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智美  邓华聪 《重庆医学》2008,37(6):641-64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最常见病因,也是一类以进行性肾脏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李攀红  蒲涛  于泓 《海南医学》2021,32(8):1030-103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一个上升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也随之呈现上升趋势,继而导致医疗费用增高.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常常并发高脂血症,并且糖尿病肾病患者患肾病理中出现肾小球、肾小管脂质的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以脂肪酸氧化作为能量来源,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中脂质代谢的紊乱...  相似文献   

3.
《右江医学》2017,(6):736-739
<正>自噬(autophagy)是细胞依赖溶酶体途径,是高度保守地对胞内蛋白和部分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进行降解的过程,对维持细胞增殖、分化,稳定细胞内环境及促进异常细胞凋亡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脓毒症肾损伤、肾间质炎症、纤维化和慢性肾脏病等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凋亡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而自噬与凋亡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关系,由此,自  相似文献   

4.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糖尿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糖尿病模型组(n=10)与糖尿病氯沙坦干预组(n=10)[氯沙坦20 mg/(kg·d)];分别于第8周、第16周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留取左肾行HE和Masson染色,阅片并计算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与ILK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明显增加(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和ILK阳性表达面积明显增加(P<0.01),ILK与α-SMA呈正相关(rs=0.621,P<0.05);氯沙坦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弱,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ILK,α-SMA与Vimentin表达均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弱(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ILK高表达与EMT,二者之间可能有着重要联系;氯沙坦可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ILK表达,阻抑EMT.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时内质网应激蛋白和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以探讨缺氧复氧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NRK-52E细胞用含5%胎牛血清的DMEM液培养于37 ℃、5%CO2 恒温培养箱.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氧/复氧损伤(hypoxia...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IN)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该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既往认为DN的早期病变部位在肾小球,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肾小管的病变无论从发病时间或发病机制均有其独立性,并且肾小管病变及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在正常范围时,就已经存在肾小管损伤。现对DN肾小管损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RS)在对比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50,100,150mgI/ml)碘普罗胺分别加入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中孵育1h;10mmol/L NAC预处理细胞1h后,加入100mgI/ml碘普罗胺共孵育1h。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内质网功能调节蛋白GRP78、内质网源性转录因子CHOP表达水平。结果:对比剂呈浓度依赖性诱导NRK-52E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诱导NRK-52E细胞内ROS生成及GRP78、CHOP蛋白表达上调(P<0.05);经NAC预处理后,细胞内ROS生成及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且GRP78、CHOP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碘普罗胺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ROS生成增加,诱发ERS,上调GRP78、CHOP蛋白表达有关。抗氧化剂NAC通过降低NRK-52E细胞内ROS介导的ERS,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内质网是控制蛋白质量的场所。大量的病理生理因素扰乱了内质网的功能,引起了内质网稳态的失调,导致内质网应激(ERS)。ERS主要由3条信号通路构成,适度的ERS能增强细胞的存活能力,过长、过强的ERS则会诱导细胞凋亡。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DN)中不同因素均可导致ERS,ERS通路的激活在这3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或许会成为糖尿病及DN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的逐渐升高,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也越来越常见,现已成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糖基化终产物、生长因子、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等各种发病因素相互存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形成糖尿病肾病.在过去,肾小...  相似文献   

10.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红艳  张玲 《重庆医学》2008,37(21):2487-2489
肾小管一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lbrosis,RI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改变.其特征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r msrtrix,ECM)在肾间质积聚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已证实肾小管下皮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为RIF发生的重要机制,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现就EMT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早期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糖尿病早期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tubularepithlialcells, 简称RTECs) 是否有损害,探讨微蛋白尿发生的机制。方法:四氧嘧啶(alloxan)尾静脉注射(50 mg/kg)雄性Wistar 大鼠60 只,石蜡包埋肾切片经TUNEL法和PCNA、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成模后20~60 d 和90~140 d,TUNEL法阳性RTECs 主要出现在远端小管、髓质肾小管、集合管。PCNA、BrdU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RTECs 主要见于注射后40 d、130 ~140 d 皮质和髓质肾小管、集合管,其出现的部位、数量与凋亡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高糖对RTECs 是一种亚坏死性损伤剂,导致其凋亡发生率增加,同时可能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RTECs 增殖发生略晚,但与凋亡发生率相匹配。笔者推测借此种机制糖尿病早期RTECs 的数目和肾小管的形态得以保护,造成一般组织学方法不能将RTECs 的损伤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模拟糖尿病条件,观察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生长情况和Smad1表达的变化,探讨高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机制。方法用DMEM/F12细胞液培养HK-2细胞,分为对照组,中糖组(12.5mmol/L葡萄糖),高糖组(25mmol/L葡萄糖),分别培养24h、48h、72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K-2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Smad1的蛋白表达。结果高糖组刺激72h后,与对照组相比HK-2细胞数为(105.333±6.429)×105/m L,而对照组HK-2细胞数为(50.333±2.51)×105/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糖组HK-2细胞形态改变,Smadl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高糖能够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发生改变,并且这一作用可能与Samd1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氯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探讨ARB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中与TEMT有关的新机制.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只)和糖尿病模型组(n=40只);模型组大鼠给予腹腔内一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诱导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再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氯沙坦组.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20 mg/kg*d-1一次灌胃.于干预后第16周测定尿蛋白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光镜观察肾小管间质损害及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Vimentin和α-SMA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增加(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和TGF-β1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0.3690±0.0587,0.1546±0.0141和0.3716±0.0657; 氯沙坦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较糖尿病组减少,肾小管间质损伤和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其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及TGF-β1表达较糖尿病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氯沙坦能显著下调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Vimentin和TGF-β1表达,阻抑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既往实验已观察到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可增加人肾系膜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 MCP-1)、RANTES等表达,fractalkine(FKN)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探讨AGE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TEC)株HK-2 FKN表达的影响.方法 运用AGE-BSA按不同的时间和浓度干预HK-2,分别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FKN mRNA的表达及蛋白分泌;用AGE-BSA及AGE-BSA加FKN中和抗体分别干预HK-2,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及荧光染色法检测HK-2趋化和黏附单核细胞株U937的功能.结果 AGE-BSA干预组的HK-2 FKN的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且随干预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加.AGE-BSA干预组HK-2趋化及黏附的U937数较对照组和加FKN抗体组明显增加(P<0.01). 结论 AGE可能部分通过FKN/CX3CR1途径参与D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高脂血症大鼠肾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脂质肾损害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含4%胆固醇和1%胆酸钠的高脂饲料饲喂大鼠建立高脂模型,观察大鼠血脂、尿蛋白、血肌酐和肾间质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a-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角蛋白的表达。结果 高脂大鼠血脂、尿蛋白和血肌酐升高,肾间质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表达增高,角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促进脂质肾损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冬虫夏草(CS)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细胞中AMPK/mTOR 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方法 60 只成年雄性Wistar 大鼠用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复制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模型构建8 周后处死大鼠,常规测定尿蛋白量和血肌酐;HE 染色检测肾脏病理改变;TUNEL 检测肾小管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磷酸化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和自噬相关蛋白Ⅱ(LC- Ⅱ)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CS 可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物理和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E 染色观察,CS 可以有效缓解肾小管损伤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死亡。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p-mTOR 蛋白含量升高,p-AMPK 和LC- Ⅱ的蛋白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冬虫夏草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自噬相关的AMPK/mTOR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共同病理途经.国内外研究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介导细胞外基质的过量沉积,是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大量动物研究发现,许多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均可促使EMT的发生发展,而大量体外实验研究不仅证实了体内研究成果,并从分子层面探讨了诱导剂促EMT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现就体外实验中诱导剂致EMT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黄芪注射液对高糖环境下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凋亡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同步化24 h后,将细胞分为5组:低糖对照组、高糖组、高糖+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组(2、20、200 μg/mL),每组设3个复孔。将细胞置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至24、48、72 h,收集细胞及细胞上清液。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 24、48、72 h,低糖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高糖组(P<0.05)。细胞培养24 h,黄芪干预组200和20 μg/mL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高糖组(P<0.05)。细胞培养48和72 h,黄芪注射液干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高糖组(P<0.05)。黄芪注射液干预组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异也都有显著性(P<0.05),其干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黄芪注射液能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引起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患者的死亡率较高。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和尿白蛋白被认为是标准的生物标志物,但它们不能直接反映肾组织损伤情况,同时对肾功能的微小变化相对不敏感。因此,敏感、特异、准确且能够检测肾组织损伤和预测临床重要结果的生物标志物,如胱抑素C、肾损伤分子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蛋白等将在DN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肾小管损伤是DN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反映肾小管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最终被证明能更好地预测DN的进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微血管并发症和发生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血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等临床指标是评估DKD患者肾组织损伤程度和肾功能进展的主要依据,但其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对于部分早期DKD患者不敏感.因此,亟须寻找拥有较高准确性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