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和椎板间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2例钙化型LID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经椎间孔入路组39例,椎板间入路组43例。对比分析2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第1天直腿抬高试验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入路组手术时间、X射线照射次数明显更多(P<0.05);2组术后直腿抬高试验角均度明显大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ODI在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椎间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盘摘除手术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间孔入路组(21例)和椎板间入路组(22例)。按照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判断临床效果,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43例病人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椎间孔入路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低于椎板间入路组(P < 0.01)。2组病人术后1、3、6个月腰背部、腿部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 < 0.05),2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腿部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分椎间孔入路组优14例,良4例,可3例,差0例,椎板间入路组优13例、良5例、可4例、差0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都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但相比之下,椎间孔入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禁忌更少,更加符合微创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ent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时不同入路方式(侧后方与椎板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0年12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106例C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侧后方入路,观察组予以椎板间隙入路。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2.604、3.004,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4,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评价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7,P>0.05)。结论:CLDH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不同的入路取得的疗效相当,而且对腰椎功能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但是经椎板间隙...  相似文献   

4.
鞠刚 《微创医学》2021,(1):38-41
目的探讨经Kambin三角顶点入路椎间孔镜手术在髓核高度上游离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髓核高度上游离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Kambin三角顶点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基线资料与观察组匹配,且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腰痛和下肢疼痛的V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腰痛和下肢疼痛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术后24 h、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结论经Kambin三角顶点和经椎板间两种入路的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髓核高度上游离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临床上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对单纯L5/S1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6例单纯L5/S1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为PEID组,46例行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为PETD组。对比观察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估计出血量和术前、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腰腿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指数、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PETD组(P<0.05)。切口长度、估计出血量、术前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是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单纯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与经皮椎间孔入路相比,同样创伤较小、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较快,但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体会。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其中腋型突出12例,肩型突出8例。对于腋型突出采用经神经根腋下入路,置入工作套筒后在椎间孔镜下摘除髓核组织;对肩型突出采用经神经根肩部入路,置入工作套筒后在椎间孔镜下进行手术。所用患者术后3个月均复查腰椎MRI检测突出间盘摘除情况。记录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评估术后6个月时Mac Nab腰椎功能评分及骶1神经根功能状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第3月复查MRI显示突出物消失椎间盘后缘获良好塑形。术后3个时间点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相比于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时Mac Nab评分,优16例,良4例。术后6月随访结果显示骶1神经根支配区的触痛觉以及肌力恢复较明显(P<0.01),跟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切开黄韧带椎间孔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合理,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11):1060-1063
目的比较经椎板间与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4例LID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其中131例患者采取椎板间入路(椎板间入路组),33例患者采取椎间孔入路(椎间孔入路组)。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30、90 d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测评;术后3个月按照MacNab疗效判定标准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1~2 a,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与椎板间入路组比较,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长,术中X线照射次数多,术后卧床时间短(P <0. 05);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3、7、30、90 d 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术前(P <0. 05);术前及术后3、7、30、90 d,2组患者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分别为96. 18%(126/131)、90. 90%(30/33),2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73,P> 0. 05)。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 05%(4/131)、6. 06%(2/33),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92,P> 0. 05)。椎板间入路组和椎间孔入路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 29%(3/131)、3. 03%(1/33),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148,P> 0. 05)。结论经椎板间及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LIDP均有显著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腰椎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2种手术入路各有优势,应根据LIDP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于洋  段丽群  刘鹏飞  孔雷  黄炎 《安徽医学》2019,40(9):1026-1028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全内窥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33例、椎板间隙入路30例。比较2种入路的临床疗效(JOA评分、Macnab标准)、复发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均获至少1年随访。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经椎间孔入路少(P <0. 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 <0. 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按照Macnab评价标准,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中、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采用椎板间隙入路耗时短、出血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差异。方法将我院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其中对照组30例,经后方腰椎板间入路;干预组30例,经侧后方椎间孔入路,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后方腰椎间板间入路相比,经侧后方椎间孔入路操作简便、损伤小,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优势鲜明,可以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1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患者手术情况,并对比手术前后VAS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为(43.26±6.43)min,术中出血量为(12.13±5.45)ml,住院时间为(4.16±0.57)d;术后患者VAS及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腰椎功能,缓解神经根压力,降低腰椎疼痛感,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采取经皮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论治疗效果.其中男48例,女24例;L4/5节段23例,L5/S1节段39例;平均年龄(43.2±5.9)岁.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8.7±8.9)min;平均出血量(16.8±5.4)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5±4.2)d;所有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记录,平均随访7.3±1.6个月.在出院时的VAS评分(2.6±1.2)分明显小于手术前的VAS评分(8.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为(17.6±4.4)分,较术前(61.8±5.2)分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俯卧位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侧路椎间孔镜手术病人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俯卧位的侧路椎间孔镜手术,观察组采用改良俯卧位的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比较2组手术指标、疼痛程度、恢复情况及临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俯卧位应用于行侧路椎间孔镜手术可有效改善手术指标,提高病人临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效果。方法:L5/S1 LDH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PETD治疗,观察组行PEI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分别为64.39±11.23 min、176.98±25.3...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的减压范围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采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入路方式)与研究组75例(采用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方式)。观察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征、ODI评分、VAS评分、术后末次随访MacNab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O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O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MacNab优良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方式比椎间孔入路方式的作用更佳,对于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板间入路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神经根分离率和钙化清除率、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86例LD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43)与对照组(n=43)。试验组行微创经皮椎板间入路手术,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钙化清除率、神经根分离率、腰椎功能、腰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失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手术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钙化清除率和神经根分离率比较,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椎板间入路手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均能有效改善LDH患者腰椎功能与疼痛程度,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前者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X线透视次数少,可提高钙化清除率、神经根分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取两种入路,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选择侧后方椎间孔入路;观察组25例,选择后路椎板间入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C臂照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88%、96%,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后路椎板间入路、侧后方椎间孔入路均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在减少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减轻疼痛程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LDH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开窗组和椎间孔镜组,每组57例。开窗组接受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椎间孔镜组接受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和术后7 d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开窗组,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7 d,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椎间孔镜组ODI评分低于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椎间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3/57),低于开窗组的17.54%(1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手术切口小,出血少,可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L_5S_1髓核摘除术的疗效。方法:将67例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n=32)和椎板开窗组(n=35)进行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进行观察记录;术后患者随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记录其切口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 Nab标准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3个月。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VAS评分、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椎板开窗组(P<0.01);术后疗效及腰椎功能恢复在ODI评分和Mac Nab标准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恢复明显(P<0.01),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L_5S_1髓核摘除术的疗效优于椎板开窗术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3种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汕尾市人民医院治疗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采取经皮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25例)、B组(采取经椎板间隙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38例)和C组(采取后侧椎板间隙扩大成形或经椎板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35例)。对比3组治疗前、治疗半年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腰椎评分(JOA)评分。结果 3组治疗半年后的ODI评分中A组(15.63±3.58)分、B组(16.52±3.21)分、C组(15.98±2.98)分均低于治疗前,而JOA评分中A组(23.26±2.01)分、B组(22.98±2.41)分、C组(22.48±2.14)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的ODI、JO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方法疗效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情况采取合适的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能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过程中不同入路方式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经椎板间入路组(ID组),经椎间孔入路组(TD组),每组患者34例。ID组和TD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采用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腰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疼痛情况,并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ID组和TD组患者ODI指数得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和疼痛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得分和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发生明显提高(P<0.05),且各评分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ID组共2例患者出现继发效应,TD组共4例患者出现继发效应,发生率分别为5.88%、1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脊柱经皮内镜下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较佳,其中,椎板间与椎间孔两种手术方法疗效相近,对患者腰椎功能、疼痛情况等影响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