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CT肺容积参数评估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患者肺功能、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26例CTD-ILD,根据肺间质病变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分为Ⅰ级组(43例)、Ⅱ级组(45例)、Ⅲ级组(38例),均接受肺功能检查,采用高分辨率CT检查获取CT肺容积参数[正常肺组织容积(NL)、间质纤维化肺容积(ILDV)、全肺总容积(WL)、正常肺组织容积百分比(NL%)、间质纤维化肺容积百分比(ILDV%)],比较各组肺功能指标[肺总量(TL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残气量(R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GAP等级评分、图像纤维化评分及CT肺容积参数,分析CT肺容积参数与肺功能指标、GAP等级评分、图像纤维化评分的关系,以CT肺容积参数对CTD-ILDⅢ级进行诊断,并分析其与肺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CTD-ILDⅢ级的诊断效能。结果 FVC、FEV1、TLC、RV、FEV1%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GAP等级评分、国际纤维化评分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高分辨CT肺定量指标与肺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及呼吸双相肺CT扫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方法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轻度组8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26例与极重度组16例,4组均行呼吸双相全肺高分辨率CT检查,检测深吸气末、深呼气末肺密度、呼吸双相肺密度差及肺容积,分析肺密度与肺容积和肺功能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4组深吸气末与深呼气末肺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及FEV1/FVC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深吸气末与深呼气末肺容积均相应增加,但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胸部重建后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肺容积与FVC、FEV2、FEV1/FVC有明显相关性(P〈0.01);深呼气末肺容积与残气量占最大肺总量百分比预计值间有明显相关性(P〈0.05);深吸气相肺密度与FEV。/FVC、残气量值有明显相关性(P〈O.05)。结论64排螺旋CT呼吸双相高分辨率肺定量指标与肺功能测定具有良好相关性,可用于评价肺气肿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探讨MSCT与肺功能试验(PFT)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受试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4名受试者依据CT肺气肿诊断标准,可分为MSCT肺气肿组40例和MSCT正常组24例,依据PFT肺气肿诊断标准,可分为PFT肺气肿组38例和PFT正常组26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P〈0.05),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PFT肺通气功能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MSCT检测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深呼气末CT扫描肺气肿阈值-856HU、-910HU及-950HU以下低密度衰减区占全肺体积百分比(LAA%-950、LAA%-910、LAA%-856)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严重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定量指标与肺功能相关性。方法 收集104例COPD患者深呼气CT扫描数据与临床肺功能数据,根据GOLD指南将数据分为4组。将4组扫描原始数据导入“数字肺”检测及分析平台,计算出呼气相全肺平均肺密度(MLDex)、深呼气末阈值低于-856HU、-910HU及-950HU以下低密度衰减区占全肺体积百分比(LAA%-950、LAA%-910、LAA%-856)。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实测值(FVC)、用力肺活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率(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率(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率(DLCO%)、单位肺体积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RV/TLC)。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4组间肺功能及CT定量参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相关性。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LAA%-950、LAA%-910、LAA%-856与MLDex关系。结果 4组间CT定量参数:LAA%-910、LAA%-950、MLDe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LAA%-910与FVC、FEV1/FVC、FEV1%、FVC%、DLCO%及DLCO/VA均呈负相关,与RV/TLV正相关。MLDex与LAA%-856、LAA%-910、LAA%-950均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AA%-910、LAA%-950与MLDex回归方程R2值0.917,p <0.01。结论 呼气相CT扫描定量指标LAA%-910能够准确评估COPD严重程度并且与肺功能具有良好相关。  相似文献   

5.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肺通气功能与呼吸阻抗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阻抗及肺功能改变,各指标敏感性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01-01/2004-08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科和风湿科住院治疗及呼吸专科门诊就诊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70例,对实验目的均知情同意.采用德国JAEGER公司生产的MasterscreenIOS和SterscreenPPT肺功能仪测定间质性肺疾病患者70例均呼吸阻抗(共振频率、呼吸阻抗、气道总阻、弹性阻力、中心阻力、周边阻力)和肺通气功能(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量、残气量、肺总量),采用瑞士AVL993血液气体酸碱分析仪测定随机选择的40例患者肺换气功能(肺一氧化碳弥散量、静息动脉血氧分压和运动后动脉血氧分压).计算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并计算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计量结果差异比较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测试肺换气功能的间质性肺疾病40例中有3例不能耐受而退出试验,最终进入结果分析测试肺换气功能的患者37例,完成其他肺功能测试患者70例.[1]间质性肺疾病肺功能改变以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运动后氧分压最敏感,敏感度分别为94%,88%.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敏感度最低,为19.3%.[2]肺功能呼吸阻抗测定中共振频率、弹性阻力和周边阻力三项指标与诊断肺间质病的敏感肺功能指标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运动后氧分压无明显相关性(-0.064~-0.274,P>0.05).结论:肺功能呼吸阻抗测定中共振频率、弹性阻力和周边阻力三项指标异常与诊断间质性肺疾病的敏感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应作为诊断间质性肺疾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阻抗及肺功能改变,各指标敏感性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01-01/2004-08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科和风湿科住院治疗及呼吸专科门诊就诊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70例,对实验目的均知情同意。采用德国JAEGER公司生产的MasterscreenIOS和SterscreenPPT肺功能仪测定间质性肺疾病患者70例均呼吸阻抗(共振频率、呼吸阻抗、气道总阻、弹性阻力、中心阻力、周边阻力)和肺通气功能(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量、残气量、肺总量),采用瑞士AVL993血液气体酸碱分析仪测定随机选择的40例患者肺换气功能(肺一氧化碳弥散量、静息动脉血氧分压和运动后动脉血氧分压)。计算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并计算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计量结果差异比较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测试肺换气功能的间质性肺疾病40例中有3例不能耐受而退出试验,最终进入结果分析测试肺换气功能的患者37例,完成其他肺功能测试患者70例。①间质性肺疾病肺功能改变以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运动后氧分压最敏感,敏感度分别为94%,88%。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敏感度最低,为19.3%。②肺功能呼吸阻抗测定中共振频率、弹性阻力和周边阻力三项指标与诊断肺间质病的敏感肺功能指标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运动后氧分压无明显相关性(-0.064~-0.274,P>0.05)。结论:肺功能呼吸阻抗测定中共振频率、弹性阻力和周边阻力三项指标异常与诊断间质性肺疾病的敏感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应作为诊断间质性肺疾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16层螺旋CT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试验 (PFT)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观察MSCT检查评价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60例受检者行胸部MSCT及PFT检查.MSCT观察不同呼吸时相下肺容积和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全肺容积(Vin)、深呼气末全肺容积(Vex)、肺容积差(Vin-Vex)、肺容积比(Vex/Vin)、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和肺密度差(MLDex-MLDin).PFT观察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总量(TLC)、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比(RV/TL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结果 60例中,MSCT诊断正常肺部34例,肺气肿26例;PFT诊断正常肺部37例,肺气肿23例.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绝对指标Vin、Vex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TLC、RV的相关性高于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MSCT肺密度指标与PFT静态肺容积指标呈负相关,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MSCT肺容积和肺密度检测均能较好地判断患者肺功能状况,深呼气末CT扫描图像对肺气肿的诊断价值优于深吸气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桔芩汤对痰热壅肺型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患者血清促炎因子、氧自由基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符合痰热壅肺型中医诊断标准的70例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桔芩汤治疗,疗程均为30 d。比较2组治疗前后促炎因子、氧自由基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 0. 01),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实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升高(P 0. 05)。治疗后,2组肺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l%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l/FVC)]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 01),实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 0. 05);治疗后,实验组肺换气功能[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单位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A%pred)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 0. 05),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桔芩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既能缓解支气管扩张患者炎症及过氧化状态,又能部分阻止或减缓肺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随病情加重肺弥散功能的变化,比较稳定期与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肺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与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差异,探讨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与肺毛细血管量对COPD病情评估的意义.方法 根据COPD病程随机选取64例稳定期和62例急性发作期的COPD患者及65例相关指标正常患者,测定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观察各项肺功能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COPD稳定期和COPD急性发作期最大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97.89±12.27)%、(88.96±17.42)%、(84.95±15.26)% (F =12.26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为(98.16±12.85)%、(70.79±17.25)%、(67.61±15.87)% (F =76.202)、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为(72.46±21.92)%、(31.50±12.82)%和(30.04±11.72)%(F=141.620),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下降更明显.随着COPD程度加重,肺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毛细血管血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7.320、25.870、27.441,P均<0.01).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时弥散损害更为明显,与稳定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单位肺泡一氧化碳弥散量变化小.结论 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可作为早期发现气道阻塞的指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及肺毛细血管血量是弥散重要和敏感的指标,可反映肺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疾病发展的晚期及急性发作期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m 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③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胸部多层螺旋CT定量参数及肺功能检测结果。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112例COPD患者,根据临床表型将支气管炎型COPD患者纳入支气管组(n=73),将肺气肿型COPD患者纳入肺气肿组(n=39),两组均行两次多层螺旋CT和肺功能检查,间隔4月,比较两组的肺容积指标[深吸气末肺容积(Vin)、深呼气末肺容积(Vex)、Vex/Vin],肺密度指标[深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深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MLDex-MLDin],肺功能指标[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采用Spearman法分析肺容积、肺密度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患者末次的FEV1、FEV1/FVC低于首次,FVC高于首次,其中支气管炎组的变化幅度更明显(P < 0.05);两组患者末次的Vin、Vex、Vex/Vin和MLDin、MLDex、MLDex-MLDin均低于首次,其中肺气肿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P < 0.05);支气管炎型患者的两次肺功能测量差值FEV1/FVC (%)与肺密度指标MLDex-MLDin呈正相关关系,肺气肿型患者的两次肺功能测量差值FEV1和FEV1/FVC与Vex/Vin、MLDex-MLDin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联合肺功能检测能显示不同表型COPD患者肺气肿以及支气管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 m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115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3)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00,自引:2,他引:100  
对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显示反映气道阻塞程度的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与生活质量总均分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CT定量与其病情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1月暨南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52例为病例组,患者均接受肺功能仪与肺部CT检查,并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选取同期因各种原因行肺部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CT检查肺各项指标的差异;比较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组四组患者肺功能指标、CT下肺各项指标的差异;分析肺功能各项指标和CT下肺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CT下支气管平均厚壁、壁面积比值、气管壁厚与气道直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病例组小于-950 HU气肿肺组织占全肺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病例组52例患者伴随病情程度加重,其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orce vital capacity,FVC)占预计值%、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占预计值%、FEV...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30例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运动前均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和生命质量问卷词查。运动过程中监测胸腹呼吸运动之和与潮气容积之比(代D/VT)。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反映最大运动能力的各指标与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比、残/总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流速和静息时动脉氧分压均有较强的相关性;与生命质量评分VEmax和VTmax均显著相关。结论中重度COPD患者运动时通气限制是影响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最大运动能力下降与基础肺功能损害特别是弥散障碍有关;生存质量下降可显著影响患者的运 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黏附因子蛋白及mRNA在肺内的分布和表达、相互作用及与气流阻塞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03/09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三医院胸外科手术肺肿瘤患者边缘肺组织(距肿瘤组织>5cm)标本28份。根据吸烟史、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史、胸部X射线片、肺功能将标本来源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例,无吸烟史也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19例,吸烟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过肺功能检测两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百分比、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肺功能变化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人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黏附因子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患者2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肺功能变化指标:两组比较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差异显著(P<0.01)。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2高表达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肺泡巨噬细胞、间质细胞(积分值为2.47±0.70)。对照组表达非常弱(积分值为1.22±0.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细胞黏附因子高表达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肺泡上皮细胞(积分值2.58±0.51),对照组表达非常弱(积分值0.67±0.8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2平均吸光度值(A)半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54±0.14,0.19±0.08,P<0.01)。细胞黏附因子平均吸光度值(A)半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62±0.15,0.37±0.11,P<0.01)。④相关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RNA表达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呈直线负相关(r=-0.577,-0.768,-0.531,-0.591熏P<0.05);肺组织细胞黏附因子mRNA及免疫组织化学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FVC/%呈直线负相关穴r=-0.584,-0.529,-0.580,-0.721,P<0.01雪。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黏附因子mRNA呈直线正相关穴r=0.535,P<0.01雪,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细胞黏附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呈直线正相关穴r=0.664熏P<0.01雪。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增多使气道结构细胞失去正常的支持作用,通过细胞黏附因子促进炎症细胞的趋化、移行,聚集于血管壁,释放炎性因子,迁移进入细胞外基底膜及气道上皮细胞,参与气道壁的炎症反应,引起肺组织的重构,引起及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的气流阻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方法: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粉吸入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及肺功能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一氧化碳弥散能力、单位肺泡容积气体弥散量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粉吸入剂替代口服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成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评价中的作用,及其与BODE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2例稳定期COPD患者、22例正常对照进行肺功能检查、肺CT检查,比较HRCT的肺功能成像参数与PFT检查、BODE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的深吸气容积(Vin)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呼气容积(Vex)及像素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Vex和Vin均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5),与FEV1占预计值%无相关性(P>0.05),与BODE评分亦无相关性(P>0.05),Vex/Vin与BODE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FEV1/FVC无相关性(P>0.05),呼气相像素指数(PI-910ex)与FEV1占预计值%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P<0.05),PI-910ex与BODE评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吸气相像素指数(PI-960in)与FEV1占预计值%、FEV1/FVC、BODE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CT肺功能测定,尤其在深呼气相,以-910Hu做为界定肺气肿与正常肺组织的阈值时的像素指数(PI-910in)与FEV1占预计值%、FEV1/FVC及BODE评分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显示太极拳运动能够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提高运动耐力,但也有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并没有达到改善的效果。
  目的:系统评价太极拳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中1980年1月至2014年7月间的文献资料。纳入太极拳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太极拳运动干预组和常规药物或是健康教育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共计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运动明显改善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百分比水平(MD=4.62,95%CI:0.73-8.51,P=0.0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水平(MD=4.95,95%CI:0.33-9.57,P=0.04)、6 min步行距离水平(MD=33.81,95%CI:6.00-61.62,P=0.02),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在太极拳组与对照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MD=0.02,95%CI:-0.10-0.14,P=0.76)。结果证实,太极拳运动有效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产生了积极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67岁,体重50 kg,身高160 cm,肺气肿病史10余年,因病情反复加重多次入院治疗,曾因呼吸衰竭致昏迷,后经有创机械通气后缓解,平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因病情加重于2007年2月5日再次入院,术前肺功能检查:肺活量1.59 L,占预计值56%;用力肺活量(FVC)1.5 L,占预计值53%;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0.59 L,占预计值27%;FEV1/ FVC占预计值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