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脏骤停患者胸外心脏按压效果及复苏成功率.方法:65例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患者为观察组,70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跳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患者骨折发生率.结果:萨勃心肺复苏机组临床效果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而骨折发生率较人工按压组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效果和成功率要优于传统人工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机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CPR)时应用效果。方法对82例患者行复苏前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为两组,机控组运用心肺复苏机对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行机械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均使用心肺复苏机;对照组简称人工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术,人工胸外按压加呼吸机容量控制通气实施标准心肺复苏。且胸外按压实行两人交替进行。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组病例心肺复苏术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收缩压情况以及按压有效率等五项指标。结果机控组的收缩压及按压有效率两项指标明显优于人工组;两组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机可有效提高循环支持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胸腹按压心肺复苏术对猝死病人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腹按压心肺复苏术对猝死病人生存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入选病人 16 6例 ,其中 :男性 98例 ,女性 6 8例 ;年龄 :6 5 2± 10 3(11~ 86 )岁。将病人随机分为胸腹按压心肺复苏术组 (以下简称“胸腹 -CPR”组 )和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组 (以下简称“标准 -CPR”组 )。胸腹 -CPR是在标准 -CPR进行胸外按压之后插入腹部按压。结果 :①血压 :胸腹 -CPR组和标准CPR组分别为 (96 7± 3 4 ) /(49 6±2 8)mmHg (P <0 0 5 )和 (85 5± 3 2 ) /(45 8± 2 6 )mmHg ;②血氧饱和度和复苏时间 :两组间无明显差别 ;③复苏成功率 :胸腹 -CPR组为 4 0例 (48 8% ) ,标准CPR组为 2 8例 (33 3% ) ;存活率 :两组分别为 32例 (39 0 % )和 2 0例 (2 3 8% ) ,两组间有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与标准 -CPR相比 ,胸腹 -CPR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猝死者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机协同心肺复苏方式与普通心肺复苏方式的效果.方法:将41例严重颅脑外伤终末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普通心肺复苏组20例,人机协同心肺复苏组21例,2组病例均在心跳停止后立即给予呼吸机容量控制通气并胸外按压,其中普通心肺复苏组在通气时匀速胸外按压,人机协同心肺复苏组配合呼吸机节律在通气间期胸外按压,呼吸机的参数设置和胸外按压方法依照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的推荐方法,比较心肺复苏10、30 min后体温、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动脉血气分析情况,以及是否出现连续5 min以上规则QRS波和平均动脉压情况等情况.结果:①两组病例的体温、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以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无明显差别.②心肺复苏10 min后,人机协同心肺复苏组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血氧饱和度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人机协同心肺复苏组9例短暂恢复心跳和血压,普通心肺复苏组2例短暂恢复心跳和血压(P<0.05).结论:人机协同心肺复苏方式比单纯呼吸机通气+连续胸外按压的普通心肺复苏方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尖区按压法及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采用左心尖区按压法及去甲肾上腺素组(12例)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及肾上腺素组(16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NE组左心尖区按压法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12例CPR患者,复苏成功10例(其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脑复苏无效自动出院)8例成活(66.67%; E组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及肾上腺素(Epinephrine)16例CPR患者,复苏成功6例(其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成活(25%).结论采用左心尖区按压法及去甲肾上腺素组(12例)CPR的成活率高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及肾上腺素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护配合模式在心肺复苏中不间断胸外按压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心肺复苏患者分为常规单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抢救(A)组及医护合作行中心静脉置管抢救(B)组,比较分析两组复苏效果。结果:B组在中心静脉置管时间(穿刺成功至置入导丝时间)上明显短于A组(P<0.05),在复苏效果方面,恢复自主循环的时间及初期复苏成功率也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熟练而又密切的医护配合是心肺复苏中不间断胸外按压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胸外肺心按压复苏法(ECPC)系我院心内科专家张天平首创,为全世界第一次不加做口对口呼吸,单独应用徒手胸外心肺按压而获得成功的新CPR(心肺复苏术)[1].本文将我院2001-2007年应用此法与小功率电除颤相配合治疗3例心性猝死患者的急诊抢救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AACD-CPR)在窒息性心脏停搏(AC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122例AC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STD-CPR),观察组给予AACD-CPR,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持续心肺复苏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功能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潮气量、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以及自主呼吸循环恢复(ROSC)后12、48 h神经功能指标[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73.77%,高于对照组的5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存活率为68.85%,高于对照组的5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心肺复苏30 min后,观察组心率、MAP、PaO2及潮气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院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方法:751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B)。A组376例徒手胸外心脏按压:B组375例除 常规方式 救治外,同时使用大剂量肾腺素及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结果:A组自主循环功能恢复,B组自主循环功能恢复14例。结论:大剂量肾上腺素及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因各种意外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最直接有效的抢救措施就是实施心肺复苏术,我院急诊科于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心肺复苏中,在胸外按压的同时尽快地做气管内插管行人工通气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标准心肺复苏术与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在院前猝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收集院前猝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施行标准心肺复苏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特制的心脏泵进行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结果治疗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复苏前的SBP与SaO2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复苏后5、10min上述指标值均有明显上升,复苏后10min达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复苏后5、10、15min治疗组的SBP与SaO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能促进SBP和SaO2值的恢复,从而提高抢救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技能的掌握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同济医学院研究生176人,在心肺复苏模型上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通过观察表记录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通过监测仪记录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的有效率。结果:154人进行了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87.5%),但启动急救反应(EMS)系统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有效率较低,分别为25.6%、53.4%和24.4%,男生胸外按压的有效率为60.8%,女生为39.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男生胸外按压手法正确率、人工呼吸手法正确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7.3%、71.1%、24.7%,女生分别为70.7%、73.0%、21.3%,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该医学研究生心肺复苏技能整体水平不高,应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系统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提高心肺复苏水平。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CPR)中采用腹部按压代替传统的胸外按压加口对口人工呼吸,将可能提高复苏的成功率”,美国一项研究近日提出了单纯腹部节律按压(OAC-CPPO的新抢救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走过了50周年.1960年,Kouwenhoven、 Knickerbocker 和Jude报道了应用闭合式胸外按压成功抢救了14例患者.同年,在美国马里兰(Maryland)医学会议上首次介绍了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联合使用.2年后,即1962年,开始有人应用直流电单相波电除颤抢救心脏骤停患者.1966年,美国心脏学会颁布了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随后定期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15.
郑中斌 《中外医疗》2014,(15):13-14
目的:分析研究不间断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观察,以更好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 A组43例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方法,B组12例患者给予常规心肺复苏方法,对比观察两组心肺复苏的效果。结果 A组初期恢复自主循环率更高(30.23%),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24 h生存率(23.26%)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胸外按压时间中 A 组(8.44±1.32s)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 ,间歇性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 (IAC- CPR)明显优于常规心肺复苏术 (CPR) 〔1 ,2〕。为此我们应用 IAC- CPR技术对 10例心跳骤停患儿进行抢救 ,取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例患儿均为院内心跳骤停者 (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音消失 ,心电监护波形呈直线 ) ,其中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5~ 12岁。从心跳骤停到抢救开始时间为 3~10 min。1.2 方法 心跳呼吸停止后 ,紧急气管插管 ,用呼吸机控制呼吸。实施常规 CPR,胸外按压 ,频率为 80~ 10 0次 / min,同时 ,另一人双手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采用改进心肺脑复苏的方法,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 改变原有的ABC模式为CAB模式,首舞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必要时胸腹交替挤压,及早除颤。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早期注意诔护脑细胞等措施。结果 抢救成功的心脏骤停病人30例脑功能恢复时间1h内11例,最长迭54h。结论 CBA心肺脑复苏术能够提高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适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体外起搏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体外起搏,B组给予常规的胸外按压。结果:在心脏骤停处于心室静止状态下两组临床有效率和复苏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在心脏骤停后心肌处于室颤或无脉搏心电活动(PEA)时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体外起搏术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体外起搏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在心肺复苏操作中应用实时反馈装置对不同人群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有抢救心肺复苏病人经验的急诊科医护人员、获得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证书的医学生和仅简单学习过心肺复苏知识的旁观者各25人,先背对心肺复苏反馈装置显示屏按照2015年指南要求实施2min的无反馈胸外按压,在休息6h后再面对反馈装置的显示屏进行2min的有反馈胸外按压,记录受试者胸外按压质量。结果:3组受试者有无反馈装置的胸外按压质量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组结果分别为(53.7±25.2)%vs(18.3±23.2)%,(53.5±32.5)%vs(25.6±31.5)%,(33.9±30.8)%vs(6.9±15.8)%;旁观者无反馈的胸外按压质量明显低于医护人员和医学生(P<0.01),但使用反馈装置之后3组受试者按压质量的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使用实时反馈装置可以显著改善不同人群胸外按压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同人群之间胸外按压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护理的改进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进的心肺复苏护理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1例病人进行高频率胸外心脏按压以及用药间隔缩短的方法(胸外心脏按压比例100~120次/分,人工呼吸单人、双人15:2,用药方法上注重药物的回心效果;用药间隔外周小静脉用药2~3分钟,中心静脉用药1.5~2.5分钟),观察抢救成功率。结果心跳复苏20例,心跳呼吸恢复7例,在抢救间监护下发生心跳骤停12例,全部复苏成功。结论通过对病人进行高频率胸外心脏按压以及用药间隔缩短的方法在现场心肺复苏中,对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