结果显示,常规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601,P=0.000);NBI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904,P=0.000)。NBI检查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常规内镜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检查诊断结直肠癌前病变的准确度为98.61%,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8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NBI-ME联合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醋酸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及上述联合诊断方法对198例胃黏膜可疑病变者进行诊断.以病理学检测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测手段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诊断一致性及诊断效果.结果:醋酸内镜染色+NBI-ME观察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评分均高于醋酸内镜染色及NBI-ME检查手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活检的阳性检出率为44.44%(88/198);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6.46%(92/198).醋酸内镜染色、NBI-ME及NBI-ME+醋酸内镜染色与病理学诊断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分别为0.706、0.767、0.878,P<0.001).NBI-ME+醋酸内镜染色检查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NBI-ME及醋酸内镜染色检查(P<0.05).结论:醋酸内镜染色联合NBI-ME的诊断效果比二者单独使用时高,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放大技术联合醋酸与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内镜下胃黏膜有异常表现患者180例分为两组,染色组依次行窄带成像NBI技术,观察黏膜细微结构,并喷洒醋酸、靛胭脂,对异常部位给予活检并送病理,对照组不做染色,对发现的可疑部位常规活检并送病理。结果:染色组检出早期胃癌2例(2.2%),萎缩、萎缩伴肠上皮化生51例(56.7%),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25.6%);对照组分别检出0例、34例、7例,染色组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NBI放大内镜联合醋酸与靛胭脂染色可明显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染色技术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4月(普通白光内镜组)和2009年1月-2012年5月(NBI结合染色技术组)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胃镜镜下诊断及病理诊断的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2组病例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普通白光内镜组与NBI结合染色技术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分别为4.51%和10.38%,Kappa值分别为0.683和0.837(均P〈0.01)。结论:NBI结合染色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镜下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镜联合窄带成像(NBI)技术应用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上饶卫生学校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胃黏膜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和NBI技术检查,比较胃镜、胃镜联合NBI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胃镜联合NBI技术的微血管图像质量评分、腺管图像质量评分、病灶轮廓、胃黏膜表层形态评分均明显高于胃镜(P<0.05);经病理实验证实,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为36例,非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例数为44例。其中胃镜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0例,非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50例;胃镜联合NBI技术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5例,非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45例。胃镜联合NBI技术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56%、86.36%、83.75%、82.86%、84.44%,明显高于胃镜诊断的44.44%、68.18%、57.50%、53.33%、60.00%(P<0.05)。结论:两种检查方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均有重要诊断价值,但胃镜联合NBI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联合苯胺蓝染色技术在内镜鼻咽癌筛查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21年10月对怀疑有鼻咽部占位的68例患者使用具有NBI观察模式的电子鼻咽镜进行鼻咽部检查,同时取鼻咽部占位表面的渗液进行苯胺蓝染色,并对疑似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 以鼻咽部活检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白光模式、NBI、苯胺蓝染色及NBI联合苯胺蓝染色四种检查手段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并使用χ2 检验进行对比,计算各种检查手段的Kappa指数,了解其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NBI内镜联合苯胺蓝染色对鼻咽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83%、86.36%、93.75%、95%和94.12%。与病理结果相比,NBI内镜联合苯胺蓝染色对鼻咽癌诊断的Kappa值为0.862(P<0.001),与病理诊断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NBI内镜联合苯胺蓝染色相对于白光模式及单一的NBI模式和苯胺蓝染色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与病理诊断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可提高内镜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王彩娟 《甘肃医药》2014,33(2):127-128
目的:通过分析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胃镜室自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经普通白光内镜检查4206例,发现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49例,分别进行放大内镜、NBI放大内镜检查,对疑似病灶的胃粘膜在形态、色泽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度进行比较,并对疑似部位进行活检送病理学检查。结果:49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26例。NBI放大内镜与电子放大内镜在观察粘膜腺管结构显示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NBI放大内镜明显好于电子放大内镜。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方面,NBI放大内镜分别为91.6%(11/12)、94.6%(35/37)、95.9%(47/49),电子放大内镜分别为58.3%(7/12)58.3%(29/37)78.4%(37/49)。NBI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明显高于电子放大内镜。结论:电子放大内镜是早期胃癌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对疑似病变进一步进行NBI检查可以更方便地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联合靛胭脂在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咸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82例疑似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NBI-ME、NBI-ME联合靛胭脂、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NBI-ME、NBI-ME联合靛胭脂与金标准对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诊断的一致性,及NBI-ME、NBI-ME联合靛胭脂诊断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病变轮廓清晰度。结果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82例疑似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中早期癌和癌前病变47例,占比57.32%,非早期癌和癌前病变35例,占比42.68%;NBI-ME诊断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准确率为86.59%(71/82);NBI-ME与组织病理学的一致性比较理想(Kappa=0.457;P<0.001);NBI-ME联合靛胭脂诊断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准确率为96.34%(79/82);NBI-ME联合靛胭脂诊断与组织病理学的一致性极好(Kappa=0.598;P<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技术联合卢戈氏染色对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宝丰县人民医院164例经胃镜检查疑似食道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NBI技术及卢戈氏染色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NBI技术、卢戈氏染色单独及联合检查对食道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NBI检查内镜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与NBI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与NBI技术、卢戈氏染色单独诊断比较,联合检查对食道癌诊断灵敏度90.79%(69/76)、准确度93.29%(153/164)较高,漏诊率9.21%(7/76)较低(P<0.05);与NBI技术、卢戈氏染色单独诊断比较,联合检查对癌前病变诊断灵敏度89.06%(57/64)、准确度93.90%(154/164)较高,漏诊率10.94%(7/64)较低(P<0.05);NBI检查食道癌中IPCLⅤ型占83.64%,轻中度非典型增生中IPCLⅢ型占66.67%,重度非典型增生中IPCLⅣ型占81.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IPCLⅣ型占75.00%,炎症中I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术前临床诊断方法与术后病理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超声内镜或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测确诊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80例,采用NBI-ME对胃体、胃窦、胃角或其他可疑病变进行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腺管开口形态及微血管形态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浸润程度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腺管开口形态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P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微血管形态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P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浸润程度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P0.05)。NBI-ME检查早期胃癌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为83.75%,ROC曲线分析,NBI-ME诊断早期胃癌曲线下面积为0.808。超声内镜检查早期胃癌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为71.25%,ROC曲线分析,超声内镜诊断早期胃癌曲线下面积为0.753。结论 NBI-ME检查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高危患者356例,常规胃镜检查后行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分别观察并记录染色前后可疑病变的形态及色泽变化并进行活检。结果①染色检查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检出率均高于常规检查,正常及炎症检出率低于常规检查(P 〈0.05)。②常规检查检出的隆起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44.9%,检出正确的平坦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55.6%,检出凹陷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63.0%;合计检出正确病灶率占染色检查检出的48.7%。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12-11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9月于我院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发现有结肠肿瘤样病变的患者67例入组,对入组患者的86枚肿瘤样病变行NBI+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及血管分布情况,记录诊断结果;同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比较NBI+染色放大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分析两组数据的一致性。结果 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灵敏度、特异度、检出正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4%、90.32%、92.54%、91.89%和93.33%,两种诊断结果Kappa值为0.850。结论采用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结肠肿瘤样病变与活组织学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对早期大肠癌病变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永华  邱纯  王琳 《西部医学》2015,27(1):50-51,54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就诊病人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内镜下靛胭脂-美蓝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观察组(83例)分别检出早期胃癌25例、不典型增生14例和萎缩性或肠化生21例,对照组(75例)分别检出12、11例和16例,观察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72.29%。对照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52.00%,两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明显染色分界区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明显染色分界区(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能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亚甲蓝色素内镜在早期胃癌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9月本院收治的96例疑似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亚甲蓝色素内镜和普通内镜检查。观察亚甲蓝色素内镜和普通内镜的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式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并比较两种内镜图像清晰度评分情况。结果:亚甲蓝色素内镜检查诊断58例患者为癌前病变,准确率为85.42%、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3.33%、阳性预测值为89.66%、阴性预测值为78.95%、Kappa值为0.692。普通内镜检查诊断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准确率为48.96%、灵敏度为41.67%、特异度为61.11%、阳性预测值为64.10%、阴性预测值为38.60%、Kappa值为0.025。亚甲蓝色素内镜对炎性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正确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内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色素内镜图像清晰度评分为1、2分的患者例数均显著少于普通内镜,评分为3、4分的患者例数均显著多于普通内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色素内镜能够提高对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且内镜图像清晰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评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的各项临床资料(收治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一共选取112例,根据不同诊断方式分为两组,一组实施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诊断(观察组52例)、一组实施普通内镜诊断(对照组60例),在诊断结束后,比较两组病变检出情况、清晰度、食道IPCL分型检出结果,并分析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预判病理分型与活检病理的一致性。结果 观察组病变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道IPCL分型检出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在病灶清晰度评分中,1分所占比63.46%、2分所占比19.23%、3分所占比13.46%、4分所占比3.8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NBI-ME预判病理分型和活检病理结果,P<0.05,一致性较好。结论 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弥补普通内镜的不足,利于早期检出疾病,为后期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飞 《当代医学》2022,(17):149-152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联合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宝石能谱CT、MSCT灌注成像及联合检查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结果 100例肺结节患者经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恶性病变47例,良性病变53例;宝石能谱CT检出阳性49例,阴性51例,真阳性38例,真阴性42例;MSCT灌注成像检出阳性49例,阴性51例,真阳性37例,真阴性41例;联合检测阳性47例,阴性53例,真阳性46例,真阴性52例;宝石能谱CT联合MSCT灌注成像诊断肺结节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宝石能谱CT和MSCT灌注成像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宝石能谱CT与病理或穿刺活检一致性尚可(Kappa=0.600,P=0.000);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或穿刺活检一致性尚可(Kappa=0.559,P=0.000);联合检测与病理或穿刺活检一致性极好(Kappa=0.960,P=0.000)。结论 宝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优越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榆林市第二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发现42例胃黏膜可疑病变应用NBI-ME与白光内镜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病理确诊早期胃癌5例,重度异型增生10例,轻中度异型增生18例,肠上皮化生9例。白光内镜漏诊10例,检出率76.19%;NBI-ME漏诊3例,检出率92.86%。NBI-ME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白光内镜(P<0.05)。结论 NBI-ME对于胃黏膜微血管形态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病变靶向活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及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内镜中心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因食管症状行无痛胃镜检查1 515例患者,分别行常规内镜、NBI、碘染色检查食管,筛查到101例病变,再将这些病变用NBI放大内镜检查并靶向取活检送病理,观察分析病变检出率及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与病理的关系。结果经病理证实食管慢性炎症76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25例,其中84%(21/25)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IPCL分型符合Ⅲ型和Ⅳ型改变;86.3%(65/76)食管炎患者符合IPCLⅡ型,IPCL形态分型与病理诊断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碘染色与NBI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有助于确定食管癌浸润深度,协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朱学鹰 《当代医学》2016,(10):54-55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胃癌的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并行活检,均无进展期胃癌、胃息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采取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诊断。比较2组患者病检结果。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中,早期胃癌3例,3例胃癌术后证实,病变位置仅限于黏膜层,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观察组检出率为56.25%(27/48),对照组检出率为30.61%(15/49),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2,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5,P<0.05,χ2=6.571,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作出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733-1734
目的:评价黏膜剥离术(ESD)联合色素内镜行胃黏膜病变活检在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5例行常规内镜及醋酸靛胭脂色素内镜检查,随后对色素内镜检查后的胃黏膜可疑病灶进行多处活检。同时对疑诊早期胃癌的病变,行ESD后送检病理,观察两种标本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病理分型。结果:常规内镜法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为10(13.33%)例;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为37(49.3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色素内镜活检标本中癌前病变29(38.67%)例,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癌8(10.67%)例;ESD术后标本中,癌前病变21(56.76%)例,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癌16(43.24%)例,行ESD术后送检标本早期胃癌检出16(43.24%)例高于活检钳活检检出9(24.32%)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联合色素内镜行胃黏膜病变活检能弥补常规活检及色素内镜活检的不足,降低漏诊率,意义重大,为胃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