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红细胞(RBC)输注量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APACHEⅡ评分≥15分并且≤25分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一、对照组二。三组均予常规止血早期液体复苏等治疗,对照组一设定血红蛋白(Hb)<60g/L为输血指征;对照组二Hb<80g/L为输血指征;治疗组应用参附注射液,同时设定以Hb<60g/L为输血指征。观察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h和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4h和72h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小时以及24小时乳酸清除率、24小时以及72小时PT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一 (P<0.05或P<0.01);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6小时乳酸清除率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二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24小时乳酸清除率、24小时以及72小时PT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二(P<0.05或P<0.01)。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组织氧供,有效改善细胞氧代谢,从而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RBC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杜丽  赖巍  郑剑桥  罗朝志 《四川医学》2010,31(1):113-115
目的分析2008年5月12日-2008年6月11日行手术治疗的汶川地震危重伤员(ASA3~5)的围术期容量治疗,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以后可能实施的大规模伤员手术救活中容量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所有危重地震伤员术中输液、输血记录及血液学检查指标,观察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我院共对危重伤员行手术治疗244台次,术中输注晶体液、胶体液、血液制品行容量治疗,其中输血治疗167台次,共计用血液制品118500ml,其中RBC80200ml(67.68%),FFP38300ml(32.32%)。术后有55例次(32.8%)的伤员的Hb、Hot、Ph均较术前下降,Hb从78~142g/L降至56~108g/L,Het从25%~38%降至15%~25%、Pit从(186—256)×10^9/L降至(73—129)×10^9/L;有61.1%(102例)伤员术后Hb、Hct、Plt上升,Hb从47~97g/L升至88—145g/L,Hot从18%-29%升至26%-41%,Pit从(66~123)×10^9/L升至(118—263)×10^9/L;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输血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在地震伤员的救治中,常使用晶体液、胶体液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后,再根据可靠的血液指标,输注血液制品(RBC、FFP以2:1的比例输注,按需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导老年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术中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接受腰椎结核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两组均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中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决定是否输注悬浮红细胞(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SRBC)。试验组在TEG结果指导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对照组则根据临床经验决定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记录术中失血量、术中SRBC与FFP的输注量、术中输液量、尿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1天和术后1天的血常规及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等。 结果 试验组的术中失血量、SRBC和FFP的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rin,FIB)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及FIB含量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TEG指导老年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术中输血可以减少成分输血量并减少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术后贫血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手术出血致术后贫血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探讨其健康教育与护理要点。方法  6 0例直肠癌根治术、子宫内膜癌根治术等择期手术患者以围手术期输血标准不同分为Hb≤ 70 g/L输血组 (试验组 )与 70 g/L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11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4例剖宫产术中出血量≥1 000 mL且进行了成分输血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输血指导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28)和TEG组(n=36)。对照组根据出血量、简易试管法结果及结合医生经验和输血指南指导凝血物质输注,TEG组则根据术中间断TEG检测结果指导凝血物质输注。比较两组产妇术前和术毕凝血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血制品输注量、术后ICU住院时长和术后总住院时长。结果:两组术前和术毕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术中出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纤维蛋白原输注量、术后ICU住院时长和术后总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术中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的输注量分别为(555.8±152.2)mL、(3.11±0.65)U、(2.88±0.61)U,少于对照组的(671.3±174.0)mL、(3.92±0.82)U、(3.73...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输注新鲜或库存红细胞悬液及不同输血量对手术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12月间273例择期首次行骨科手术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5~65岁,BMI 18~25kg/m2,性别种族不限,ASA分级Ⅰ~Ⅱ级,围术期出血量大于全身血容量的20%、需输注红细胞悬液≤10U、根据围术期输注红细胞储存天数,分为新鲜组(储存天数≤14天)和库存组(储存天数>14天),并根据输血量分为≤2单位(U)、3~4U、≥5U 3组。记录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及术中出血量、术后24h血红蛋白等,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ICU转入率、肺部感染发生比、术后再次输红细胞率、切口愈合状况、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预后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手术一般情况、住院时间、ICU转入率、切口愈合状况、血浆D-二聚体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血红蛋白、术后再输红细胞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输血量越多,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结论输注储存时间较长的红细胞对重大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有一定影响,且输血量与患者术后并发症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指导的输血方案是否可安全应用于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为6~10 g/dL的患者。方法将围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Hb可能低于10g/dL的择期手术患者21例,按照序贯法随机分为3组:POTTS指导组(A组,n=7)、10 g组(B组,n=7)及7~10 g指南组(C组,n=7)。A组按照POTTS对患者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决定启动患者输血的Hb水平;B组将患者围手术期Hb维持在≥10 g/dL;C组根据麻醉医师和/或外科医师的经验和患者的病情,决定启动患者输血的Hb水平(7~10 g/dL)。研究比较:①3组患者围术期红细胞悬液的输注率;②输入红细胞悬液总量;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④死亡率。结果 A、B、C3组患者的围术期红细胞悬液输注率分别为42.9%、100%、71.4%;输血总量为0.86±0.40(U)、4.14±0.88(U)、3.14±0.96(U);各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各实验组均无患者死亡。结论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能安全有效用于临床工作,且不增加术后围手术期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侧毁损肺手术患者采用多项血液保护措施,血红蛋白( Hb)≥70 g/L时按需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的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86例患者为观察组,回顾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9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氨甲环酸、液体加温超声刀等多项血液保护措施,输血条件为Hb<100 g/L,≥70 g/L。对照组则根据患者术前情况,手术出血500~700 mL时按经验输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入量及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红细胞、血浆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输血时Hb值为(77±5)g/L。两组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毁损肺患者,恰当的气道管理及血液保护措施、按需输血,可减少术中出血,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红细胞(RBC)输注量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APACHEⅡ评分≥15分并且≤25分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常规止血早期液体复苏等治疗,对照1组设定血红蛋白(Hb)〈60g/L为输血指征;对照2组Hb〈80g/L为输血指征;治疗组应用参附注射液,同时设定以Hb〈60g/L为输血指征。观察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4、72h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时间、RBC输注量,6、24h乳酸清除率及24、72h PT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或P〈0.01);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6h乳酸清除率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24h乳酸清除率、24、72h PT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2组(P〈0.05或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组织氧供,有效改善细胞氧代谢,从而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RBC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综合措施进行血液保护,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用库血,避免输血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方法①术前经腔静脉放血,按10-18 mL/kg,同时经动脉供血管输注无血预充液,维持体液平衡,中度稀释血液(Hct 0.20-0.25)体外循环结束,根据动静脉压及尿量全部回输剩余机血,术后加强利尿,浓缩血液;②在预充液中均加入抑肽酶,剂量6×10^6K IU/kg;③外科手术认真止血.结果80例直视心脏手术患者,均未达到输血标准,围术期未输库血.术后48 h总引流量平均(296±58.21)mL,患者出院前3 d复查Hb均大于115 g/L,Hct大于0.40,全组病例顺利康复.结论直视心脏手术,采用综合血液保护措施,不输库血,避免输血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肝脾破裂术中自体血液回输的临床价值,为自体血液回输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9W-3000P3000P型血液回收机对32例肝脾破裂患者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并在术前、术后进行血常规、凝血三项检测。结果:本组平均每例患者回输血液1150ml,死亡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回输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均有了明显改善[(3.82±0.85)×10^12/L vs(3.53±0.71)×10^12/L;(112.93±24.12)g/L vs(106.86±21.38)g/L;(218.57±108.6)×10^9/L vs(192.35±80.34)×10^9/L](P=0.025、0.012、0.036)。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术前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均达到了正常水平。本组术后纤维蛋白原(FIB)平均值[(3.41±1.53)g/L]高于术前[(2.54±1.64)g/L](P=0.021)。结论:自体输血是血液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又可减少输注异体血造成的经济负担与不良反应,且对患者的血常规与凝血指标有很大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关节囊内注射氨甲环酸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HA患者40 例,均采用直接前方入路,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术中缝合关节囊后于关节囊内注射2 g氨甲环酸,对照组缝合关节囊后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后血红蛋白、输血率等指标。结果:术后引流量(术后显性失血量)观察组155.0±23.0 mL,低于对照组的265.0±55.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观察组266.0±51.8 mL,低于对照组的315.0±57.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 d血红蛋白观察组98.0±4.5 g/L,95±5.5 g/L,高于对照组的88.0±3.8 g/L,82.0±4.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3例(15.0%),输血量325.0±28.5 mL,对照组输血9例(45.0%),输血量460.0±60.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关节囊内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术后显性及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对输血方案指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84例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POTTS指导输血,对照组采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指导输血,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输血量、并发症、死亡率、输血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拆线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悬液输注率及输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输血并发症,且无死亡病例发生;观察组患者输血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术后拆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OTTS用于围手术期患者输血的指导,安全有效,可避免不必要的输血,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输血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血液病中并发急腹症时手术治疗的问题。【方法】对 14例恶性血液病中并发急腹症的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进行临床研究 ,检测 10例手术治疗者术前、术中及术后 2 4h血液成分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 ,探索其耐受手术治疗的最低值。【结果】围手术期血红蛋白≤ 80g/L、血小板≤ 5 0× 10 9/L补充红细胞和血小板 ,使血红蛋白≥ 80g/L、血小板≥ 5 0× 10 9/L ;白细胞数≥ 2 0× 10 9/L术前无输注白细胞 ,但给予强有力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以及对机体的支持措施。 9例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1例 6 0岁患者因消化道穿孔第 3天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中并发急腹症时 ,围手术期必须保持患者血红蛋白≥ 80 g/L ,血小板≥ 5 0× 10 9/L才能保证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杨国灿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9):1043+1049
目的探讨低血红蛋白(Hb)浓度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法中对糖化血红蛋白(GHbAlc)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D-10 Hemoglobin Testing System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Bio-Rad D-10)与血球分析仪分别检测Hb偏高、正常、偏低共40份的全血标本的GHbAlc和Hb水平。结果 Hb<70 g/L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出结果;将Hb偏高、正常组标本稀释至Hb≥70 g/L,结果符合原标本GHbA1c检测结果;Hb稀释至<70 g/L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出结果,标本量加倍后,结果同原标本GHbA1c相符合。结论 Hb<70 g/L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法(HPLC)法中对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有影响,将标本量增加,Hb稀释至≥70g/L,同原标本GHbA1c检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提高对其隐性失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5月,采取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65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未输血的44例,男17例,女27例;平均年龄76.1岁,平均手术时间73.9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2.0mL,术前血红蛋白(Hb)平均118.6g/L,术后93.7g/L,降低了24.9g/L;术前Hct平均33.1,术后25.2,降低了7.9;采取输血支持的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81.5岁,平均手术时间72.4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9.8mL,平均输血量624mL,术前Hb平均98.1g/L,术后94.5g/L,降低了3.5g/L;术前Hct平均30.1,术后28.1,降低了2.0。按方程计算,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877mL和884mL,其中隐性失血分别占80.2%和81.2%。结论隐性失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围手术期应特别注意补充血容量。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 trochanteric fracture,IF)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及减少围术期失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因IF手术的患者174例,依据治疗情况分为3组:对照组(A组)62例;仅使用TXA组(B组)57例;TXA联合EPO组(C组)55例。收集3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量、术中总失血量、显/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住院时间及血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入院时Hb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前及术后2、5 d的Hb量与A组及B组相比,明显改善;C组总失血量、输血率及输血量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组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术中静脉和局部联用TXA和EPO能有效减少IF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及输血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且不增加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应用于指导围术期输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在该院接受手术且需术中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依次编号01至100,以双号患者为对照组,单号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输血,观察组50例患者在血栓弹力图的指导下进行输血,比较所有患者在不同方法指导下输血后术中所需输血量以及患者术后凝血机制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指导方法指导后,观察组患者输注滤白红细胞悬液(22.70±5.78)U、滤白单采血小板(3.68±1.99)U、红细胞比容(412.77±66.09) ml 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输注量;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15.23±1.46)s 以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28.66±4.93)s 显着短于对照组患者的;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101.07±8.25)g/ L 以及红细胞比容30.55±4.09)%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围术期输血患者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进行输血,可快速增加血容量,减少失血量以及输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患者生命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可行性。方法2004年3月~2012年10月行胸腔镜下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3例。结果23例均手术成功;随访6个月,手术有效率91.3%;食管直径由术前的(5.8±2.1)cm降低到术后(3.9±1.4)cm ,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由术前(35.6±4.2)mmHg降低到术后(21.1±3.1)mmHg ,血Hb由术前(94.6±5.2)g/L上升到术后(108.7±4.6)g/L;体质量由术前的(47.5±4.9)kg上升到术后(54.8±5.3)kg。结论胸腔镜下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0例,发生肺部感染10例,未发生肺部感染70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吸烟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放疗与否、术中喉返神经损伤与否、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是否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术前营养不良(术前血红蛋白≤100g/L、白蛋白≤30g/L)、术前未进行化疗、行开胸手术、未使用PCEA、有吸烟史、吸烟时间≥20年的食管癌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P<0.05或P<0.01)。将上述单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术前营养不良(术前血红蛋白≤100g/L、白蛋白≤30 g/L)、吸烟史、吸烟时间≥20年、术中喉返神经损伤是食管癌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在治疗食管癌的手术中应引起广大医生的重视,从而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