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工定位抢救配合法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诊急危重症抢救的31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研究组实施分工定位救护,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护,对比分析抢救成功率和护患、医生满意度。结果:实施分工定位抢救配合法后,患者抢救成功率、医患双方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所提高(P<0.05)。结论:分工定位抢救配合使急诊急救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陆贞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37(3)
目的 观察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双色
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8)及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
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死亡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有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河南医学研究》2017,(24)
目的探究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急诊分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康复指标(疼痛缓解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治疗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急诊停留、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和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56%比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可缩短其抢救时间,加快康复进程,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
目的:探究医护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麻醉科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9年6月期间麻醉科实施抢救的100例急危重症患者,依据抢救方式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应用常规抢救配合方案,观察组应用医护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有效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麻醉科工作中应用医护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效果尤为显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患者争取到有效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进而降低患者的危险程度,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医、护、患三方关系和谐发展,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急诊科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有头晕、心律失常、胸痛等,疾病特点为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等,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均可缓解病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发病后应及时就诊治疗[1]。目前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提出了"时间窗"的概念,也就是自发病、接诊、准备、治疗的整个阶段,掌控好时间窗对疾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2]。此次研究旨在分析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河南医学研究》2020,(13)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是否接受急诊护理路径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为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急诊护理路径实施前收治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为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护理路径实施后收治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分诊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转运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及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23%(51/53)]和护理满意度[98.11%(52/53)]均高于对照组[82.69%(43/52)]、[84.62%(4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全员定位抢救培训在急诊抢救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急诊科实习的见习护士中随机抽取92例作为观察对象,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6例,甲组护士采用常规带教模式,乙组则采用急诊护理全员定位抢救培训模式进行带教.结果:甲组护士的综合能力合格率(82.61%)以及抢救成功率(95.35%)都明显低于乙组(97.83%,100.00%),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护理全员定位抢救培训对急诊抢救工作有较大帮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接收的84例AMI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按照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抢救;同期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急诊科接收的84例AMI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设置为对照组,施以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及预后康复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更短;且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院内AMI复发以及医疗纠纷等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传统急诊护理模式,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抢救效果更为突出,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率、 病死率以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3%,对照组为79.6%,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诊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急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急救时间,还可大幅减少患者的复发情况和死亡情况,从而提升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优质急诊护理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凤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诊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急诊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0%,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13.0%(P<0.05);观察组的检查完成时间、术前准备时间和休克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入院10 min、20 min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优质急诊护理有助于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试验组采用全局式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各流程耗时、心功能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急诊抢救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相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两组患者胸痛、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相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抢救中应用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抢救效果,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治疗流程,观察组给予优化的急诊流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出入急诊室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及院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入急诊室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流程对于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十分重要,能够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程永兰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4,2(15):70-71
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迅速发展,严重的交通事故及工伤和各种灾害事件不断增多,我院外科创伤病员较多,在创伤中多发伤发生率高,多发伤可涉及身体多处组织器官,伤情轻重不等,病情多是复杂化、伤情重、变化快,且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症,是现代创伤早期死亡主要原因。因此在外科及时的抢救处理,是挽救病员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科自2003年以来抢救多发伤病员共208例。近一年来总结临床经验,落实急诊措施,完善急救设备和各种制度,保证“绿色”通道畅通,随时保持应急状况良好,外科护士有较强的急救意识,根据病人的伤情,护士迅速分诊判断,及时通知医生及抢救护士到位,在医生未到之前,先行初步抢救措施,维持基本生命体征,熟悉掌握基本生命急救技能。(1)尽快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有效循环;(2)给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观察伤情变化,准确记录,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4)及时控制活动性出血,给予有效止血,失血过多及时配合;(5)熟练的技术操作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做到以稳、准、快,及时解除威胁病人生命的症状,熟练掌握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心脏挤压术,呼吸使用及心电监护仪应用及故障的排除,采取以上5条有效抢救措施,使急救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在急诊护理操作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专科治疗进一步提供了基本保证,降低了并发症和伤残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提高了医护质量。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严重心肌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其发病危急、病死率高。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治愈率,护士紧密配合与敏锐观察至关重要。我科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43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42—86岁。治愈40例。现将抢救配合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针对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其急诊抢救的应用价值,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超急性期心肌梗塞82例,随机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41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统计两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接诊到心电图检查、接诊到进入导管室、接诊至给予用药、接诊至介入开始、接诊至收入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5.12%高于对照组,死亡率4.8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显著缩短超急性期心肌梗塞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和完善,以提高超急性期心肌梗塞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急诊护理流程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抢救,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程序,比较两组的抢救效果及预后。结果经过比较,观察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急救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梗死再发率及再PCI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够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抢救和检查所需的时间,挽救缺血的心肌,提高抢救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并分析和探讨其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实行急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抢救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实行急诊护理路径的抢救及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良好抢救及康复效果,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我院急诊抢救的22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抢救,观察组运用全程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抢救,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效果明显,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