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以专科服务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开展居家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组建专科服务小组,包括管道、静疗、伤口造口、母婴、康复及中医6个小组,通过多种形式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通过后对居家患者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结束后使用满意度评价表调查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 2019年7月15日—9月15日共开展了61例居家护理服务,其中母婴小组26例,伤口造口小组8例,管道小组14例,静疗小组3例,康复小组6例,中医小组4例;98%的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满意,患者认同以居家护理服务小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结论以专科服务小组为主导开展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居家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高,护士自我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开发“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以期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提供借鉴。 方法 以“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为指导,设计开发的平台具有用户端、护士端、平台管理系统3个端口,可提供基础护理、母婴护理、专科护理3个方面共22项服务内容及30项检验服务,选择1所市级医院、5所乡镇卫生院作为合作单位试运行平台,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截止至2020年3月,该平台共有注册护士247名、用户7 411名,完成服务1 941单,排名前3位的服务项目分别是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更换胃管及鼻饲、普通换药。系统评价好评率及电话随访满意度均为100%,护士认为平台满足了居家患者的专业照护需求,促进了居家患者健康,提升了护士的专业价值感,但平台应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 结论 “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的运行为保障患者居家健康及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提供创新渠道,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及服务人员配置,以保障平台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医共体模式下“互联网+护理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护理服务。方法成立医共体模式下“互联网+护理服务”团队,明确服务对象、服务范畴、服务流程及评价指标,经过同质化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服务结束后患方进行满意度测评。结果实施9个月共开展居家护理127例,其中以慢性病和母婴护理为多。患者满意度达到96.85%。结论医共体模式下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可以使延续护理服务更到位、人力资源利用更有效及患者认可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以专科服务小组为主导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开展居家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 组建专科服务小组,包括管道、静疗、伤口造口、母婴、康复及中医6个小组,通过多种形式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通过后对居家患者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结束后使用满意度评价表调查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 2019年7月15日—9月15日共开展了61例居家护理服务,其中母婴小组26例,伤口造口小组8例,管道小组14例,静疗小组3例,康复小组6例,中医小组4例;98%的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满意,患者认同以居家护理服务小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结论 以专科服务小组为主导开展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居家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高,护士自我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互联网+”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互联网+”居家护理提供标准化、同质化的科学管理依据。方法 :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经政策梳理、文献分析、半结构访谈、专家会议法拟定初稿,并通过3轮专家函询及层次分析法,最终确立“互联网+”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于2021年9月—10月共开展3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0%(21/21)、90.48%(19/21)、95.24%(20/21),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8、0.87、0.9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95、0.211、0.219(P<0.01)。最终构建的“互联网+”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互联网+”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互联网+”居家护理质量评价和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就国内外"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情况、居家失能老年人"互联网+护理服务"需求以及影响居家失能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因素进行综述, 旨在为"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居家失能老年人中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老年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形成老年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5MIE法、风险感知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化访谈、小组讨论初步确立老年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初稿,经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修改。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00%、93.75%,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06,0.813,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73,0.158(P<0.001)。专家意见的变异系数为0.000~0.240。最终构建的服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老年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护士风险感知结局指标体系、病人风险感知结局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老年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靠,可为形成老年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风险预警模型及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互联网+母婴护理”精准服务模式,为母婴人群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居家护理服务。方法 通过中山市“互联网+护理服务”线上平台,构建“互联网+母婴护理”精准服务模式,采取标准化培训,落实同质化护理管理,实践“互联网+母婴护理”精准服务。结果 我院“互联网+母婴护理”精准服务自2020年6月开展来,电话咨询评估215次,上门母婴护理服务103次,其中接受评价的产妇满意度(4.41±0.66)分,31名出诊护士职业满意度对该模式自评赞成率61.29%~100%。结论 构建的“互联网+母婴护理”精准服务模式,满足了人民群众延续性护理需求;同时拓展护士执业空间,提升护士专业价值,对促进护理服务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在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体系建设及实践效果,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方法 通过建立“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模式体系及平台,组建“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团队,为我院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出院人群提供护理服务,并对整个护理流程进行规范及评价。结果2019年11月—2021年5月,成功开展“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100例,其中尿管护理29例,鼻胃管护理16例,伤口、糖尿病足及压疮护理19例、造瘘口护理6例,实施中医特色外治技术的患者共有30例(居家中医康复24例,中风居家康复护理4例,肺功能居家康复2例),服务内容除常规平台下单服务项目外,还以居家服务包内容为基础,实施居家中医调护方案,期间无医疗纠纷和突发状况的发生,患者满意率100%。结论 发挥“互联网+中医护理”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良好的护理服务模式体系,让中医护理走进社区及家庭,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分析柯桥区三家医共体医院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现况。方法 访谈三家医共体互联网+居家护理负责人,查阅互联网+居家护理管理制度、出诊服务记录、出诊护士信息,对接受出诊服务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行问卷调查。结果 三家医共体医院互联网+居家护理的服务范围、项目、时间、费用、出诊模式各不相同;大多数出诊护士具有20年及以上的护龄;患者家属对费用满意率为64.29%,流程满意率78.57%,对服务质量及态度的满意率各为98.21%和100%。结论 建议有专门机构统筹管理互联网+居家护理;加快推行长期护理险以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强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的同质化建设,制定、规范无缝隙、全覆盖、高质量的服务模式和流程,增加更多年轻出诊护理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网约护士对“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认知,为构建“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理论,对10例护士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共提炼出与“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中结构质量评价相关的主题有,网约护士服务能力与资质认证、互联网平台系统管理和居家护理用品配备;与过程质量评价相关的主题有,护理服务前有效沟通、护理服务操作规范、感染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指导;与结果质量评价相关的主题有,PICC并发症早期识别、患者/家属满意度和网约护士满意度。结论 通过质性研究初步形成了“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相关主题,可作为下一步构建“互联网+”PICC居家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安全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建立可量化的指标。方法:以三维质量结构理论为框架拟定指标体系初稿,编制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18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4.44%,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05,0.818。2轮函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37,0.180(P<0.001)。最终形成“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1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安全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质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互联网+”信息化医护管理平台,构建造口患者居家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下单的居家造口护理患者(试验组)和同期出院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造口住院服务流程,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进行居家造口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造口健康知识知晓率、非计划再入院率和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与同期出院患者相比,接受造口延续性护理服务后,试验组患者对造口健康知识掌握率明显提高、非计划再入院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平台为造口居家患者提供系统、科学、专业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造口居家患者造口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降低非计划再入院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但还需要进一步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居家护理服务评价系统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郝静瑜 《全科护理》2021,19(23):3248-3250
积极探索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针对业内顾虑较多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方案设计,通过确立互联网信息专属平台,设计下单—接单—服务路径,制定居家护理服务工作标准及考核管理方案,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护患双方安全保障机制,保障"互联网+护理服务"科学、规范、健康地开展.经过2019年7月—2020年1月的半年试点实践,成功服务了305例病人,无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护患双方满意度100%.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解医联体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为更好地推动医联体内“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及6家医联体医院工作的648名护士及143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护士及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1份,有效回收率98.88%,其中医联体护士648份,患者143份。571名(88.12%)护士和143名(100%)患者支持“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447名(68.98%)护士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但仅有4.32%的护士曾参加过“互联网+护理服务”,且5.59%的患者对该项服务非常了解。92.9%的护士和80.42%的患者希望由工作5年及以上的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并且希望护士进行专科培训,且具有专科资质。79.63%的护士担心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安全问题,78.40%的护士希望能从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中获得绩效奖励;在服务价格方面,护士和患者差异较大,64.97%的护士认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价格应该为200-300元/次,而82.52%的患者希望价格低于200元/次。结论 医联体护士和患者都支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但其对该项服务内涵了解程度较差,部分护士担心上门服务的安全问题,双方在服务价格、医院等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开展,一定要加强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力度,平衡护士及患者的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提高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基于SWOT-CLPV分析模型的管理策略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分析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相互作用下产生的4种不同市场态势,即抑制性、杠杆作用、问题性以及脆弱性,依据4种市场态势及相关因素制定实施管理策略,探索应用效果。结果 基于SWOT-CLPV分析模型的管理策略的实施在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质量、服务内涵、学科发展、护士参与度及满意度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基于SWOT-CLPV分析模型的管理策略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居家患者导尿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9月在医院治疗后居家留置导尿管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依据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操作步骤成立“护联网”圈,构建老年居家患者导尿管管理“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并实施。比较两组留置导尿管老年居家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照顾者导尿管维护知识知晓得分、照顾者留置导尿管维护规范率及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采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后老年居家留置导尿管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照顾者导尿管维护知识知晓评分、照顾者留置导尿管维护规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照顾者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及运用可有效推进老年居家患者导尿管规范管理,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而促进患者居家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上海市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现况,旨在为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于2019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上海市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39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编制的上海市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描述性分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2.82%。结果362名护士中,34.25%(124/362)的护士愿意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52.21%(189/362)的护士持中立态度。40.33%(146/362)的护士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方案了解程度一般,46.96%(170/362)的护士对其不了解;护士较倾向于以派单方式、在工作时间、距离医院较近的家庭从业。结论护士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意愿有待提高,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了解程度有待加强,政府及医院部门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应注重“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宣传工作。同时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模式及规章制度,保障执业人员安全及切身利益,吸引更多优秀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ADDIE模型在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12月,依托江苏省基层特色科室省级孵化中心选取县(区)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67家共计150名护士,按照ADDIE模型的5个阶段(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以及“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评分,分析培训满意度及培训后3个月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情况。结果 培训后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居家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3个维度的评分高于培训前(P<0.05),而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3个维度的评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于培训的认可度高;培训后基层医疗机构共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165人次,患者满意度为97.0%。结论 基于ADDIE模型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实效显著,有力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护士的执业安全及其应对策略。方法 于2020年11-12月,在上海市2所二级综合医院,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21名护士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执业安全调查,然后于2021年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8名熟悉“互联网+护理服务”领域的专家,对该服务执业安全的应对策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量性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讨论并分析“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执业安全现况及应对策略。结果 居家护理带来的安全隐患、医疗废物的安全有效处理和护理服务监督机制不完善是目前“互联网+护理服务”存在的最大问题。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护士最顾虑的是医疗纠纷问题、人身安全问题和个人权益保障问题,而选择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是基于服务项目便于上门操作、患者需求大及实现护理人员自身价值。专业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是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执业安全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规范制度和完善保险、按需服务和统一标准、联动管理和考核绩效3个主题。结论 二级医院护士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执行主体,面临多重执业安全问题,建议政府政策法规尽快落地、加强区域内“互联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